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农田水利 第一章 灌溉工程 第一节 提水及自流灌溉 一、万家灌区 万家灌区是提取松花江水的大型电力提水灌溉工程。灌区北靠松花江,西南临库扎河, 东以马家沟河为界,东西长17.8公里,南北宽7.3公里,土地总面积387平方公里,其中城 市工业建设占地75平方公里,可耕地44.7万亩。按地形划分:松花江河滩地(一级阶地) 占7.5%;波状起伏地段的平原区(二级阶地)占29%;岗阜状平原地段丘陵台地区(三级 阶地)占63.5%。按行政区划分:道里区占35.5%,南岗区占41%,平房区占23.5%。 包括新农、新发、榆树、王岗、红旗、平房、朝阳7个乡(镇)的部分或大部分耕地。 万家大型电力提水灌溉工程是在“大跃进”时期兴建的。目的是要在哈尔滨市西部郊区 建立一个高产稳产的蔬菜基地,使哈尔滨市郊区1/3以上的耕地实现水利化。因第一级抽水 泵站设在道里区新农乡万家屯,命名为“万家灌区”。 万家灌区工程于1959年7月开始筹建,根据地形,规划三级提水。第一级抽水泵站设在 万家屯,扬程30米,流量为23立方米/秒;第二级抽水泵站设在前肖家,扬程为46米,流量 为15立方米/秒;第三级抽水泵站设在正红二屯,扬程10米,流量为12立方米/秒,总扬程 为86米,总抽水量为23立方米/秒,总灌溉面积30万亩。通过三级提水,最后把松花江水扬 到三阶地上,送到哈尔滨市西南高地平房,再通过马家沟流回松花江,达到治理马家沟的目 的。 灌区工程规划分两期修建。第一期工程为近期工程,灌溉面积7.5万亩,包括一、二阶 地的耕地面积,扬程30米,抽水量为8.0立方米/秒,年引水量为0.28亿立方米;第二期 工程属于远景工程,灌溉面积22.5万亩,主要是三阶地的耕地,扬程56米,抽水量15立方 米/秒。 万家灌区工程采取边勘测、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的办法,由市水利局、建设局、建 委规划处和黑龙江省水利勘测设计院,以及东北农学院、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黑龙江水利 电力学院的技术人员和院校师生进行勘测设计;市建筑工程第四公司市政一处和省水利冲填 处、省电力建设公司承担水工建筑物和输配电工程的施工。市委和市人民委员会组成万家灌 区工程指挥部,由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化成任总指挥。各区设分指挥部承担各区的土方施工 任务。1959年11月18日正式动工,1961年底主体工程基本建成。第一期枢纽工程有引水渠、 吸水池(前池)、厂房、高扬程压水池和输配电工程。 引水渠 一级抽水厂房位于松花江河漫滩一阶地和二阶地交接处,引水渠长2050米,设 计渠底宽25米,上口最大宽度达到113米,边坡:水下为1∶5,水上为1∶2.5,挖深7—11 米。引水流量23立方米/秒。江口渠首底设计高程为111.3米,坡降为1/10000。引水渠两 侧筑防洪堤,堤顶高程为123.00米,可防1957年特大洪水。引水渠工程1960年1月开挖,10 月完成。水上土方人工开挖,水下土方用挖泥船开挖,共完成土方96万立方米。引水渠建成 时,原设计用20厘米的碎石压渗,因引水渠两岸坍塌而改为打桩固脚护坡,长360米。1963 年以后,取水口主江道北移,原江道进口于1970年淤塞,灌区取水受到严重威胁。1977年将 原引渠延长650米,延伸至主江道,并在原江道两侧筑堤。1978年秋引水渠延长段又一次清 淤,加深加宽同时填筑原江道东侧堤。总土方量67.5万立方米。清淤后渠底宽度达到35米 左右。 前池(吸水池)工程 抽水厂房为室外吸水前池,长80米,进口底宽25米,末端底宽37 米,成扩散状,扩散角400。前池水上土方采用人工开挖,水下土方用挖泥船开挖。1961年 春季开工,1962年10月竣工,完成土方量1万立方米。两侧八字翼墙即水下混凝土挡土墙墙 顶高程为114米,每侧长18米,高3.75米,厚2.2米。1962年12月建成,完成混凝土量26.40 立方米,实际高程达到114.70米。前池封底工程1962年12月施工,当月完成。靠厂房段15 米用混凝土,其余均用块石封底,共722平方米。块石封底厚度为1.0米,混凝土封底厚度 为1.4米。 厂房工程 一级抽水厂房建筑面积639.84平方米,平面尺寸37.2×17.2米,其上部 为砖木结构,厂房为混凝土结构,下部是沉井基础。厂房工程分两大部分,下部为沉井工程, 上部为厂房工程。副厂房包括配电间、控制室等设在主厂房后面,主、副厂房均座落在两个 沉井上。