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化学纤维业 第一章 粘胶纤维 第一节 普通粘胶短纤维 1961年底,纺织工业部批准哈尔滨人造纤维厂筹备生产粘胶短纤维,从丹东化学纤维厂、 山西经纬纺织机械厂和齐齐哈尔火碱厂调入一批设备,工厂自制了一些设备。1963年试车成 功。10月,哈尔滨人造纤维厂更名为哈尔滨化学纤维厂。但由于生产设备、工艺落后,产品 产量低,成本高,1964年仅生产毛型粘胶短纤维318吨(3.33分特×100毫米)。1965年,为 提高质量,技术人员从改进生产工艺入手,将碱液温度提高,浸压工序工艺周期由120分钟 缩短到90分钟。磺化工序将干法磺化法改为干法大浴比操作法,由原6小时缩短到4小时。 同时,对操作工人进行培训,提高操作水平。通过以上措施,产量由原来日产不足2吨增加 到3.5吨,全年生产697吨,超额完成年计划500吨的任务。 1966年,工厂达到了年产1000吨设计生产能力,各项技术指标均达部颁标准(FJ28265)。 但由于原材料多从外地购进,浆粕来自上海芦山,硫酸来自大连、锦西。二硫化碳来自重庆、 丹东、辽阳等地,致使产品成本过高,生产难以维持,1967年3月停产。至此,工厂共生产 毛型粘胶短纤维2 207吨。 1969年,纺织工业部投资850万元,按年产5 000吨粘胶短纤维的生产能力对哈尔滨化学 纤维厂进行技术改造,新建松花江汲水一级泵站1座,铺设口径为500毫米的输水管线3.8公 里,建成厂内净化站、软化水装置、贮水池、二级泵站等,改变了用磺化媒软化生产用地下 水的状况,日供水量可达1.5万吨。新建1座锅炉房,采用2台自制竖井式和1台10吨水管锅 炉,淘汰原4台仿苏式兰开夏锅炉,日供汽量达720吨。新建1座二硫化碳生产车间,采用由 上海纺织设计院设计的年产二硫化碳1 200吨的电炉。改造了酸站工序。变电所容量由560千 伏安增容到3 000千伏安。铺设了2.3公里铁路专运线。1973年10月,改造工程基本结束, 1 2月投产,产品为1.67分特×38毫米棉型粘胶短纤维。由于工艺线路不合理,设备不匹配, 致使产品质量不稳定,正品率与一级品率分别在70%和30%上下波动,年生产能力仅达到 2 000吨。 1975年4月,哈尔滨化学纤维厂组成考察组赴吉林、南京、上海等地化学纤维厂参观学习。 回厂后,成立了"三结合"攻关小组,对粘胶纤维生产的重要环节 磺化工序进行攻关。经过 两年多的试验探索,低温大浴比磺化法获得成功。1978年3月,技术员王歧武设计制造了我国 第一台硬PVC集束槽。5月正式投产使用。解决了多年来粘胶短纤维生产过程中经常因集束槽损 坏和修缮影响正常生产的难题,对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二硫化碳回收率,改善操作环境 起了关键作用。该项目1979年12月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79-1980年,纺织工业部和 黑龙江省拨给工厂贷款和技措费320万元,用于建碱站、二硫化碳贮备库、芒硝回收设施和精 练机的改造及生产设备的填平补齐,解决了生产平衡和设备配套等问题。 1981年6月,工厂用60万元技措费将长束精练改造为短毛精练,产品的正品率由70%左右 提高到95%以上,一级品率也由原30%提高到85%以上。产量达到年产5 000吨的设计能力。 同时,根据用户要求,增加了产品规格。销售纳入国家计划,主要供应黑龙江省内各纺织厂, 但因企业生产规模小,仍属亏损单位。 1984年7月,牡丹江化学纤维厂转产,黑龙江省经委将其生产任务转给哈尔滨化学纤维厂, 要求通过技术改造,使年生产能力达到8 000吨。1985年7月,纺织工业部投资1 050万元对哈 尔滨化学纤维厂进行平衡改造。1986年8月完成土建任务6 400平方米,安装设备220台(套), 其中自制专用设备和非标准设备111台(套)。安装主要工艺管路8 232米。节约设备制造资金 68.25万元,设计费近10万元。9月投产后,生产的棉型、中长型粘胶短纤维获黑龙江省优质 产品称号。 1988年,原料供应紧张,价格大幅度上涨,哈尔滨化学纤维厂投资955万元,先后与河北 京柏造纸厂、山东省高密、东明县化学纤维厂、哈尔滨化工总厂等签定协议,进行横向联合, 缓解了原料供应紧张的局面。同时,针对原料质量低劣,生产难于进行的情况,探索新工艺, 共修订工艺参数63项,获得"粗粮细做"的效果。同年,工厂首次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出口 棉型粘胶短纤维1 139.5吨,创汇178.4万美元。 1990年,哈尔滨化学纤维厂共有粘胶短纤维生产设备572台套,生产粘胶短纤维9 643吨, 产品入库一级品率达90.9%。出口棉型粘胶短纤维720吨,创汇137万美元,实现出口交货值 900万元,产品除销往省内各地外,还销往吉林、辽宁、河北、江苏、浙江等省。 显示原文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