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对工作的重要性
校(jiào)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继续,是出版工作赖以完成的基本条件。校对工作是出
版工作的一道独立工序,它的根本任务是消灭出版物中一切可能存在的错误。因此,校对工
序便成为确保出版物质量的重要关节。
实际上,不但报纸、书刊等出版物需要校对,而且一切文字形式出现的作品、文件、信
函等文献也需要校对。这是因为人们从事撰稿、抄写、打字或排版等过程,由于主观或客观
因素的影响,总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疏忽或错误。这时,若不加以校正,就会铸成白纸黑字
的事实,而这种“白纸黑字”的错误的危害性是显然的。即使是一般性错误,也会使读者感
到疑惑或误解;严重的,则可能造成重大的政治错误或严重的技术事故。因此,责任校对、
责任编辑和作者都对出版物负有一定的政治、技术责任。
我国古代有所谓“佼雠学”,其鼻祖为西汉人刘向(公元前77—公元前6年)。现在我们
所说的校对,是从古代的校雠一词引伸而来的。唐人李善注引《风俗通》中云:“按刘向《
别录》:校雠,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廖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
雠。”用现在的话说,对校、折校和通读校样为“校”,读校为“雠”(音仇)或“对”。
可以说,这是校对工作最早、最完整和最准确的释义。“若怨家相对”一语,充分说明了校
对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说明了校对人员、责任编辑和作者务必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校对
工作。
二、校对的职责
随着出版事业的发展,现在,报社、出版社以及规模较大的杂志社,都设有专门的校对
人员。校对人员的职责与编辑、出版人员不同,他们彼此有明确的分工,但又彼此有紧密的
联系。编辑、校对、出版人员的这种明确分工和紧密合作的关系,构成了整个出版工作的基
础。
校对人员的基本职责是对原稿负责(这里所指的原稿,并非指作者的投稿,而是指经过
加工并发排的编发稿)。所谓“对原稿负责”,就是忠实地反映原稿上所书写和批注的一切
内容,即通过校对,消灭校样上一切与原稿不符的文字、符号、标点、图表、版式等错误。
“对原稿负责”是一切校对人员的主要职责。一般地说,校对人员只要做到对原稿负责就算
完成任务了,然而,“对原稿负责”仅仅是对校对人员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职责。一个
好的、尽责的校对人员,不但能够准确无误地校对原稿,而且能够发现原稿上可能存在的差
错,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帮助编辑或作者校正。
在校对过程中,如果发现原稿有错误,这时,校对员最好不要迳自改正,而可以把原稿
上的错误记录下来,甚至提出改正意见,让编辑或作者自己核定校正。这样做既能忠于原稿,
分清职责,又有利于核定校正原稿中的错误。如果校对人员越俎代疱,有时就可能把本来不
是错误的当成错误来处理,以致造成某些不应有的错误或损失。
校对工作是出版工作的基础工作,同时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一个高级的校对员,
其水平和待遇应与副编审相当。由此可见,校对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校对人员的责任是重大
的。一般地说,担任报社、出版社、杂志社的责任校对,应由大学本科或专科毕业生担任。
只有这样的人才素质要求,才能保证校对人员完成其应有的职责。
三、校样和校次
