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一章 冰雪运动 第二节 花样滑冰 20世纪初,在哈外国人一些滑冰爱好者在冰上滑出“3”、“8”、“S”等型,称“描 型滑”或“型滑”。30年代,在哈日侨和俄侨多次举行花样滑冰竞赛活动。1935年1月,在 吉林举行滑冰大会,哈尔滨市花样滑冰选手许允萃、迟禹昌分获描型滑第二、第三名。1936 年以后,哈尔滨市参加花样滑冰的人日渐增多,并出现哈工大伊本德、滨江省立哈尔滨第二 国民高等学校(哈尔滨市第一中)韩辉、郑荣庭、陶德魁等一些具有较高花样滑冰技术的爱 好者。 哈尔滨解放后,花样滑冰得到迅速发展,不仅单人滑,而且开展了双人滑、冰舞技艺不 断提高。 单人花样滑冰 1952年12月,全市滑冰运动会首次设花样滑冰比赛。赛后,哈尔滨市税 务局干部陶德魁、市化工总厂技师伊本德、哈尔滨市第一中教员韩辉、市公安局干部范会庆 与女运动员哈工大学生李健华、哈尔滨市第一中学生金声琴、白惠敏、哈尔滨市第六中学生 王樱8人组成哈尔滨市第一支业余花样滑冰代表队,参加东北区首届冰上运动大会。伊本德、 韩辉、陶德魁、范会庆分获男子第二至第五名;李健华、金声琴、王樱和白惠敏获女子前四 名;除范会庆外,均入选东北区代表队。 1953年2月,首届全国冰上运动会在哈尔滨市人民体育场举行。男运动员伊本德、韩辉、 陶德魁分获第四、六、八名;女运动员李健华、金声琴、王樱、白惠敏分获第二、四、五、 六名。 1953—1965年,哈尔滨市共参加13次全国性花样滑冰比赛,共获男子冠军11人次,亚军 5人次,季军6人次,第四名4人次,第五名4人次,第六名6人次;女子冠军11人次,亚军10 人次,季军7人次,第四名3人次,第五名3人次,第六名2人次。男子乙组冠军3人次,亚军1 人次;女子乙组冠军2人次、亚军1人次。少年男子甲组冠军2人次,亚军2人次,季军1人次; 少年女子甲组亚军1人次。花样滑冰在全国处领先地位,影响较大。 1954年,花样滑冰冠军田继陈从东北体育学院竞技指导科调入哈尔滨冰上训练班后,兼 任哈尔滨市冰上业余体校花样班教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1956年2月,田继陈和哈 尔滨市第一中学生刘敏(女)随同中国大学生冰球队前往波兰华沙观摩第十一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花样滑冰比赛。会后,访问了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国。在华沙与世界各国的大 学生运动员同场训练,接受国际流派的技术,学习了国际竞赛规则。回国后,修改了全国竞 赛规则,得到国家体委的审定批准,为中国花样滑冰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7年,国家 体委在哈尔滨市举办全国花样滑冰指导员训练班,捷克斯洛伐克花样滑冰专家布兰克、赛鲍 娃讲解了花样滑冰的训练方法、竞赛评分方法、国际裁判法,以及花样滑冰的基本技术。 1959年,为了迅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每年10月去黑龙江省北部结冰较早地区进行专项训练。 由于运动水平提高,当年杨家声、王树本和崔萍、文海美、刘颖秋成为中国第一批花样滑冰 运动健将。同年,哈尔滨市花样滑冰队聘请业余芭蕾舞基本功教师来队授课,每周还抽出一 些时间与黑龙江省歌舞剧院舞蹈队队员一起练习,并配备了专职舞蹈教练,学习中国民族舞 蹈基本功。1961年始,哈尔滨市青少年业余体校花样滑冰班设有半专业班、提高班和普及班。 在年龄上与市体工队花样滑冰运动员形成“阶梯”,在运动技术水平上形成“金字塔”一条 龙整体训练。 1966年2月11—13日全国民族形式冰上舞蹈表演大会在吉林市举行,哈尔滨代表队演出 了《春江花月夜》、《弓舞》等身着古典民族服装的表演节目。