沉井平面37.2×17.2米,是长方形钢筋混凝土井式结构,全高12.25米,下层高 9.26米。由0.5米厚的隔墙分成10个小井,上层高3.99米,为中空大井,外层井壁厚1.0 —1.2米。沉井底端为刃脚,高1.2米。沉井工程1960年3月开工,1961年1月完工。厂房 1961年4月开工,11月完工。 高扬程压水池工程 高扬程压水池修在二阶地坎上,总扬程30米,为三面挡水一面与干 渠相接的钢筋混凝土水池。池型结构,平面尺寸为19×9米,三面混凝土墙,高4.5米,池 底板厚0.5米,板底下为0.5米灰土基础。池身工程于1960年5月基础开挖,延至1961年6月 开始灌注底板混凝土和压水池三侧混凝土挡水墙,同年秋完工。护坦段的干渠边坡护砌,一 部分采用混凝土预制板,大部采用浆砌块石,厚0.3米,长30米。 压水池经冻涨,池身底板和混凝土侧墙出现裂缝,1962年秋在裂缝上埋入U形镀锌铁皮, 铁皮用扁铁和螺丝固定缝隙上,1964年改用橡皮板。1975年用化学补强法对缝隙进行修补。 经10余年使用,未发现异常现象。 输配电工程 由省电力建设公司设计和施工。输电线路由顾乡变电所转送,直达万家, 长25公里,改线后增8公里,总输电线路长33公里。导线规格分为三级,LJG—95、LJG—85、 LJG—75。建成3年后逐年维修,1963年始由市电业局送变电工区维修。自1970年起由电业局 接管,改为水泥杆塔,蒋化变电所建成后,又改为蒋化变电所转送。 配电部分原设计容量为7500千瓦,变比为66/6千瓦。第一期工程负荷2550千瓦,后因 第二期工程未开工,于1969年将7500千瓦变压器改换为3200千瓦变压器,现使用负荷为2550 千瓦。其中有630千瓦异步绕线式交流电动机3台,起动方式为串联电启动,还有330千瓦鼠 笼式异步机2台,为直接起动。 田间构造物及排灌渠系工程 渠系工程1985年底完成干渠1条,长5.3公里(防渗渠段1 公里),过水能力19.8立方米/秒;支渠7条全长39.9公里;斗、农渠166条全长139公里, 共174条,总长184.2公里。渠道有效利用系数为40%。建渡槽6座,桥梁涵闸221座。渠道 和建筑物工程,共完成土石方577万立方米,混凝土方890立方米。 为解决坡水对灌区的危害,还修了长5000米的截流沟,并在前肖家屯北洼地修筑围堤 1207米。截流沟工程标准为10年一遇,20年校核。截流沟保护农田5000亩和灌区内的排灌 渠系、田间构造物和哈双中路。 万家灌区一期工程自1959年开始修建至1979年止,国家共投资1618.3万元,上缴24.0 万元,实际完成投资1594.3万元,其中地方自筹830万元。至1990年底国家累计投资2222.20 万元;耗用钢材1761吨,木材677立方米,水泥10909吨。投工580万个工日,其中城市支援 100万个工日。投资中57%用于渠首工程,24%用于田间工程。各项工程投资额为:渠首枢 纽工程投资891.0万元;田间工程394.0万元;输变电工程168.0万元;附属工程54.0万 元;暂设及其它工程费用87.3万元。建成后维修养护及田间工程增设项目等112.73万元。 灌区第一期工程控制哈尔滨市道里区新农、新发乡和市水田农场,省红旗农场等单位的 大部分土地,总耕地面积9万多亩。设计灌溉面积7.5万亩,其中一阶地为1.5万亩,二阶 地为6万亩。作物比例水稻1.5万亩,蔬菜4万亩,其它2万亩。灌区从1963年开始受益,27 年来大体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63—1974年,灌溉面积占设计面积的20%。主要以灌溉 水稻为主兼少量旱田。第二阶段1975—1979年,灌溉面积占设计面积的60%。主要以灌溉夏 菜为主,同时灌溉部分水稻、经济作物和少量旱田及养鱼等。第三阶段1980—1990年灌溉面 积逐年下降,从4万余亩降至1.3万亩。灌溉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水的利用率低,灌区 工程不配套,干支渠渗漏严重,水费高,管理工作跟不上。 万家灌区管理站,为解决多年来靠国家补贴过日子的局面,积极试办工副业,收到一定 的经济效果。至1990年,固定资产总额500万元。水费及副业年收入78万元,年支出73万元。 二、万宝灌区 位于哈尔滨市西北部,松花江北岸万宝镇,灌区因地理位置而得名。灌区西部、北部分 别与肇东县、呼兰县为邻,东为前进乡,南靠松花江,东西宽11.5公里,南北长15公里, 属于松花江与呼兰河的冲击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土地总面积16.5万亩,其中耕地 面积9.66万亩。 万宝灌区始建于1970年,是提取松花江背河水的临时性泵站,由万宝公社组织人力兴建, 当年完成土方7.9万立方米。