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舞台艺术 第九章 地方剧 第二节 龙江剧 一、哈尔滨市龙滨戏实验剧团 哈尔滨市龙滨戏实验剧团,1960年5月成立,位于道里区乡里街民和剧场,隶属哈尔滨 市文化局。 哈尔滨市龙滨戏实验剧团演职人员分别由哈尔滨市民间艺术团和其它剧团抽调组成,编 制70人。团长张振翼,主要演员胡凤兰、张淑琴、王月楼、韩世珍、陈志杰。 主要演出剧目《樊梨花》、《寒江关》及现代戏《劈山引水》。1960年,参加黑龙江省 文化局举办的地方戏新剧种汇报演出,受到专家与观众好评。 1962年哈尔滨市龙滨戏实验剧团解体,大部分演员并入黑龙江省龙江剧实验剧院。 二、黑龙江省龙江剧实验剧院 黑龙江省龙江剧实验剧院,1960年8月成立,位于南岗区阿什河街100号,隶属省文化局。 前身为黑龙江省新剧种队,1962年哈尔滨市龙滨戏实验剧团并入,1970年9月撤销,人 员分别下放到农村、工厂和并入哈尔滨市文艺工作团。1972年3月恢复黑龙江省龙江剧实验 剧院。 首任副院长滕耀宇,设有演员队、乐队、舞美工作室、艺术室、资料室等部门。编导及 主要演职人员刘文彤、王浩、刘适、芦梦祥、刘萤、祁景芳、刘金亭、陈诚善、徐明望、孙 铁石、李芳、白淑贤、吕冬梅、韩世珍、李瑞刚、郭杰、宿兆林、张玉发、孙春秋。 1961年省委宣传部主持召开龙江剧座谈会,制订了龙江剧创作大纲。随后陆续创作排演 了《寒江关》、《五姑娘》、《双锁山》等30多部剧目,从剧目、声腔、表演特色、剧院风 格诸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验。1963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视察黑龙江指出:“黑龙江省的地方 剧种,应当很好的为黑龙江省人民大众服务,要经常下乡,要多演、多实践。同时也改造你 们的世界观”。1965年实验剧目《登高望远》参加东北区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会演出,扩大 了剧种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中,黑龙江省龙江剧实验剧院一度陷入“样板戏”的窠臼。粉碎江青反 革命集团后,逐渐摆脱了束缚,配备了以王玉琦、王毅、李晨为主的领导班子。1978年根据 中共黑龙江省委提出“要下定决心,集中力量把龙江剧搞上去”的指示精神,确立了“扎根 基础、博采众长、融汇贯通、突出个性”的方针,使龙江剧的创造和实验工作走上正轨,艺 术上的个性渐臻成熟。1979年参加黑龙江省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的《双锁山》、《俩新 媳妇》均获剧本创作二等奖,优秀表演奖。 多年来,由于剧本、声腔、表演、舞台美术等方面积累、总结出一套龙江剧特有的艺术 程式,1982年应邀赴京汇报演出《皇亲国戚》、《双锁山》、《张飞审瓜》等代表性剧目, 受到北京各界的欢迎。《戏剧电影报》刊载了题为《誉满京华》的评介文章;文化部、中国 戏剧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分别为黑龙江省龙江剧实验剧院的演出召开专题座谈会,对其 剧目、声腔、表演都给予充分肯定和热情鼓励。继而《双锁山》、《张飞审瓜》两剧在北京 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为部分中央有关领导做了汇报演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中宣部 部长邓立群、副部长贺敬之,文化部副部长周巍峙等观看演出后,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8 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黑龙江期间,由省委书记杨易辰陪同,观看了《双锁山》的 演出,并接见了演员。 1984年龙江电影制片厂将《皇亲国戚》拍摄成彩色戏曲艺术片,全国发行。1987年黑龙 江省龙江剧实验剧院携《双锁山》、《铁弓缘》两剧东渡日本进行访问演出,受到东赢观众 的欢迎。1990年以《荒唐宝玉》一剧作为黑龙江省戏剧进京汇报演出的重点剧目,轰动京华。 同时在第二届中国艺术节的开幕式上,《荒唐宝玉》又以独标风彩赢得了广大观众、专家的 高度赞扬。并与《双锁山》双双获得优秀剧目奖和优秀演出奖。领衔演员白淑贤以她特有的 演技荣膺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1959—1990年上演龙江剧剧目见表4—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