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爱国卫生运动 哈尔滨解放后,市人民政府曾组织全市人民多次开展大清扫运动,清除解放前遗留下来 的10万余吨垃圾污物;实行群众清扫责任制度;开展防疫运动,向群众广泛宣传卫生防病常 识。1952年1—5月,美国飞机先后出动74批,596架次,向东北和山东省胶东地区投掷大量 细菌和病媒昆虫。是年3月,侵略朝鲜的美国飞机几次窜扰哈尔滨城市上空。香坊区大房身 附近敌机飞过的地面,发现大批蝴蝶、蜘蛛、小苍蝇、瓢虫以及棉花团、鸡毛、鹅毛等可疑 虫、物。哈尔滨市遵照中共中央指示,组成反细菌战的各级指挥组织,向全市人民进行广泛 宣传。3月19日,15万市民游行示威抗议美国侵略者在中国散布细菌的罪行。从此,群众性 反对美帝细菌战的防疫卫生运动,在全市展开。 1953年后,遵照毛泽东主席“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 人的细菌战争”的号召和政务院关于《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指示,在历年的爱国卫生 运动中都采取“突击与经常结合”、“专业队伍与群众结合”、“治标与治本结合”、“块 块与条条结合”的措施开展卫生工作。并在每年春、夏、秋、冬季节和“五一”国际劳动节、 “十一”国庆节、新年、春节期间,都开展一次大规模爱国卫生突击活动。春天挖蝇蛹,夏 天灭苍蝇已成为常规。 60年代初期,环境卫生初见成效,城乡卫生面貌焕然一新,病媒“四害”大减,传染病 得到有效控制。 1966年后,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爱国卫生运动中断。清洁美丽的城市又出现“黑、 脏、乱”的状况,“四害”回升,一些基本上被控制的传染病又复发起来。 70年代末,恢复爱国卫生运动。在市区大力开展治理“脏、乱、差”的活动在农村开展 “两管五改”建设新农村活动。1978年,哈尔滨市荣获黑龙江省“城市郊区‘两管五改’先 进市”奖。1982年,中央爱卫会、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在哈尔滨市召开城市卫生现场会议。 80年代,爱国卫生运动又有新发展,在创建文明卫生单位、开展“两管五改”活动、除 “四害”、建立卫生法规诸方面,都做出新成就。街道、镇村涌现大批文明卫生单位,除 “四害”工作成果显著。1988年12月17日中央爱卫会命名哈尔滨市为“无鼠害市”,1989年 授予“无蟑螂先进城区”称号。 1990年,在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中,荣获全国“十佳卫生城市”称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