1971年在肇木屯前修建一座7.5×5.5米木结构泵房和其他临 时性渠首工程,以及木结构渡槽1座,长250米。至1973年共完成土石方70万立方米,配套机 组5台(20SH—28型),每台机组流量0.5立方米/秒,共2.5立方米/秒。压水管直径0.5 米,长17米,设计灌溉能力3万亩。1974年灌溉水稻5000亩。1975年完成渠首和田间工程土 石方200立方米,用工2.8万个工日,国家补助材料费16.7万元,灌溉面积达1万亩。1976 年经省水利厅批准,改建为永久性排灌站。同年5月动工,1981年建成。设5台机组,装机容 量1650千瓦,水泵为48ZL—87型立式轴流泵,总扬程为11.5米,设计排水流量为12.5立方 米/秒,用水流量为8.6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10万亩。其中水田4万亩,菜田3万亩, 旱田3万亩。主要工程有: 灌区水源 万宝灌区以松花江支流小河子(松花江背河)水为水源。小河子自21号照口 至双口面与主江道汇流,全长14.5公里,河底高程约在112—114米,平均河宽35—80米, 河底座落在粉砂、细砂层上。为满足引水需要,1972年对小河子进行局部疏通,整治后枯水 期水深一般达到2—3米。1978年又对小河子采取裁弯取直及清淤措施。对入口至渠道8公里 进行全面清淤,挖宽30米,平均深2.5米,投资320万元,清淤土方74万立方米。 枢纽工程 进水闸于1977年建成。由一字墙、闸底板、中墩、闸台等组成。闸孔总宽度 为7.4米,长5.3米、3孔,每孔为1.8×1.6米,中墩厚度0.8米,边墩厚度为0.6米, 设工作、检修两道闸门,闸底高程为111.0米,闸顶高程为122.6米,安装15千瓦电动起闭 机6台。 进水涵洞于1977年建成。涵洞总长度为26米,高1.8米,宽1.6米,3孔,顶板与底板 厚度0.4米。双层配筋,涵洞与其它构件接续段采用橡皮止水。涵洞底高程为111.0米,涵 洞顶高程为113.2米。 集水池于1977年建成。型式采用梯形,南侧宽度为8.5米,净宽7.6米,北侧宽度和厂 房宽度同为22.4米,净宽20.5米,长10米。底板为板梁结构,板厚度为0.4米。墙高度为 8.35米,顶高程为118米。底板高程为109.0米,底板和墙采用双层配筋。池底由方格式板 梁系统组成,池南北两侧均以沉陷缝相接。 引水渠于1978年建成。底宽7.4米,边坡系数:水下1:3,水上1:2.5,渠首引水渠 底高程为111.36米,引水渠护底坡总长度为20米,护砌厚度为20厘米,护坡高程为118米。 总混凝土方量200立方米。 主厂房于1978年建成。主厂房包括地下基础和地面以上房屋工程,地面高程为117.75 米,厂房基础宽度为8.5米,长为24.4米,水泵层地板厚度为1.0米,进水池高程109.65 米,水泵层地板高程为111.50米,电机层地板高程为119.95米。 副厂房于1978年建成。宽度4.5米,长度24.4米,一层楼板高程与主厂房电机层同为 119.95米,二楼地板高程为121.6米,房顶高程为125.95米。厂房墙高4米,厚0.5米,底 板厚0.6米。地面以下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面以上四周为砖墙,主、副厂房以伸缩缝相 接。 压力池宽18米,长10米,池顶高程123米,池底高程120.4米。底板厚度0.8米,墙厚 0.5米,底板和档土墙为双层配筋。 引排闸门位于排水干渠末端,用以控制排水涵洞的流量,其结构形式与进水闸相同。引 水闸宽度7.6米,长度4米,引排闸底高程为113.4米,闸台高度为117.5米。共有3孔,每 孔宽度为2.0米,高1.8米,底板厚度为0.5米,中墩厚度为0.5米,可通过排水流量12.5 立方米/秒。 排水涵洞系3孔有压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洞底板顶高程为111米,地面高程为118米。 涵洞长度为22.8—28.15米,平均长度为27米,中孔宽为2.5米,高度为2.5米和1.8米, 边孔宽度为2.25米,涵洞墙厚为0.3米,进口底高程为113.4米,出口底高程为110.95米, 底板和侧墙均采用双层配筋。当江水不顶托时可将从引排闸来的内水经吸水池、进水涵洞、 进水闸自流入江,当江水顶托时则经厂房抽水入用水干渠再经排泄闸、排水陡槽注入松花江。 输变电及变电所 根据灌区场内用电的要求选用1800千瓦、320千瓦、30千瓦变压器各1 台,所内设有高压开关柜CGGCA13台,各种控制保护屏8面。根据用电要求,建95平方毫米高 压线路8.9公里。 渠系工程 万宝灌区渠系工程由干、支、斗、农、毛5级灌水渠道和干、支、斗3级排水 渠道组成。 