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农林机械制造业 第七章 主要生产企业 第四节 哈尔滨林业机械厂 哈林机厂位于动力区通乡街191号,是国家制造林业专业机械和重型客车底盘的骨干企 业。主要产品有运材蒸汽机车、人造板设备、伐运机械、运材汽车。 该厂建于1947年,当时厂名为东北林务总局机械厂。1950年,改厂名为东北林务局车辆 工厂。 1952年1月1日,东北林务总局车辆工厂和东北林业总局机械厂合并,定厂名为东北林务 总局车辆工厂。全厂职工851人,拥有金属切削机床152台,锻压设备18台,建筑面积26729 平方米。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47万元,比1951年两厂综合产值增长59.3%,完成主要产品 德式台车1720台、轨道平车2493台,修复森铁机车35台,还制造了大量配件。 在“一五”计划期间,根据林业运材生产需要,年产德式台车4839台,轨道平台5251台, 同时设计了14吨、20吨重型台车,批量生产了国内第一批原木装车机、单筒盘机、双筒绞盘 机及14吨平板。至1957年底,工厂建筑面积增至58058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增至1380万元, 比两厂合并时增加22倍,职工增至1723人,增长1倍多。1956年,更厂名为森林工业机械厂。 “二五”计划期间,哈林机厂生产水平较大幅度的提高。1958年试制成功了国内第一台 C2型28吨窄轨蒸汽机车,为更新林区陈旧的小功率机车奠定了基础,结束了使用外国机车的 历史。还相继试制成功了油锯、灌木采伐机、造林整地机、架空集材装置等新产品。年产20 吨重型台车375台、双筒绞盘机197台,工业总产值达2754万元。1958年,厂名改为哈林机厂。 60年代初,该厂在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中,按照先维修、后制造, 先配件、后主机的原则,调整了产品品种,恢复了森铁机车大修理,增加了配件生产。1965 年工业总产值为981万元,比1962年提高13.7%。 1967—1970年,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工厂生产水平踏步不前。1970年,工业总 产值903万元,比1965年下降7.9%。这一时期,完成了运材汽车、起重臂、抓式起重机和 新型绞盘机的试制,运材汽车进行了小批量生产。1971—1974年,由于老产品相继转厂生产, 生产水平大幅度下降,四年没有完成国家计划,亏损401万元。1975年,工厂开展了“工业 学大庆”活动,进行企业整顿,生产开始好转,当年盈利4.4万元,摘掉了亏损帽子。 “五五”计划期间,哈林机厂以生产林机配件和大修理森铁机车为主,连年超额完成国 家计划,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稳步上升。1980年,开发人造板设备,当年完成热压机、纤维 板热处理室、加湿机等8种、199台、1697吨。完成总产值1943万元,比1975年提高87.8%, 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2%,共实现利润545万元。 “六五”计划期间,哈林机厂进入了人造板设备多品种及成套生产阶段,并在非木质生 产设备及工艺方面有了突破,先后向广东、新疆等提供了蔗渣及稻壳板、棉杆板成套生产设 备,纤维板生产设备等还出口巴基斯坦。 “七五”计划期间,因受到整个林业“资源危机”、“资金短缺”的影响,林业机械市 场需求大幅度下降,经国家计委批准,哈林机厂立项进行技术改造,投资额为2984万元,但 因国家资金紧张而未能实施。 自1980年以来,哈林机厂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努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在人事、 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不断完善竞争激励机制、经营调控机制和风险 利益机制,开发了水泥刨花板、中密度板生产设备,着手研制刨花板生产设备,向市场经济 迈出新步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