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物价管理 第四章 价格改革 第四节 价格改革的主要成效 一、价格结构得到初步理顺 1.农产品收购价格大幅度提高,工农业商品综合比价差距显著缩小。1990年与1978年 比,哈尔滨市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1.36倍,同期农村工业商品零售价格仅上升67%,工 农业产品综合比价缩小了33%。 2.基础产品与加工产品比,价格偏低的状况明显改变。12年中,全国采掘工业品价格 约提高1.5倍,原材料工业品价格提高1.3倍,加工工业品价格约上升94%。哈尔滨市加工 工业使用的原材料、燃料及动力价格上升146.5%,工业产品价格上升1.1倍。 3.各种差价趋向合理。通过适当调整一些商品的差率,实行不同的差价或浮动幅度, 扭转了某些环节差价不合理状况。特别是贯彻优质优价原则,有力地促进产品更新换代,不 断提高质量。 4.改变了一些公用收费价格偏低的情况,促进第三产业发展。1990年与1978年比,哈 尔滨市许多服务收费成倍提高,公用服务事业也有了较大发展。自来水日生产能力1979年为 22.8万吨,1990年达80万吨;煤气总供应量由2065万立方米增加到4510万立方米;公共电 汽车由666辆增至1005辆。 二、价格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化 1.打破了单一的价格管理模式。改革前,哈尔滨市的工农业产品和非商品收费价格几 乎全由国家管理,市场调节不足3%。经过12年改革,形成多种价格形式并存的格局,据有 关部门计算,到1990年末,全市农产品收购中,按收购额计算,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 场调节价的比重分别占28%、23%和49%左右,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家定价、国家指 导价和市场调节价分别占31%、25%和44%左右。 2.企业定价权逐步扩大。通过放开价格,下放管价权限,使生产经营企业,特别是中 小企业和区街乡镇企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可以根据价值和供求情况灵活作价,有利于竞争 和发展。 3.促进了多渠道经营。1979年,个体商业网点全市仅3000个左右,集市贸易年成交总 额仅为1018万元。至1990年,个体商业网点已发展到26752个,增加8倍,集市贸易年成交总 额增加到12.5亿元,成百倍增长,已成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促进生产、活跃流通、繁荣市场、改善人民生活 调整理顺价格,一方面解决企业的价格矛盾,为平等竞争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促进 了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使生产得以持续发展。同时,通过价格的调整与放开,促进市场 发展,商品增多,彻底改变了一些商品供应短缺的状况,特别是副食品和轻纺工业品数量充 足,满足了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的需要。虽然价格改革要推动物价水平上升,但由于职工工资 的增加,就业面的扩大以及对直接影响人民生活的调价措施给以适当补偿,因而人民生活水 平也逐步提高。1990年,哈尔滨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264元,比1978年的294元增加3.3 倍,而同时期物价上涨1.4倍,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提高1.8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