灌水渠系 全长12.1公里,底宽4—10米,水深1.7米,坡降1/10000。干渠经过地段 为灌区脊梁,地面高程均在115.5—121.5米之间。支渠4条,总长26.8公里,一支在肇木 屯北引出,利用旧有的防洪民堤向东经过兰家烧锅到钓鱼屯与战备公路交叉后,直到薛堡西 南。全长2.5公里;二支利用原有向东涝洲干线,全长7公里;三支由前臻柴公路以北引出, 沿公路向东穿过万宝、化家直到末端,全长7.9公里。主要控制孤房、邢家、翟家以南万宝、 化家以北土地;四支由干渠末端引出,向北引出一个副支,全长2公里,控制太平西北部地 区;主支向东北经过前太平南由李生屯北向正东,全长5公里,主要控制孤房、邢家、翟家 以北地区。斗渠57条,长25公里,农渠364条,长285公里。各级渠道坡降:支渠1/8000— 1/10000,斗渠1/3000,农渠1/1500,毛渠1/500。 排水渠系 排水干渠分东西两条,按灌区边界沿低洼处布置,全长30公里。西排干利用 原有自然形成的天然排水沟,排除万宝镇内水和肇东外来的客水。东排干为主排干,灌区积 水均排入东排干,然后由东排干排到渠首,再由渠首机械排出。东排干有4条支渠,全长 17.8公里。排水斗渠共85条,全长123公里,排水农渠共239条,全长170公里。 田间建筑物 灌排渠道共有建筑物640座,其中斗渠以上的建筑物210座,斗渠以下的建 筑物430座。干支渠分水闸5座,节制闸2座,桥梁21座,用水涵洞53座,排水闸63座,倒虹 吸2座,渡槽1座,干、支渠量水堰6座,斗门57座。 万宝灌区至1990年已累计投资1354.9万元,使用钢材410吨,水泥2250吨,木材906立 方米。1981年灌溉面积0.4万亩,1982年1.07万亩,1983年1万亩,1984年1.1万亩,1985 年1.4万亩,1986年2.21万亩,1987年1.5万亩,1988年2万亩,1989年2.09万亩,1990 年2万亩。 万宝地区地势平坦而低洼,1981—1985年连遭内涝灾害,特别是1985年8月份降雨量竟 达360.4毫米,由于排水设备完善,排出内涝积水1900万立方米。其中包括肇东、呼兰两县 300万亩,使万宝镇3.4万亩农田内涝积水及时排出。按亩产值82元计算,可增收272万元, 同时使10余个自然屯免于水灾和房屋倒塌的危险,而水稻又获得丰收。 万宝灌溉站建站后即利用有利条件,发展农、牧、渔、工业生产,最高年产值曾达到50 万元,纯利润4.7万元。 三、新仁灌区 新仁灌区位于哈尔滨市东郊,西起阿什河,东至蜚克图河,长22公里,北起松花江民主 农田堤防,南到荒山脚下,宽6公里,呈条形,土地总面积125平方公里。包括哈尔滨市太平 区的民主和东风乡,阿城县的巨源乡,黑龙江省劳改局的松滨农场,哈尔滨市的松花江奶牛 场等单位的耕地。灌区抽水站在哈尔滨水泥厂东侧,阿什河流入松花江的汇流口附近,为提 取松花江水灌溉的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7万亩。 新仁灌区始建于1942年,当时称天理灌区。日伪当局为生琉里开拓团种水稻的需要,由 伪滨江省公署防水开发事业局勘测设计,伪滨江省所辖阿城、呼兰、宾县、双城、五常、巴 彦、木兰、通河8个县的“勤劳奉仕队”施工。当时设计工程有渠首抽水站,包括厂房、进 水闸、吸水池、压力池、环形堤、引水渠;渠系工程,包括用水干渠1条,支渠30条,排水 干渠6条,桥梁42座,堵水堤2处;防洪堤防2.8公里,包括排水闸门3座。1945年土方工程 完成90%,抽水站厂房和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基本完成。同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工程遭到 严重破环。1947年冬松江省政府和哈尔滨特别市政府决定修复天理灌区,成立了“松哈天理 水利工程处”,省市共同派出领导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设计和施工。1948年初,由哈 尔滨市附近的双城、呼兰、阿城、宾县4个县出工,采取以工代赈办法,于1949年末完成抽 水站厂房、吸水池、压力池、环形土堤等工程的修复。抽水站厂房日伪修建时为封闭式结构, 由于施工质量差,封闭不严,在修复中改为开敞式,并增修6孔钢筋混凝土进水闸。渠系工 程除完成遗留的尾工外,对遭到破坏的工程进行了整修。防洪堤工程除进行加高培厚,还增 修3座闸门。在修复灌区工程中,当时的松江省政府农业厅厅长孙新仁亲自领导,帮助解决 实际困难,同时积极向省政府建议成立省水利局,开展水利工作。