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销 售 第四章 计划供应 第一节 供应网点 1954年,针对粮食供应网点分布不够合理、有些地方居民买粮不便的情况,市粮食局调 整粮食零售网点,实行划片定点。经过这次调整,全市有123处粮食供应部。其中,道里区36 个、道外区30个、南岗区20个、太平区15个、香坊区15个、平房区7个。这些粮食供应网点, 房子多是租或借的板夹泥(锯末)结构,这些平房,房屋破旧、空间狭小,设施简陋。储粮、 售粮环境较差。统一调整后,有25%的网点得到改建扩建,店内设施有所改变。随着国家第 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经济建设和城镇人口发展较快。1957年,全市粮食供应网点增加到153 个。其中,道里区40个、道外区35个、南岗区21个、香坊区26个,太平区16个、平房区15个。 1958年,根据北京市的经验,经市政府批准,将全市粮食供应部的名称,陆续改称“粮 店”。全市粮食供应网点达到197个。其中,新建、新增粮店44个,大多集中在动力、香坊、 太平和平房等区。粮店设置的原则,一是根据居民户数和人口;二是有利于群众方便买粮。 根据地域大小,人口多少,每个街道办事处设2—4个粮店。平均每个粮店承担1435户的供粮 任务。其中,大粮店承担2000户左右、一般粮店承担1500户左右、小粮店承担500—1000户 左右居民的粮食供应。粮店的具体选址,一是坚持设在居住区域中间,二是尽量避开主要街 道和繁华地带。 1964年,全市共有粮店269个。由于各粮店所在地区的工厂、科研部门支持帮助粮食部 门改革工作条件,使粮店的机械化作业水平有很大提高。1965年4月1日,道里、道外、南岗、 太平、香坊5个粮食管理处撤销,改为18个中心店,共辖223个粮店。其中:道里5个中心店 58个粮店,道外4个中心店54个粮店,南岗4个中心店52个粮店,太平3个中心店32个粮店,香 坊2个中心店27个粮店。1966年,全市粮店发展到273个。大多数粮店改用付油器,50个粮店 的上粮、检斤、付粮等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1970年,学习西安市19粮店和苏 州市53粮店的经验,哈尔滨市将粮店名称在所属区的范围内改成按数字顺序排列。但群众买 粮寻找粮店不便,1972年有的区粮店恢复以街道名排列的顺序。1978年,全市粮店发展为321 个。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粮食部门加强了对粮店的管理和建设。1981年,全市粮食 供应网点377个。其中市区296个,市郊81个。总面积48510平方米,其中,营业室18840平方 米,仓库29670平方米。供应户数为588724户,供应人口为2387162人。月供应量为35479.5 吨。保管能力最小为11015吨,最大为14440吨。由于城镇人口增长,粮店承担的供应人数也 随之增加。有的粮店供应户数在3000户以上,有的甚至高达4000户。1982年365个粮店中, 承担2000户以上的粮店占27.3%,承担2000户以下1000户以上的粮店占47.5%,承担1000 户以下的占25.2%。每个粮店职工的配置,一般在7、8名至10余名,每名营业员担当供应 户数为240户左右。为减轻职工的劳动强度,条件较好的粮店在主要环节采用机械或电子操 作,但普及率不高,较好的动力区才达50%。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全市各粮店在便民服务上,发展到大办前店后厂,既卖生又卖熟。 到1983年,把粮店发展成“一店四部”。即平价粮供应部、议价粮销售部、熟食品生产部、 大众小吃部。粮店开始形成“一店多能”,职工“一人多职”。随着粮店食品生产的发展, 陆续将粮店改称“粮油食品店”。到1985年,市区除直属粮店外,各粮店已大都改称“粮油 食品店”。粮油食品店的牌匾亦进一步标准化。 1985年12月30日,市农村粮油购销公司成立(地址在道里区乡政街工企1号)后,市粮 食局将市郊7个粮油购销站和市郊76个粮油食品店划交其管理。负责市郊居民的粮油供应和 议价粮油收购、品种兑换及余缺调剂。至1990年,哈尔滨市共有粮油食品店385个(包括市 郊)。其中,粮油供应公司(道外区南和街54号)所属的道里区62个、道外区48个、南岗区 78个、太平区33个、香坊区35个、动力区38个、平房区21个。此外,还有农村粮油购销公司 所属的市郊粮油食品店或粮店70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