校样 将铅排的活字版推到打样机上印出的纸样,或由照排机排出的版面(软版或相纸
)的复印样,均称为校样。校样是专供校对人员用校对符号指示排版错误的印样。
校次 指校对的次序和遍数。一般书刊分为初校、二校、三校和校红四个校次。必要时
可增加校次。
毛校样、毛校 拼版后未经任何校对的校样称为毛校样。印刷厂的校对人员对毛校样进
行的校对称为毛校,毛校一般仅进行一次,必要时,可进行两次毛校。
长条校样 对于词典、工具书或某些尚未定稿的书、报,由于需要经常改动,这时,便
可按规定的行宽和行距排成不合版面的长条,这种狭长的未经拼版的校样称为长条校样。长
条校样也是一种毛校样。
红样 经过校对的校样称为红样,因校对人员常用红色墨水笔进行校对,故名红样。
配样、改样 印刷厂的拣字人员按照红样上批注的校对符号,查出错字和缺字,并把要
补上的字一一找出来,以供改版之用,这一工序称为配样(查样)。印刷厂的改版人员按照
红样的要求改正排版的错误,这一工序称为改样或改版。
打样 把排好的活字版放在打样机上打印出校样的过程称为打样。
清样 经改版后打样,但尚未再次校对的校样称为清样。清样是相对于红样而言的,有
时也把已经全部消灭排、校过程的错误后打印出来的最后校样称为清样。
初校样、初校 毛校样经过毛校、配样、打样工序后而打印出来的校样称为初校样(头
校样、一校样)。出版社的校对人员对初校样进行的校对称为初校(头校、一校)。
二校样、二校 初校样经过初校、配样、改样、打样工序后而打印出来的校样称为二校
样,校对人员对二校样进行的较对称为二校。
三校样、三校 二校样经过二校、配样、改样、打样工序后而打印出来的校样称为三校
样,校对人员对三校样进行的校对称为三校。
连校 为了减少改版次数,缩短出版周期,可以采用同时对校样进行多次校对、一次改
增的方法进行校对,这种校对方法称为连校。连校有初二连校、二三连校、初二三连校、初
二连校和三四连校等种。连校不能由同一校对人员自己连校,而应由不同的校对人员进行连
校,且不同的校对人员必须使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校对,这样才能做到既有区别,又各负其
责。
校样份数 指每校次应打样的清样份数。印刷厂送给出版社的校样,一般以三次六份为
限(一般是每个校次打样两份,必要时,也可按各个出版社的需要进行打样)。三次六份校
样的费用包含于排版费内,印刷不得另行收费。
誊样 又称过样或拼样。誊样是把一份或几份校样上的改动,誊抄到另一份清样上。一
般指编辑或校对校正的校样上的改动,誊抄到要退改的校样上,以便退厂改样或付印(型)。
主校样、副校样 校样需要誊样时,校样至少得两份以上。其中编辑和校对员或作者校
对的校样分别称为主校样和副校样,副校样上的改动必须誊抄到要退改的主校样上。
复对 把副校样上的改动誊抄到主校样时,为了防止产生新的错误,需要对主校样进行
复(查)校(对),这一工序称为复对。
整理 为了保证整个校样在退改前和付印前能取得格式上的统一和校对上的一致,就需
要按校对的有关要求对校样作全面的检查,这一工序称为整理。
通读 按校样上的文字逐字逐句地进行阅读,称为通读。通读通常由责任编辑亲自默读。
通读不必核对原稿,只是在发现疑点时才去查阅原稿。通读是校对中一道重要工序,一般与
三校同时进行。
通读样 由责任编辑亲自默读,并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校样,称为通读校。通读
校样属于主校样,它可以是三校样,也可以是三校样的誊样。
校红 又称核红、对红、付型复对,即指三校或通读以后改出的清样与通读样进行的核
对。校红是校对的最后一道工序,它对整个核对质量起着最后把关的作用。为了防止差错,
通常规定由两个人先后校红。
校红样 三校或通读以后改出的清样称为校红样,校红样通常是一式二份,一份作付印
样用,另一份由编辑部存档用。
付印样 有两种涵义:其一,校对工序全部完成后,责任编辑在校红样上签署“付印(
付型)”或“改后付印(改后付型)”,这样的校样称为付印样。如果三校时仍然错误较多,
以致样红任务较重时,最好在校红样上签字付印。其二,三校或通读后,即由责任编辑在三
