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金属制品加工 第一章 钢丝绳 第一节 光面点接触圆股钢丝绳 哈尔滨市的光面点接触圆股钢丝绳(以下简称光面钢丝绳)从1958年开 哈尔滨市的金 属制品加工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8年,在哈尔滨群力机械厂建设了钢丝绳车间。当时,受 “大跃进”仓促“上马”、粗制滥造的影响,厂地狭小,设备简陋,“先天不足”,年产量 只有15吨左右。 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期,哈尔滨市金属制品工业得到较大地发展。1965年以后,先后建设 了哈尔滨钢丝绳厂,哈尔滨钢丝绳厂劳动服务公司,哈尔滨市建国拔丝加工厂和哈尔滨市太 平区先锋拔丝厂4个金属制品专业生产厂,其中哈尔滨钢丝绳厂被冶金工业部列为国家调坯 定点生产厂,产品被纳入国家计划。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引下,企业进行多次技术改造,完善 金属制品的工艺设备,实现专业化生产,使哈尔滨市的金属制品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基本上 形成了品种比较齐全的金属制品系列。 1990年,哈尔滨市金属制品工业年生产能力已达1万吨,拥有职工1151人。企业占地总 面积9227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5099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191.2万元,主要生产设备 253台套。可生产11个品种54个规格的光面钢丝、镀锌钢丝、光面钢丝绳和镀锌钢丝绳。产品 畅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朝鲜、新加坡、泰国、菲律宾、伊朗和俄罗斯等国家。 累计生产金属制品83000吨,其中哈尔滨钢丝绳厂的产量占87%,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6111 万元,实现利税3243万元。 始生产。当年,为满足哈尔滨市经济建设对光面钢丝绳的需要,哈尔滨市人民委员会决 定在哈尔滨群力机械厂组建1个占地250平方米,拥有职工100多人的钢丝绳生产车间,用外 购钢丝捻绳。当时仅有1台半机械化的合绳机,机身前半部采用电机牵引,机身后半部采用 手工摇转。生产处于手工劳作状态,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生产的光面钢丝绳捻距不匀, 质量较差,全年只生产6×19结构、直径12.5和15.5毫米的短尺光面钢丝绳15吨。 1962年,为适应生产发展需要,哈尔滨市机械工业局决定将哈尔滨群力机械厂的钢丝绳 车间合并到哈尔滨螺钉厂,合并后的哈尔滨螺钉厂钢丝绳车间拥有职工71人,设备4台(套)。 合并后新增3台(套)设备,其中筐篮式成绳机1台,股绳机2台,车间建筑面积360平方米。 产品规格由原来的2个增加到3个,产量由过去的年产15吨提高到400—500吨,比合并前产量 提高30倍,形成专业化生产的雏形。但因设备性能差,只能捻制300—400米长的光面钢丝绳。 1965年5月,哈尔滨市机械工业局为促进生产发展,将哈尔滨螺钉厂就地划分为哈尔滨 标准件厂、哈尔滨电焊条厂和哈尔滨钢丝绳厂,这是哈尔滨历史上第一个钢丝绳专业生产厂, 实现金属制品的专业化生产。刚刚成立的哈尔滨钢丝绳厂只有1个合绳车间,依靠外购钢丝 制绳。为改变生产设备落后的状况,老工人丁国志用4个月的时间自行设计、改装1台12/300 旧筐篮式股绳机,7月投产,使股绳机转数从每分钟90转提高到280转,生产效率提高3倍。 他又用3个月时间使用废旧零部件加工装配1台麻绳机,于10月投产,不但为工厂节约费用5 万元,而且解决了工厂麻芯不能自给的大难题。在丁国志老师傅的带动下,全厂干部和职工 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创业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使合绳车间设 备基本配套,创造出年产584吨的好成绩,比建厂前1964年的产量提高21.7%;产品规格也 增加到4个,扭转了亏损的局面,当年实现利润7.8万元。 1966年4月,哈尔滨钢丝绳厂隶属关系由哈尔滨市机械工业局移交给哈尔滨市民政局。 为扩大生产规模,经哈尔滨市经济委员会批准,哈尔滨钢丝绳厂移地哈同公路9公里处的哈 尔滨生产教养院院内建厂。市民政局投资50万元进行移地扩建,新安装了从贵阳调拨的C6/ 400和C12/400捻股机。老工人丁国志自行设计的KS6/750成绳机也于10月一次试车成功, 各项性能指标都满足了生产的需要,使6×19结构光面钢丝绳的规格增加到9个。至年末,移 地建厂任务基本完成,新厂占地总面积79624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3389平方米,拥有7台 (套)制绳生产设备,职工增加到251人。