第四篇 党务工作 第六章 党校工作 第四节 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发展 市委党校初创时期,只有少数管理干部,没有配备专职教员。各门课 程除由党校领导干部负担少量讲授任务之外,主要是聘请市委领导人和部分部局级干部讲授。 1955年7月,省委第一初级党校成立后,开始设立教务处和哲学教研室、政治经济学教 研室、政治常识教研室、党史党建教研室,并且从各单位抽调理论水平较高、政治素质较好、 工作能力较强的干部,以及从党校的优秀毕业学员中选拔部分人员,充实教学队伍,陆续配 备专职教学人员35人,占党校工作人员总人数的34.7%,初步形成教学队伍,并且开始有 了专业分工。其中,教研室主任3人,教员9人,辅导员12人,教学行政干部11人。到1962年, 有教员22人,其中能独立讲授一门课程的12人,能讲授部分课程的10人。 1977年8月市委党校恢复时,教学人员有24人,其中原市委党校的教员只有2人,其余均 是新调入的,不仅人员不足,而且质量也不适应办学需要。为了加强教学工作,经市委同意, 市委党校设立教务处和哲学教研室、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社会主义理论和党史党建教研室, 并且抽调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到1979年,有教学人员36人。 1983年5月,市委责成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为市委党校选调专业课教学人员。到1986 年,市委党校设有教务处、学员工作处和文史教研室、党史教研室、党建教研室、科学社会 主义教研室、经济管理教研室、领导科学教研室、法学教研室、理论研究室。到1990年,有 教学人员96人,占党校工作人员总人数的56%。其中,副教授17人、讲师37人、助教42人。 在教师中,研究生毕业的和在读研究生的22人。 师资培训 选送进修和业余自修。市委党校采取多种措施对教学人员加以培训。从1953 —1959年,先后选送到中央党校、东北局党校、省委党校和东北人民大学学习进修的有30余 人。1978—1989年,先后选送到中央党校、省委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 南京大学、北京经济学院、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习进修的有48人。有22人考入中 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辽宁 省委党校、吉林省委党校、黑龙江省委党校的研究生班学习。与此同时,积极组织教学人员 业余自修和跟班学习。1983年以后,先后有35名教学人员参加业余大学学习。市委党校还组 织全部教学人员参加英语补习班学习。从1978—1987年,有7名教师脱产到本校举办的理论 干部培训班和本科班跟班学习。同时,组织教师跟班听课,参加学员的小组讨论。对于新教 师,则要求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写学习笔记和论文,组织他们观摩听课,并且组织老教师传、 帮、带,帮助他们集体备课,整理教案,讨论讲稿,进行课前试讲。 参加学术活动。1981年以后,市委党校先后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38名教学人员参加 全国各地举办的学术讲习班和社会科学学科年会。市社会科学界还以市委党校为依托成立哈 尔滨市党建学会、哲学学会、管理科学学会,为教学人员参加学术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 进行社会调查。1957—1960年,市委党校组织教师分期分批下乡、下厂,直接参加社会 实践,进行调查研究,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提高教学水平。1987年,组织12名青年教师参加 社会调查。1989年,安排两名教师到基层单位挂职锻炼,两名教师参加社会调查。 评选先进。1984年以后,市委党校涌现出一批模范人物和先进工作者。其中,吴俊贤被 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王竹林被评为全国党校系统后勤战线先进工作者,王铁民、陈 祥林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教师。陈祥林还被授予1989年度哈尔滨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 技术管理专家称号。1987年8月,市委党校制定了《评选优秀教学奖试行方案》。1988年9月, 有8名教师获教学优秀一等奖,有11名教师获二等奖,有3名教师获青年教师优秀奖,有16名 教师获教学工作单项奖。1990年,市委党校做出《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进一步规定 了奖励办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