校红样或通读红样上签署“付印(付型)”或“改后付印(改后付型)”,这样的校样也称
付印样。如果三校红样或通读红样上的错误寥寥无几,则可采用这种意义下的付印样。两种
涵义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在校红之后签字的,后者是校红之前签字的。孰前孰后,可由各出
版社自行选用。
付印、付型、改后付印、改后付型 校样经校红后没有任何错误,即可签字付印或付型。
需要打纸型的叫付型,不需要打纸型而直接用活字版印刷的叫付印。如果校样经校红后仍有
少许错误,即可签字改后付印或改后付型。
纸型样 将活字版打成纸型以前,由于搬运的关系,可能使活字版产生掉字、散版等错
误,这时,可将活字版重新打出校样,并与付印样进行校对。纸型样并非必需的。
上样机 活字版上机印刷以后印出来的第一份印样称为上机样。通过检查上机样,可以
签活字版是否有错误。
下机样 印刷完毕以后的最后一张印样称为下机样。通过检查下机样,可以判断印刷过
程中活字版是否有掉字等错误。
四、校改周期
校样在运转过程中是有一定的期限的,这个标准期限称为校改周期。严格按照周期进行
校对和改版,这不但是为了适应印刷厂的计划生产的需要,同时也是缩短出书周期的一个基
本条件。校改周期包括校对周期和改样周期。校改周期包括三次校对(含校红)和三次改样
的总天数,同时包括本地区(本市、本县)内送、退校样的路程时间,外省、市的路程可另
加时间。各地区的校改周期是不一样的。以北京地区为例,则有以下校改周期表。
校改周期表
字数范围 社科、文艺 科技、外文 古籍、工具
校对 改样 校对 改样 校对 改样
10万字以内 16 12 18 13 23 17
10万字以上至20万字 23 18 27 19 33 25
字数范围社科、文艺科技、外文古籍、工具校对改样校对改样校对改样
20万字以上至30万字342338254129
30万字以上至40万字402943325034
40万字以上至60万字503754416247
60万字以上至80万字604966537460
80万字以上至100万字705676608870
五、校对程序
一般书刊大致经过三次校对就可以付型或付印了。这三次校对分别称为初校、二校、三
校,合称为三个校次。印刷厂的毛校,责任编辑的通读以及责任校对的校红,均不计入三个
校次之内。在这三个校次中,均须将校样与原稿一一核校。特殊的书稿也有四个校次以上的,
但一般的书稿,经过三个校次也就可以了。
应该知道,校次与改样次数不一定是等同的,以三个校次为便,在校改过程中,可以有
以下三种校改方案:
1.初校→初改(二校样)→二校→二改(三校样)→三样→三改(校红样)→校红→付
型或付印,这一方案称为三校三改。其优点是可以校改得仔细些,缺点是校改周期较长。
2.初二连校→初改(三校样)→三校→二改(校红样)→校红→付型或付印,这一方案
称为三校二改制。这一方案能满足一般书刊的校对要求,又能缩短校对的周期,故为多数出
版社所采用。
3.初二三连校→初改(校红样)→校红→付型或付印,这一方案称为三较一改制。其优
点是校改周期较短,缺点是遗留错误的可能性较大,一般不宜采用。
以上所述的三个校次是就出版社的校对而言的。实际上,在整个校对流程中,除了以上
三个校次以外,还有印刷厂的毛校,作者的通读或校对,责任编辑的通读等等。由此可见,
一份稿件从拼版到付印,需要经过校对员、编辑、作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一繁复而艰
难的校对历程。按照通常的惯例,从拣排到付印的整个排版周期内,校改周期将占整个排版
周期的三分之二左右,即校改时间比拣排和制型时间还要长些。由此可见校对的重要性和艰
巨性。
六、校对原则
各个校次及整理过程对校对均有不同的要求,这里仅列出一些通用原则,以资参考。
1.封面、扉页、版权页上所著录的项目是否齐全、正确和规范。这一项是相当重要的,
决不允许有任何错误存在。
2.消灭校样上一切错字、别字、缺字、倒字、横字、坏字、多余的字以及字体、字号上
的错误。
3.外文字母、科学符号和计量单位的字体(黑体、白体、正体、斜体)、字号、语种(
英文、俄文等)、大小写、上下角标的用法是否正确。