由于“文化大革命”,未举 办全国性花样滑冰竞赛,训练停止。 1970年6月,哈尔滨市冰上训练班更名为哈尔滨市体育工作队,重建了花样滑冰队。以 后,哈尔滨市青少年业余体校花样滑冰班恢复训练,设有提高班和普及班。各区体校先后设 立花样滑冰班,配备专职教练。市体校花样滑冰班在地段、田地、五柳小学建立了基点校, 各区体校也都设立基点校。1972年1月28日—2月7日,全国冰上项目集训比赛在牡丹江市北 山冰场举行,哈尔滨市队获男、女成年及男、女少年甲组单人滑冠军。此后,女运动员白秀 芝连获1972—1976年全国冠军;男运动员王钧祥获1973年全国冠军,刘洪云获1974—1976年 全国冠军,比赛中成功地完成了两周半跳,使全国花样滑冰技术难度接近了国际水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花样滑冰后备力量迅速成长。王志利1979年在全国运动会上完 成了后外点冰和后内结环三周跳,成为中国首位成功地使用2种三周跳的运动员,获男子单 人滑冠军。刘志英获女子单人滑冠军。丛文义1981年获全国达标赛冠军,1983年获第五届全 国运动会花样滑冰冠军。姜一兵1987年获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女子单人滑冠军。男运动员普遍 掌握了5种三周跳,三周联跳,在难度标准上与国际水平无大差距。打开了中国花样滑冰运 动员迈向国际竞赛的大门。1979年10月,教练刘洪云,运动员丛文义、刘志英赴日本东京参 加“NHK”杯国际邀请赛。 1982年,世界明星巡访团集中了当年世界锦标赛的奖牌得主赴北京表演,哈尔滨市的教 练员、运动员赴京参观。 1985年始,哈尔滨市每年都举办冰雪节冰上运动会。组织各区体校、中小学校、幼儿园 的少年儿童(分年龄组)花样滑冰比赛,以推动普及花样滑冰,培养花样滑冰后备力量。成 立哈尔滨市运动学校(体育中专),设有花样滑冰专业班。张述滨获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 男子单人滑金牌。1986年,在第一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参赛中,张述滨和许兆晓分获男子单人 滑银牌和铜牌,傅彩珠获女子单人滑铜牌。道外区体校建立了体育幼儿园,设有小花样滑冰 班,有小学员50余人(最小年龄只有4岁),教练员1人,每天上、下午训练。至1990年末, 小花样滑冰班发展到80余人,教练员3人。每年寒假集中食宿、训练,为省、市体工队,市、 区体校共输送优秀小选手70余人。 双人花样滑冰 1959年,全国冰上运动会在哈尔滨市举行,捷克斯洛伐克花样滑冰队应 邀在开幕式表演,其中双人滑表演,颇受观众的喜爱,使运动员大开眼界。此后,哈尔滨市 队将男、女选手分成若干双人滑组,每天进行练习,成为全国首创。1979年2月,全国花样 滑冰锦标赛设双人滑竞赛项目,哈尔滨市运动员刘志英/王爱国获双人滑冠军。9月,双人 滑首次纳入全国运动会,刘志英/王爱国再奏凯歌,一举夺魁,成为全国第一对双人滑冠军。 1980年起,李耀明为双人滑专职教练员,运动员栾波/姚滨、镡桂芳/王爱国、孙璐/王庆 元专攻双人滑项目。在后来的全国比赛中,栾波/姚滨先后7次夺魁。1983年,栾波/姚滨 代表中国队参加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获双人滑铜牌,成为在国际竞赛中中国双人滑得到 的首枚奖牌。1990年4月,在日本举行第一届“亚洲杯”花样滑冰比赛,哈尔滨运动员谢毛 毛/赵洪博代表中国队参赛,获双人滑冠军。 冰上舞蹈 1981年3月,全国花样滑冰锦标赛在乌鲁木齐市举行,冰上舞蹈首次被列为 正式比赛项目,双人滑教练李耀明兼任冰舞教练,运动员奚鸿雁/赵晓雷在比赛中夺冠,成 为全国第一对冰上舞蹈冠军。至1984年,共获4次全国冠军和1次亚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