1948年10月孙新仁因病逝 世,为纪念他在领导修复灌区工程中的贡献和对水利事业的关心,经松江省政府批准,1949 年7月将“松哈天理水利工程处”改为“新仁水利工程处”,“天理村”改称“新仁水利农 场”,新仁灌区即由此而得名。 灌区工程修复后,灌溉面积逐年增加,1956年达到3万亩以上。1957年以后抽水站厂房 和压力池基础底板发生破裂,吸水池底板也发生管涌漏孔。1960年和1961年汛期厂房机组被 淹没,部分设备受到损坏,灌溉面积开始减少。1963年对渠首抽水站工程进行了全面整修加 固。1964年对渠系工程进行第一次整修;1974年又进行第二次整修配套,试装一台双吸泵, 但效率低,未达到设计要求。1981年对灌区工程进行全面整顿规划后,机组逐年更新。并在 渠首修建2000伏安变电所一座;新增修进厂道路桥1座。1985年11台机组全部更新,装机容 量935千瓦,抽水流量由4.5—5立方米/秒,增加到7—8立方米/秒。 1990年灌区渠首工程有引水渠1条,长30米,平均宽15.5米;进水闸1座,共6孔,孔高 1.5米;吸水池长19.4米,宽42.5米;压力池长50米,宽45米;泵房长50米,宽7米;防 洪围堤长450米。渠系工程有用水干渠1条,长24.2公里,现使用16公里;支渠25条,总长 36.7公里;斗渠184条,排水干渠6条,总长21公里。截流沟2条,总长27.5公里。建筑物 工程有用水干渠节制闸3座,支渠进水闸25座,江堤排水闸6座,排水涵洞33座,支渠涵洞1 处,支渠永久性量水堰9座,共88项。 1949年灌溉面积1.03万亩,1955年2.69万亩,1958年3.72万亩,1961年1.15万亩, 1962年1.65万亩,1971年2.42万亩,1974年3万亩,1980年3.5万亩,1985年3.75万亩, 以后均保持3.75万亩,超过了设计效益。 截止1990年国家累计投资857.98元。此外群众还自筹367.8万元。共完成土方57.5万 立方米,石方12.7万立方米,混凝土4.27万立方米。 新仁灌区管理站开展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多种经营,种植小麦360亩,水稻120亩,每年产 粮7万公斤左右。利用养鱼水面100亩,养鱼6万尾。养鸡1000只,产蛋1250公斤。宜林地208 亩,已植树利用54亩。此外,还开展了机械修理服务,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 四、松浦灌区 松浦灌区位于松花江北岸道外区松浦镇,松花江与呼兰河汇流的冲积平原。土地总面积 7.7万亩,其中可耕地7.3万亩。1956年灌区内的农民自筹资金在马家船口修建一个简易小 型抽水站,安装0.5米口径水泵8台,配套6台;修筑8.3公里长的用水干渠1条,提取松花 江水灌溉农田5000亩。1964年,在市水利局帮助下,把简易泵房扩建成砖木结构泵房,增加 了机组,灌溉面积达到1.3万亩。此外,还兴建了东方红排灌站,安装0.4米和0.3米口径 水泵各1台,8泵1台,灌溉农田1000亩。以后,由于两处泵站的机泵年久失修,出水量只 达到设计能力的1/2,岁修费用高,耗电量大,再加上泵房座落在坝外,汛期被洪水淹没不 能使用。 1974年,根据灌区群众的要求,列入国家投资补助项目,市水利局对灌区作了全 面规划,进行了勘查、测量、钻探工作。1975年开始设计,设计灌溉面积为5万亩,渠首改 为立体交叉式排灌两用的钢筋混凝土永久性建筑,扬程为8.1米,水泵为28ZLB-70立式轴流 泵6台,配套电机为155千瓦立式电机。总装机容量1500千瓦,单机出水量1.23立方米/秒, 6台共计7.2立方米/秒。1976年3月23日破土动工,1977年6月末竣工。施工单位为黑龙江 省水利局第三工程处。 灌区枢纽工程有:主厂房,地面以上为混凝土与砖石结构,电机楼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副厂房,在主厂房北侧,位于排水集水池上面,为砖结构。进水闸为竖井式深水闸门,即1 号竖井。竖井分为3格,钢筋混凝土结构,墙厚0.4米,有3个闸孔,闸门为钢闸门,由电动 螺杆式起闭机起闭。进水涵洞为三孔钢筋混凝土方形涵,每孔宽为1.5米,高1.8米,壁厚 为0.4米。涵洞由进水闸直通主厂房集水池,总长度34.9米,分为3段,分缝处埋设异形橡 皮止水。用排水控制闸门即2号竖井,结构与进水闸门相同。安装深浅两层闸门,灌水时提 起深层闸门,关闭上面浅层闸门,排水时相反。 压水池与用水闸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压水池及底板厚度均为40厘米。用水闸3孔可通 水8立方米/秒,用水闸建于压水池及连接段之间。连接段为浆砌块石结构。