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工艺美术 第七篇 工艺美术 哈尔滨工艺美术业起步较早,据考古发现,早在魏汉时期就有出土陶制品。到宋金时期, 尤其是天会五年(1127年),北宋政权灭亡后,金兵掠宋室珍宝奇物及工匠役卒、百工技艺 北归后,促进了哈尔滨地区工艺美术业的发展。从出土的文物看,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品主 要有陶猪、陶狗、石羊、石虎、玉雕、双鹿、玉雕天鹅、金银首饰、绣衣、绣袍等。 哈尔滨解放前,工艺美术业仅有范记花店、同庆涌花店、记兴隆花店、云先花店、傅家 花店等,从事纸花生产。 哈尔滨解放后,政府大力扶持工艺美术业。1947年,个体制花业达48家、画铺11家、标 牌业16家、金银首饰业43家。1953年,花边刺绣生产合作社成立,为全市第一家集体工艺美 术业。1955年,新光工艺美术生产社成立。1962年,全市工艺美术业已有厂(社)18个,职 工1282人,产品有玉雕、石雕、木雕、麦秸画、纸花、绢花、穿衣镜、花瓶等40余种。年产 量,镜品165万面、雕刻1470件、银制品7万件、文艺戏装1600件。主要企业有新光工艺美术 社、角雕工艺美术厂、艺光银制品生产合作社、哈尔滨市雕刻厂等。1965年有职工1301人, 实现工业总产值3340万元,利润211万元。 “文化大革命”初期,工艺美术行业发展受限,生产管理制度被废除,全系统处于停产 和半停产状态,有47%的企业未完成生产任务。 1975年,调配各级领导班子,加强企业管理,更新设备,改进生产工艺,全行业面貌焕 然一新。全行业企业达19个,职工4429人。当年实现产值2188万元,利润211万元。 1985年,全行业企业达27个、研究所1个,有职工5325人,主要生产抽纱、刺绣、花画、 雕刻、金属挂件、首饰、地毡、美术玻璃、文艺戏装、工艺品等146种。实现工业总产值3220 万元,利润335万元。 1987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工艺美术工业公司所属17家工厂分别下放到各区工业局, 公司研究所直属市轻工局领导,公司易名为哈尔滨市工艺美术工贸公司。1989年,哈尔滨市 轻工对外贸易公司成立,和工贸公司一个领导班子,两块牌子。 1990年,轻工对外贸易公司划出为独立单位。同年3月,经市轻工业局调整,眼镜印章 公司与工艺美术工贸公司合并,同时将红星刻字钟表厂、轮胎翻新厂、中外合资豪华眼镜厂 划入工贸公司,加原有5个工厂,共12个企业,恢复工艺美术工业公司名称。当年,工艺美 术工业公司生产挂件2689个,反光汽车牌3010千付,民用镜475900个,镜条30万米,玉雕650 件,牛角画2万件,牙雕43件,民用镜130万面,加热器10万支。公司系统实现工业总产值5024 万元,利润304.71万元,产品出口创汇达132万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