4.外文单词的转行是否符合语法规则。
5.全书的标题层次是否统一,正文的各级标题名称以及正文页码是否与目次页上的著录
一致,前言、附录、索引中是否有不妥之处。
6.改正标点符号用法上的错误;改正数字、数码、时间、缩略语等用法上的错误。
7.检查图表、公式、化学方程式、化学结构式是否有文字上的或符号上的错误,其版式
上是否有伤大雅之处,并予以改正或调整。
8.检查注释和参考文献的次序是否与正文所标识的号码相吻合,参与文献的著录上是否
齐全、正确和规范。
9.检查全文是否有缺页缺段、缺图缺表或图表歪斜倒转等现象。
10.居中、接排、空行、顶格、缩格、正线、反线、双线、注符、上接下转等版式上的
问题,是否符合版式处理的要求;整个版面上是否存在拼行、统版的问题。
以上所提出的十大校对原则,仅是校对工作中的一些通用原则。实际上,校对人员应该
掌握的校对知识是相当广泛的。从这些校对原则中可以看出,凡本书中所论述的与校对有关
的知识,校对人员都应该加以掌握,并做到运用自如。
七、校对方法
校对的基本方法有三种:折校(又称比校)、对校(又称点校)和读校。其中,折校是
最常用的。一般的科技书刊均采用折校或对校,只有文字稿才能采用读校的方法。
折校(比校) 将校样平放在桌面上(用压铁压牢),然后用双手夹持原稿轻折,压在
校样上,一字一字地对比校对。双手夹持原稿的方法是这样的:用双手的中指(在原稿的背
面)和食指(在原稿的正面)夹扶原稿,并用双手的姆指在原稿的正面慢慢推压移动。校对
时,尽量将原稿紧挨着校样,先从左往右地校完一行后,再用姆指推压原稿,折向下一行进
行校对。这种校对方法不但省眼、效率高,而且校对质量较有保证,故为多数校对人员所采
用。折校的另一种方法是将原稿压平在桌面上,双手夹持校样进行校对。由于校对时需要在
校样上进行改动,所以,还是上一种校对方法更理想。
对校(点校) 把校样平放在桌面上(用压铁压牢),将原稿放在校样的左边或上方,
先看原稿,后看校样,逐字逐句地校对下去。校对时,可用左手指着原稿,右手执笔指着校
样,眼睛均匀地在原稿和校样之间移动。为了减少头部左右摇晃和眼睛疲劳,原稿与校样应
紧挨在一起。默读时,一般以读七、八个字或三、五个词为宜,遇有较长的句子,可分次读
完后,再在校样上将整个句子复校一遍。一般地说,对校比折校要多费些眼神。
读校 读校是两人合作进行的校对,即一人朗读原稿,一人看校样。读稿人要每字、每
句、每个标点符号都朗读清楚,速度要均匀、有节奏感,同音异义字、罕见的字、另页、另
面、另行、居中、接排、空行、顶格、缩格等等版式上的记号,也要正确地读出。看校样的
人要聚精会神地听,认真地校对。这种校对方法不但速度慢,而且容易出错,不宜采用。
在以上三种校对方法中,如果以校对人数来分,折校和对校均属于单人校,而读校属于
双人校;如果以校对时是否朗读出来分析,折校和对校均属于默校,读校当属于唱校。
八、校对的数量和质量指标
出版工作对校对工作是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指标的。
数量指标 又称数量定额或数量要求。数量指标可以分为日指标、月指标和年指标三种。
日指标是校对员工在一个工作日内应完成的校对字数。理想的工作日是每天按8个小时计算,
实际的工作日只按7个小时计算(除去工间操和其他非生产时间)。一般的日指标3—3.5万
字,月指标是校对员在一个月内完成的校对字数。除去节假日、政治学习和社会活动等非生
产时间,一般地,每周只能按4个工作日计算,每月只按16—19个工作日计算。由每月工作日
乘以日指标,即得月指标。一般的月指标为50万字左右。年指标是校对员在一年内完成的校
对字数。年指标等于一个12个月指标的总和(对于大学出版社,还要适当考虑寒、暑假所应
扣除的指标)。一般的年指标为600万字。各个出版社的具体情况不同,这里所列的指标仅仅
是参考指标。
质量指标 又称质量定额和质量要求。质量指标通常以错字率(出错率)表示。所谓错
字率是指在规定的校对字数内允许出错的比例,通常用千分比或万分比表示。为了保证校对
质量,印刷厂的毛校是很重要的。按北京地区的要求,印刷厂送出的初校样,错字率应在1.