排水闸门位于 排水干渠首端和集水池中间,起控制排水作用。排水集水池在副厂房下面,为钢筋混凝土结 构。田间排水用排水闸导入主厂房下面集水层,以便抽出。集水池与主厂房间留有6个方形 进水孔,孔上安有钢制翻板闸门,以防用水时串入排水渠。 变电所建于副厂房东侧,与副厂房相通,在总体布置上,主、副厂房与变电所构成整体, 变电所面积为90平方米,有变压器室、电容器和高压配电间,内部安装有750千瓦变压器2台, 100千瓦变压器1台。架设专用输电线路8公里,由哈尔滨糖厂接连线,距离为1.5公里。 1981年松浦区整顿复查时,灌溉面积核定为4.6万亩,渠系规划设计为:用水总干渠1 条,支渠9条,斗渠39条;排水总干渠1条,干渠1条(东方红排干),分干渠2条(一排干、 二排干),排水支渠18条,排水构造物79座,田间构造物共393座。设计总投资583.5万元。 经省水利局批准,同意分年实施。至1981年底除渠首建成外,还建成用水干渠1条,支渠5条, 斗渠12条。 灌区排水的承泄区为松花江。排水分成3部分,东部包括东方红、松花江村以及滨北线 以东的土地集水由东方红排涝站排出;中部滨北线、糖厂专用线以西滨洲线以东马家及马家 以南的集水由船口排灌站排出;西北部包括环形线以北的马家、宋家北部土地及部分呼兰土 地的集水由呼兰三排干排出,然后进入呼兰河。排水干渠疏通,但未达到设计标准。至1990 年末国家累计投资488.5万元,群众自筹220万元。完成田间构造物38座,共完成钢筋混凝 土2800立方米,土方16万立方米,铺石方3100立方米。 松浦排灌站机组灌排能力大、耗电量低、效益显著。建站后使松浦地区达到了旱可灌, 涝可排,基本消除了旱、涝灾害。1990年末设计灌溉面积4.66万亩,实灌面积2.5万亩, 其中水田1.22万亩。 松浦灌区自1977年基本建成交付使用,由松浦镇管理,为集体所有制灌溉站,全年水电 费11万元,其中水费4万元,附属厂产值30万元,全年总收入42.8万元,总支出21万元。 五、成高子灌区 成高子灌区位于哈尔滨市的东南郊,阿什河中下游左岸,香坊区成高子镇一带。1984年 由原新香坊和石槽两个灌区合并而成。1990年灌溉面积1.5万亩。 新香坊灌区 是哈尔滨市最早引水灌溉水田的水利工程。早在1926年就有几户朝鲜族农 民在这里以阿什河支流庙台沟与西河沟为水源,开发水田。哈尔滨沦陷后,伪满开拓株式会 社于1940年开始修建新香坊自流灌区,由伪满新东条组合包工,以"勤劳奉仕队"为劳力进行 施工。1943年竣工,1944年灌溉水田4000亩,由伪满开拓株式会社派日本人管理。抗日战争 胜利后,由受益单位选渠道员管理。1953年成立新香坊灌溉管理站负责管理。 新香坊灌区南起阿城县(阿城市)舍利屯,北至太平区三棵树化工区,全长25公里。灌 区中心为成高子中心地带和营山嘴子丘陵之间的"石槽平原",阿什河纵贯中间,两岸土地肥 沃,包括香坊区成高子镇的新成、民胜、和平、民强4个村;幸福乡的靠河寨、新香坊、莫 力街、幸福、民主5个村;还有东北农学院农场、种猪场、靠河寨农场,太平区的团结乡东 光村以及阿城县的舍利乡舍利村和新华乡新农村等共15个单位。 新香坊灌区渠首工程位于舍利屯附近。包括拦河坝、引渠、进水闸。渠首引水流量为4 立方米/秒。渠首拦河坝原建于1942年,系柳石滚水坝。大坝下游支撑体为木框石笼,上游 坝体高程为130.2米,海漫长为55米,坝基长40米。1960年大洪水时坝身被冲毁,但基础仍 然完好。1964年国家投资45万元,对灌区枢纽工程进行复建,由市水利局设计,市水利局和 香坊公社(区)共同负责组织群众施工。1964年1月初动工,5月末竣工。除完成拦河坝整修, 小嘎哈左右侧堵口,拦河坝左侧溃堤堵口,进水闸右侧堵口,排洪堵口外,还完成了成高子 倒虹吸进水闸门改建,干渠整修加固和小嗄哈桥等项工程。 由于阿什河在5月中旬到6月中旬水源不足,1958年在阿什河左岸靠河寨村东侧建泵站1 处,有2台机组。为靠河寨以西香坊农场5000亩农田补水。此外,还在庙台沟南东风村、糖 厂坝附近和糖厂排水沟北兴村,设3处临时泵站,为500亩农田补水。 灌区有防洪堤4段:渠首进水闸至二闸,长2.5公里;石槽大桥到莫力街,长5.25公里; 幸福排干的阿什河口到信义沟河口,长3公里;信义沟河口到化工大坝,长1.9公里,总长 12.65公里。防洪堤上有1座排水闸,在和平糖厂拦河坝下游300米出口处,主要排泄稻田退 水和糖厂污水。结构型式为钢筋混凝土涵洞式,单孔1.81.35米,排泄能力3立方米/秒, 闸底高程为121.503米。防洪堤为当地民工施工,共用2.14万个工日,完成土方量为534立 方米。 新香坊灌区共有渠道115条,总长72.7公里。其中干渠1条,长23.4公里。从干渠直接 分水的渠道有48条,长27.3公里,农渠65条,长22.7公里。