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管理 第三章 劳动管理 第一节 职工队伍 从沙俄时期到日伪统治时期,哈尔滨所有建筑业的作坊、大柜、营造商、作业所和建筑 公司,都没有固定形式的建筑工人。每承包到工程,通过大小的把头从社会临时招募。所用 力工大都从山东、河北逃荒的农民中招募。据日伪时期"满洲劳动者协会"统计,1942年哈尔 滨市在册的建筑工人总数为18200人。 1948年5月,在哈尔滨市总工会指导下,太平区建筑业工会联合会组织建筑工人自救, 第一个成立了太平区建筑工人生产合作社。1949年3月15日,木工王世勋、瓦工杨存星2人代 表道外24名建筑工人向哈尔滨市总工会提出申请,在道外开源街组建了道外建筑工人生产合 作社。随之马家沟、正阳河、道里等建筑工人生产合作社相继成立。 建筑工人生产合作社,是建筑工人摆脱把头控制,改变历来打零工状态,实行有组织的 劳动组合。各合作社各自为政,规模均不超过百人,由工人派出代表承揽工程,有事大家商 量。太平区合作社制定了积累与工资分配规则、单项工程承包计件工资标准、零星工程集体 计件与工资分配原则等经营管理制度。合作社缺乏经营管理经验,新阳建筑工人合作社钻进 了把头,在兆麟公园施工中被把头拐走现款30万元,其它合作社也有类似事件。为此,哈尔 滨市总工会与市政府商讨,将合作社划归哈尔滨市生产总联社领导。1948年末,为加强施工 力量,哈尔滨市组建了第一家国营建筑施工企业--新东建筑公司,将问题最多的道里、新阳 和正阳河三个建筑工人生产合作社组合到新东建筑公司。是年哈尔滨市有组织的建筑业职工 有3600人。 1949年建国后到1952年三年恢复时期,哈尔滨市建筑业迅猛发展,在册职工已达到4413 5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957年末,达到53947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受自然灾害的影响, 从业人数下降到23030人。经过三年调整,1965年又增到35918人;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正 值"文化大革命",企业停产闹革命,固定职工平均人数为35482人;到1980年,队伍发展到1 05189人;1985年达到191187人;1990年,建筑业人数为184225人。 哈尔滨市建筑工程局1952年成立时只有一个公司,即市建公司,职工人数4587人。1956 年,市房地局领导的市建二公司并入后发展到6800人。1957年市建公司分为三个公司,职工 平均人数为7261人。1958年,省里下放到哈尔滨两个土建公司。职工平均人数达到17300人。 1960年发展到35984人,是市建工局组建以来职工人数最高的一年。 1962年省里将原下放给哈市的市建一公司、市建二公司上收,市建四公司整建制划归大 庆市。市建三公司和市建五公司合并,职工精简下放,到1962年末职工人数只有5342人,是 建工局历史上人数最低的一年。 1962-1971年人员起伏不大,固定职工人数在4708-5809人之间,平均人数在6084-7664 人之间波动。1972年根据国家文件,将1645名长期临时工转为固定工。1975年起,开始招收 工人和安排本单位职工子女就业,队伍开始扩大,职工平均人数从1975年的9506人,1982年 发展到14371人。 1975年,市建工局所属施工企业开始招收集体职工。1983年6月,市住宅建设开发总公 司合过来5个公司,除市住宅一公司有部分全民职工外,其他4个公司基本上是集体职工,其 企业性质,也是集体所有制。住宅公司并入后集体所有制职工大增,超过全民所有制职工。 1983-1988年市属施工企业任务不足,人员外流很大。1990年固定职工人数降到23597人, 比1983年减少7594人,不包括各企业从事多种经营和劳动服务公司的4500人。 1953—199 0年哈尔滨市建工局所属企业职工人数统计表 表6—6 年 度 年末人数 固定职工人数 职工平均人数 集体职工人数 1953 330 0 4 587 1954 330 0 4 672 1955 400 0 4 754 1956 530 0 6 800 1957 7 940 5 90 3 7 261 1958 27 137 16 65 2 17 304 1959 34 689 17 19 3 29 440 1960 33 478 17 75 1 35 984 1961 16 877 12 48 5 22 629 1962 5 392 4 70 8 6 084 1963 6 490 5 14 8 6 242 1964 5 976 4 51 9 6 717 1965 6 174 4 37 7 6 095 1966 5 637 4 03 9 6 123 1967 5 779 4 12 6 5 679 1968 5 779 4 12 6 5 679 续表 6—6 年 度 年末人数 固定职工人数 职工平均人数 集体职工人数 1969 7 30 5 5 35 3 7 305 1970 7 20 4 5 35 3 7 788 1971 6 93 2 5 80 9 7 664 1972 7 80 9 7 20 5 9 744 1973 8 58 4 7 16 0 9 537 1974 7 91 8 7 11 8 9 752 1975 9 70 5 9 19 0 9 506 120 4 1976 10 12 3 9 89 4 12 166 281 8 1977 10 12 5 9 81 4 11 361 265 7 1978 10 14 9 9 88 6 9 537 264 3 1979 12 98 5 12 98 5 11 158 530 4 1980 14 33 6 14 31 6 13 026 648 9 1981 14 52 1 14 46 0 14 009 639 4 1982 14 47 1 14 44 7 14 371 632 0 1983 31 64 3 31 55 1 32 300 2 095 1 1984 30 24 1 28 67 5 29 928 2 029 6 1985 28 26 7 28 26 3 28 877 1 849 0 1986 27 93 2 27 91 8 29 165 1 820 7 1987 27 80 0 26 38 8 30 042 1 804 0 1988 27 70 9 25 27 5 29 796 1 114 2 1989 26 63 0 24 44 2 27 012 1 074 8 1990 25 58 3 23 72 8 29 573 1 141 1 注:1.197年后固定职工人数中包括集体职工人数。 2.196、196年,建工局撤销无年报,196年“文化大革命”,人数沿袭196年。 3.196 年省建二公司一个工区划归市建二公司,人数增加,固定工与197年相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