5‰以下。有些地区的印刷厂所规定的错字率高一些,但一般不得超过3‰,否则,将给出版
社的校对造成很大的困难。校对质量的参考指标如下表所示。
校对质量的参考指标表
校次
错字率毛 校初 校二 校三 校付印机
低指标千分之三万分之三十万分之六十万分之三近似于零
高指标千分之一点五万分之二十万分之四十万分之二零
九、校笔的使用
为了区分编辑和作者的责任,作者须用纯蓝、蓝黑或黑色墨水笔书写原稿,编辑需用红
色笔(墨水笔或圆珠笔)加工原稿,必要时,要辅以与作者不同颜色的笔进行修改。
为了区分出版者与印刷厂的责任,出版者通常用红色笔(墨水笔或圆珠笔)校改印刷厂
的错误,如有必要区分校次上的责任,则初、二、三校可分别采用红、纯蓝、绿三种不同色
笔(墨水笔或圆珠笔)进行校对。
作者书写原稿、编辑加工原稿或校对员在校样的改动,均不得使用铅笔。
十、统行(推行)和统版(倒版)
由于书稿的排版面数与原稿(或版样)的面数总不可能完全一致,排版时对版式的处理也不可能完全符合要求,有时,由于作者或编辑的疏忽,也需要在校样上作某些增删,这样,对版面予以统行或统版就是难免的了。
在校对过程中,由于文字的增删而影响版面的上下行文字的挪动,这种挪动在校对中称为统行,在改版中称为推行。如果版面上的行数有增删,则将影响到下一版面,这种版面与版面之间的文字挪动,在校对中称为统版,在改版中称为倒版。
如果一行中仅有一个标点符号,这是绝对不允许的;如果一行中仅有一个文字和一个标点符号,原则上也是不允许的。这时就需要予以统行。统行的方法是:或者把这个文字和标点符号挪到前一行中去,或者干脆从前一行中抽出至少一个文字移到这一行中来。
统动版面比统行要复杂得多,因此,一定要慎重和处理得当。即使需要统版,也应力求倒版的面数尽可能少些。这样,既可缩短校改周期,又可避免因统版而出现新的错误。
由于下列原因之一而引起版面移动的,印刷厂不得另收改版费。这些统版的原因是:
1.篇名、作者栏、标题的占行或空行不符合原稿的批注要求;
2.单独占行的标题排于版心底端;
3.脚注的位置和所注的正文不在同一面上;
4.版心底端留下空行,而把不应转排的文字移支下一版(图、表自当别论);
5.图、表的位置和所注的正文不在同一页或同一章节内;
6.凡另面起或另页起的篇、章,凡每篇、章最末一面所排的行数少于或等于每面总行数的四分之一的,应当把该版拼排到前面各面去。
由于委印单位的原因而造成较多统版的,印刷厂可酌情加收改版费。
统行和统版最好在初校样上进行。
十一、空白版面的利用
校样经过统行统版后,版面基本上就定下来的,这时,书刊的版面中到底有没有空白版就可以一目了然了。除了有特定设计要求的书刊外,一般地说,对这些空白版面是应当加以利用的。例如:对于报纸,可利用来刊登广告;对于期刊,可利用来上接下转,或刊登动态报道、科学文摘;对于图书,可利用来补白某些资料、图表或尾花,如此等等。
十二、作者如何看校样
让作者看校样有两大好处:一是表示出版者对作者的创作劳动的尊重;二是给作者一次核对原稿和适当添删的机会,以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因此,只要没有特殊的原因,出版者总是应该让作者看校样的。
让作者看哪一次校样为好呢?还是以看二校为好。初校样往往错误较多,甚至有的要统行或统版,这将给作者的校对造成麻烦。三校样离付印的时间较短,而且版面不宜有新的改动,如果让作者看三校样,有时会使出版者感到被动。