排水沟44条,全长48.8公里, 其中有干沟20条,支沟24条。此外,还有建筑物127座。国家累计投资277.6万元,群众自 筹49.2万元。1958年灌溉面积达1.85万亩,1959年1.05万亩。1960年洪水冲毁渠道只灌 溉0.45万亩,1963年开始回升,1966年超过1万亩,1978年达到1.4万亩。1982年因大旱只 灌溉0.48万亩,1983年以后灌溉面积均在1万亩左右。 石槽灌区 始建于1943年。由阿城县日本人经营的双丰大谷开拓团领导的农商公司兴建。 当年冬季开始施工,压冬坝两道。1944年春季,修厂房、干渠和架设输电线路。厂内安装350 马力电动机1台,口径500毫米5-7米扬程的离心泵3台。每台实际扬程为3.5米,最大吸水量 为1.0立方米/秒。同年灌溉水田0.6万亩。1945年水田灌溉面积达到0.67万亩左右。1946 年,大部分朝鲜族农民移居汤源,灌区停产。 1947年在朝鲜族农民的积极要求下,松江省建设厅决定复建石槽灌区,成立石槽水利合 作社,投资300万东北流通券。1948年石槽灌区改为"石槽水利管理处",同年省建设厅投资 恢复了灌区高压线路,修复了抽水站,灌溉水田0.9万亩。1962年灌溉面积达到1.26万亩, 是灌区历史上灌溉面积最高年份。后来由于厂房破损,设备陈旧以及排灌渠系、田间构造物 等年久失修,灌溉面积逐年下降。1965年,国家投资4万元,改建泵房。1966年国家投资4万 元,修干线桥、交叉涵及分水口等。1978年实际灌溉水田0.25万亩,1979年国家投资7.7 万元,更换电气设备,把原来350马力电动机报废后,改装100马力电机3台,从此解决了"大 马拉小车"的问题。同年灌溉水田0.3万亩,小麦0.1万亩。1980年共灌0.5万亩,其中稻 田、菜田0.3万亩,鱼池0.2万亩。1982年投资2万元,修围墙。1984年投资2万元,维修拦 河坝和蓄水池护坡。1987-1988年投资6.3万元。1990年投资149万元,重建厂房和更换机组。 但灌溉面积一直徘徊在0.3万亩左右。未达到设计效益的主要原因是水源不足。阿什河每年 枯水期长达25天,严重地影响了灌溉工程效益的发挥。再加上工程不配套,有灌无排,致使 灌区内部分土地受涝。 灌区有干渠7公里,支渠5条6公里,排水干渠2条6公里,支渠以上建筑物5座,田间建筑 物40座。解放后国家累计投资约215万元,共完成工程量为土方1.66万立方米,石方0.35 万立方米,混凝土335立方米。 灌区固定资产30万元。年收入水费0.3万元,年支出1.3万元,国家补助1万元。1984 年与新香坊灌区合并,改为成高子灌区,由成高子灌溉站统一管理。 六、前进灌区 前进灌区位于松花江北岸,道外区前进乡,是提取松花江背河子水的提水灌区。灌区内 全部土地均为河漫滩地,总面积7.3万亩。其中耕地3.6万亩,荒地0.9万亩,其余为沟泡 沼泽、草原和江滩。 前进灌区始建于1966年,规划设计近期灌溉农田0.6万亩,远期达到1.5万亩。1972年 完成渠首枢纽工程,当年灌溉农田0.15万亩。1973年灌溉农田0.4万亩。渠首枢纽工程安 装3台水泵,325马力,净扬程7.15米,抽水流量4.1立方米/秒。吸水池是利用天然水坑。 压水池面积12平方米,为混凝土结构。灌区有24平方米的专用变电所,设有560千瓦变压器。 渠系工程:用水干渠1条,长7公里;用水支渠5条,长30公里;排水干渠1条,长5公里;田 间建筑物,支渠以上7座,田间44座。渠系有效利用系数为60%。 背河子历经几次洪水泛滥和多年利用之后河床淤积河底抬高,枯水年分,灌溉用水不足, 1979年在灌溉大量用水季节,道外区曾组织大批人力,用人工挖泥,疏浚河道,以解决用水 问题。经过疏浚之后,当年供水有所缓解。 1966-1979年国家累计补助投资61万元,1980-1985年国家又投资4万元,共投资65万元。 由于灌区地下水位高,常受松花江水涨落的影响,排水渠系不配套,加上机组也不配套, 效益发挥的不好。1976-1985年灌溉面积(包括水面)浮动在1500-2000亩之间。1986年以后 灌溉面积逐年下降,至1990年只灌田千余亩。 七、黑鱼汀灌区 黑鱼汀灌区位于哈尔滨西郊道里区太平镇,松花江南岸,东邻库扎河。灌区分布在河漫 滩和一级阶地上,1978年随同太平公社(镇)由双城县划归哈尔滨市管辖。该灌区于1969年 由双城县水利科设计,太平公社(镇)组织施工,1970年10月建成。设计灌溉面积为4.2万 亩(旱田),1979年核定为1.85万亩,设计流量为2.25立方米/秒。机泵5台(20h-19型), 至1979年已安装2台机组,均为190千瓦,厂外安装750千伏安变压器1台。水源为松花江,净 扬程25.4米,总扬程27米。干渠设计长度为9000米,至1985年已完成7000米。支渠5条,共 7000米。排水干渠13条,2.3万米。