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 第三篇 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 哈尔滨市有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活动,应自日俄战争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议定东三省 事宜条约》,宣布哈尔滨开埠(黑龙江地区同时宣布开埠的尚有绥芬河、满洲里等处)时起。 随着哈尔滨城市建设的发展,大批外省籍人进入哈尔滨,从事工商服务业和劳务活动。除俄 国人、波兰人外,日本人及欧美其他国家侨民,也大批进入哈尔滨,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都 迅速增加。 在哈尔滨的流动人口中,大多数是从事经贸活动的商人、执行公务的大小官员、因私到 哈尔滨或途经哈尔滨的旅行者,纯以观光游览为目的的旅游者极少。 辛亥革命以后,随着哈尔滨城市建设的发展,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占有一定地位,哈尔 滨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也大大提高,开始出现现代意义上的旅游团组和个体旅游者,并出现了 旅游机构和早期简单的旅游市场。 1932年哈尔滨沦陷后,刚刚诞生的旅游业,为日伪当局所垄断,曾一度对哈尔滨的旅游 市场进行有限开发,后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终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国家重点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建设,旅游事业一直未 能排上国民经济建设的日程,因而也始终未能形成真正的旅游市场。所谓旅游事业,仅接待 由国家邀请的各国官方代表团、友好团体、知名人士和友好人士。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对外交往的增加以及人民生活 水平的迅速提高,为新兴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和壮大,创造了条件,使旅游资源得到开发, 旅游市场得以形成,并不断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