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长期发展规划 第一章 工农业翻两番的初步设想 第三节 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要坚持经济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教育事业 重点发展中小学教育和幼儿教育,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1985年前基 本取消中小学二部制授课,基本普及城乡初中教育,1990年前使城市的高中基本普及。加快 师资的培养和提高,各类成人高等、中等专业学校进一步发展。普通高等学校按国家和省的 统一规划发展。 文化体育事业 积极发展图书发行、文艺创作、广播电视等文化事业,有计划地增设文 化设施的网点,缺少网点的地区争取在1990年前补上。逐步增加体育设施,积极发展以冰上、 水上运动为重点的体育运动和群众性的体育活动。 卫生事业 有计划的增加医疗机构,更新医疗诊断设备,逐步实现医疗诊断现代化。前 十年经过努力,使看病难、住院难的状况有明显好转;后十年把医学技术指导中心和防疫研 究中心建立起来,到2000年使市区每千人占有医院病床达到10张。 城市居民住宅 按照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新建与维护相结合的原则,加快建设步伐, 不断改善居住条件。人均居住面积,1985年达到4平方米,1990年达到5平方米(“七五”计 划调增到6平方米),到2000年达到8平方米。 城市供水 “六五”计划期间经过建设和挖掘潜力,节约用水,使道外、太平地区的供 水矛盾得到缓和。“七五”计划期间改造朱顺屯水源,扩建一些地下水源,增加供水能力, 1990年全市日供水能力达到98万吨。到2000年全市供水能力达到150万吨,以适应生产和生 活的需要。 城市排水 近期重点解决一些地区的内涝问题,然后逐步实现管网化。“六五”计划期 间将正阳河、化工区、太阳岛风景区和公滨路等地区的排水问题解决好并新建一处污水处理 场。“七五”计划期间进一步解决哈西工业区和马家沟机场地区的排水问题,同时进行沿江 截流渠的改造和新建两处污水处理场,搞好马家沟改造成清水河的可行性研究。到2000年基 本形成全市完整的排水系统。 煤气 经过改造和扩建争取在1985年前新发展用户10万户,普及率达到23%,1990年争 取把哈依煤气工程建完,城市基本普及。 城市供热 结合两个电厂(哈尔滨发电厂与哈尔滨热电厂的热电联产)的改造和采取联 片供热等形式,发展城市集中供热。前十年集中供热面积达到全市住宅面积的30%,到2000 年全市基本普及。 道路桥梁与城市公共交通 到1990年全市道路80%实现柏油化,并将市内的断头路和卡 脖路全部打通,2000年前达到全市柏油化,并形成市区内、外的环行路。相应建设跨线桥和 立体交叉桥,同道路的改造与建设相适应。城市的公共交通车辆到2000年达到平均1500人占 有1台车。 市内电话 装机容量前十年达到9万门,后十年达到20万门,每百人占有4.8门。 园林绿化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多植树造林,多栽花种草。到2000年城市平均每人占有 绿地8平方米,覆盖率达到30%。市内公园搞好植树、栽花、种草、增加景物建设。 环境保护 “六五”计划期间把30个重点污染单位治理好,达到基本控制。“七五”计 划期间使大气环境明显改善,污水治理有大的进展,其它污染基本控制。到2000年,废水、 废渣、废气全部得到综合利用或处理,噪声控制在国家规定标准之内。 《初步设想》还提出了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依靠科技进步,真正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经 济工作首位,搞活国内贸易,发展对外贸易,积极组织经济合作,积极发展集体经济,鼓励 个体经济,大力培养人才,控制人口增长等措施。 《初步设想》经过中共哈尔滨市六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讨论,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 市委书记李力安在会议总结中指出:要“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深入实践、调查研究”, “真正依靠科学技术、依靠政策”,“闯出新路、开创新局面”,“增强必胜的信心”。对于 发展速度,会议认为“不论是从全国看,还是从哈尔滨市的历史看,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 增长7.3%的速度是切实可行的”。全会确定根据会议讨论提出的意见,再逐项进行修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