1979年安装钢管压水管路两条,共长60米。灌区建成后, 1979年灌溉3000亩,1980年灌溉6000亩。 黑鱼汀抽水站引水渠总长950米,地处河漫滩。粉砂土质,边坡极不稳定,每遇洪水即 淹没。原开挖时引水渠水下部分用人力开挖,作业困难,尚有1.2-1.9米深度未达到高程, 于1979年用小型挖泥船开挖,渠底宽度达到70米,土方量为2.9万立方米,国家投资4.35 万元。同年又投资4.18万元,用于管道斜坡护砌,镇、支墩接顶加高,排水井和设备安装 工程。至1980年共完成国家投资52万元,完成工程量:土方480万立方米、石方40万立方米、 混凝土700立方米,支渠以上建筑物31座,田间建筑物50座,共用钢材59吨、水泥202吨、木 材125立方米。固定资产为40万元。 灌区由太平公社(镇)抽调农民10人自行管理,由于该灌区扬程高,动力提水成本大, 加之管理不善,1983年以后未受益。 八、小型泵站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修建提水灌区的同时,为解决城市居民的蔬菜供应,提高菜田产量 和灌溉水稻,还兴修了小型泵站。1949年国家投资50万元,在顾乡下坎修建半拉城子泵站, 1950年建成,1951年实灌面积0.7万亩,后由于水源不足,灌溉面积逐年下降。 1958年以后,哈尔滨市郊在水利建设上贯彻"蓄、小、群"的方针,修建了一批小型泵站。 在马家沟河岸修建了新春污水泵站;在阿什河岸修建了勤劳、庙台沟、联胜等小型泵站;在 何家沟上游修建了新华泵站,在荒山脚下修建了新仁灌区二次堤水工程-老光明泵站。1960- 1969年相继修建了红星、永久、友谊、先进、工农屯北、工农屯南、进化、庆丰等泵站。70 年代修建了幸福、胜利和常胜等泵站。至1990年末,哈尔滨实有小型泵站134处,其中固定 泵站33处,临时泵站101处。这批小型灌溉工程只有新春污水泵站、老光明泵站、红星抽水 站、幸福泵站等继续受益。新春污水泵站 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马家沟河中下游。1958年 动工兴建,1959建成受益。国家先后累计投资79万元,农民自筹190万元。灌区共有4级提水。 设置小泵站23处,3个变电所,总扬程28.5米,1972年修建1座高12米、长80米的永久性钢 筋混凝土大渡槽。一、二级泵站各设4台机组,总装机容量440千瓦。总引水流量为1立方米 /秒。干渠1条,全长3.5公里,其中混凝土和砖砌干渠2.25公里,支渠3条,长5.7公里, 蓄水池9处,可蓄水1.5万立方米,总灌溉面积为3117亩。新春泵站自建设以来,共出工12 万人次,完成土石方142万立方米,混凝土方120立方米。为减少渠道渗漏,防止冲刷,泵站 用红砖衬砌渠道4公里,占渠道总长度的35%;为了改良水质,在灌区内打井21眼,于蔬菜 上市前实行清污混灌。灌区蔬菜产量逐年增加,受益初期的1959年,蔬菜平均亩产仅1800公 斤,1961年提高到3750公斤,1967年接近5500公斤。1972年,在自然灾害较重的情况下,蔬 菜平均亩产达到6000公斤。其中水黄瓜亩产最高达到7000公斤,比往年提前上市1个月。80 年代以后平均亩产达6500公斤,年供应市场商品菜最高达到1075万公斤。1978年国家投资20 万元,改建扩建第一泵房,经过设计施工,厂房基础已完工,后因水质污染严重停建。原一 级泵站仍继续运行。 老光明泵站 是新仁灌区的二次提水工程,建于1958年。灌区有1台机组,115千瓦,引 水流量0.3立方米/秒,当年建成受益。"文化大革命"期间停灌,1978年经过维修恢复生产 后,水田灌溉面积一直稳定在0.3万亩左右。 红星泵站 位于动力区大房身屯,1962年国家投资25万元,进行泵站建设。厂房设2台 机组,装机容量400千瓦,以信义沟为水源,引水流量0.2立方米/秒。干渠1公里,支渠3 条,共6公里,设计灌溉面积0.2万亩。常年实灌600亩。1979年进行输水管路更新和机泵维 修。 幸福泵站 位于动力区幸福乡信义屯信义沟岸边,以信义沟为水源,1976年6月国家投 资78万元,动工兴建。灌区原设计为三级提水,引水流量为1.2立方米/秒。一级泵站为幸 福抽水站,二级为先锋泵站,三级为北榨泵站。原设计灌溉面积为1.2万亩。至1978年一、 二级泵站建成,一级泵站投产,三级泵站只建了厂房基础,后亦废弃。同时,修建干渠2.5 公里,支渠3条4公里。一级泵站设3台机组,装机容量469千瓦。一、二级泵站控制面积0.3 万亩(铁路以北),有效灌溉面积0.22万亩,1985年实灌面积0.22万亩,1990年降到0.2 万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