出版者在发稿以前,应当把经过编辑加工的原稿(编发稿)送给作者审定签字。这时,出版者将负责根据作者审定签字的原稿校对。出版者给作者寄(送)校样时,通常是不附编发稿的。不附编发稿的原因有三个:一是编发稿是经过作者审定签字的,毋须再请作者复核;二是在校改周期内,出版者需要按编发稿进行校对,如果把编发稿寄(送)给作者,或者作者不能按期把编发稿及其校样退还出版者,则将贻误校改周期。三是作者通常都留存有原稿或其复印件,这时,作者仅须按校样通过校对就行了,偶有疑难之处,可从自己留存的原稿中查
对。即便作者没有留存原稿或其复印件,也可将疑难之处提请出版者予以解决。
出版者在发稿之前,如果没有把编发稿寄(送)给作者审定签字,则在给作者寄(送)校样时,应附上编发稿,让作者按编发稿进行校对。发稿前给作者寄(送)编发稿,虽然可以延迟发稿时间,但却可以缩短校改周期,更主要的却是可以使编发稿达到"齐、清、定"的要求。发稿后再给作者寄(送)编发稿,虽然可以提前发稿,但却延长了校改周期,而且由于这样的"编发稿"不是作者审定签字的定稿,万一原稿中存在作者固有的错误或编辑加工上的错误,就会给排版和校对工作带来困难。两者相比之下,还是以发稿前给作者寄(送)编发稿为上策。
应该告诫作者:校样不等于创作的初稿,因而是不能任意改动的。作者看校时,只能在校样上作个别不影响版面的修改,并在约定的时间内签字后退还出版者。如果校样不能按期退还或因修改过多(不是由于排版错误或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增加排版费用,作者是要适当分摊这一部分增加排版费用的(但通常不得超过稿酬总额的30%)。
十三、校对符号
在把校样变为清样之前,无论在校对、通读或校红过程中,都免不了要改正校样上的错误。为了沟通作者、编辑和排版、改版工人的思想,就需要有一套能为大家所接受的共同的文字语言。根据校样上的文字语言必须是简炼而清晰的原则,人们便创造了一套改正校样上的错误的符号以代替这样的文字语言。而这样的一套符号,便称为校对符号。各国的校对符号是不尽相同的,1982年以前,我国各出版、印刷单位所使用校对符号也不尽相同。为了统一我国出版印刷业中文(包括各少数民族文字)各类校样的校对工作,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于 1981年12月20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校对符号及其用法》,专业分类号ZBl-81,并于1982年1月1日起在全国开始试行。
请读者注意,ZBl-8l仅适用于"各类校样的校对工作",对于编发稿,则不宜多用校对符号,否则将使原稿显得很杂乱,以致影响拣排和校对工作。编辑加工原稿时,一般情况下,可以在稿纸中行间空白处添删原稿或改正错误,只有行间空白处不敷使用时,才使用校对符号。
中文校对符号及其用法(ZBl-81)如下所示。
西文校对符号与中文校对符号不尽相同,它除了使用专用的符号外,还使用了一些特定的缩略语。这些缩略语均有其特定的含义,兹辑录如下,供参考。
≡cap 改排大写字母
=s.c. 改排小号大写字母
-ital 改排斜体字
Rom. 改排白正体
1.c. 改排小写字母
b.f. 改排黑正体字
w.f. 字体错了,更换字体
eq. 字间间隔均匀些
tr. 对调位置
stet. 校错了,仍保留原样不动
see copy 有缺字,参见原稿
cont. 接排
O.K. 已校,可以付印或付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