当年生产光面钢丝绳791吨,实现利润17.8万元,为 1965年的2.2倍。1967年光面钢丝绳产量只有385吨,完成工业总产值68.4万元,为建厂以 来最低的一年,当年亏损2.2万元。同年8月,为建立钢丝和钢丝绳配套发展的生产体系,冶 金工业部给哈尔滨钢丝绳厂投资40万元,工厂自筹40万元,用于发展制绳用钢丝。全厂职工 克服“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增建了酸洗、拔丝和热处理车间,建成年生产能力400吨的钢 丝生产线,结束了依靠外购钢丝生产钢丝绳的历史。 1970年,哈尔滨钢丝绳厂投资30万元在哈尔滨市太平区太平大街建立哈尔滨钢丝绳厂 “五七”厂,1978年更名为哈尔滨钢丝绳厂劳动服务公司。几经发展,至1990年,占地面积96 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572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8.2万元,主要生产设备63台套,形 成年产光面钢丝和光面钢丝绳530吨的综合生产能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哈尔滨市金属制品工业得到迅速发展。1979年2月,冶金工 业部和黑龙江省冶金工业厅投资120万元,工厂自筹16万元,对哈尔滨钢丝绳厂进行建厂以 来的第一次技术改造。新增主要生产设备28台(套),其中钢丝绳专用设备5台(套),提 高了生产能力。新建厂房898平方米,其中麻芯车间248平方米,并新增麻芯设备5台(套), 具备了自行配套生产麻芯的能力。新增工艺辅助检验设备3台,可进行扭转和弯曲试验,保 证了钢丝绳的产品质量。改造酸洗生产线并建设1座贮水量为80吨的水塔。当年,生产钢丝 绳2037吨,是1967年的5.29倍。1980年12月,全部技术改造工程竣工投产,淘汰了一批建 厂初期落后的工艺装备,更新了部分制绳设备,采用了先进的钢丝磷化生产工艺和高速股绳 设备及拉丝设备。改造后,光面钢丝绳产量和质量都有大幅度地提高,6×19结构各种规格 的光面钢丝绳各项技术指标全部达到GB1102—74国家标准,并形成年产4400吨的综合生产能 力。 1981年,在国民经济调整中,6×19结构光面钢丝绳滞销。针对这种形势,工厂根据市 场需要,开发研制多丝、性能柔软的新产品6×37结构光面钢丝绳,产品各项技术指标均达 到GB1102—74国家标准,当年就生产占钢丝绳总量30%的6×37结构、直径17.5—26毫米光 面钢丝绳,使哈尔滨钢丝绳厂打破了多年来只能生产单一6×19结构光面钢丝绳的历史,增 强了工厂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在开发新产品的同时,工厂提出“上质量、创省优”和“质 量第一,用户至上”的口号,并采取了一系列提高产品质量的措施。工厂领导带领技术人员 进行质量攻关,在较短的时间内,设计安装了股绳后变形与成绳后变形及矫直定径装置;对 落后的6/750成绳机进行技术改造,增加尾座托轮,提高了设备的稳定性;将牵引轮直径由 1米增加到1.6米,增加了成绳机的牵引力,解决了光面钢丝绳在捻制过程中捻距变化及受钢 丝内应力影响而出现的捻距不匀的质量问题;改进产品包装,使用铁制绳轮,彻底解决了成 品绳排线不齐的问题,并对所有生产6×37结构光面钢丝绳的股绳机捻距齿轮及压线瓦等98套 工艺备件重新进行审核设计,使工艺装备达到产品创优的需要。在管理上加强对质量检验人 员的业务培训,并投资6万元修建产品质量检测室,购进先进的钢丝绳检测设备,采取先进的 质量检测手段。通过一系列的技改措施,使光面钢丝绳实物内在质量、强度韧性等得到较大 幅度地提高,高强度和特级韧性光面钢丝绳达到32.87%,产品合格率达到99.4%。产品质 量的提高赢得了用户的信任,解决了6×19结构光面钢丝绳产品积压的问题,当年生产1374吨, 产品供不应求。 1982年4月,哈尔滨钢丝绳厂生产的6×19结构、直径12.5—15.5毫米光面钢丝绳被评 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6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使用“万力”牌注册商标,产品销 往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7月,中共哈尔滨市委员会副书记尉建行到工厂视察,充分肯 定了哈尔滨钢丝绳厂强化产品质量,促进生产经营的路子。工厂进一步强化质量管理,严格 执行工艺规程和操作规程,促进了生产发展。1983年,产量达到3073吨,实现利润56万元, 达到建厂以来的最好水平。 1984年,为满足市场对细规格光面钢丝绳的需求,进一步开发出市场急需的6×37和6× 19结构、直径12.5毫米以下小规格的光面钢丝绳。2种新产品陆续投产后,产品结构发生重 大变化,使工厂由过去的速度效益型转变为结构效益型,当年产量3430吨,比1983年增长10%, 利润达到59万元,比1983年增长5%。9月,为赶超金属制品生产的国内先进水平,经黑龙江 省冶金工业厅批准,哈尔滨钢丝绳厂投资237万元,开始进行第二次技术改造,历时2年零2 个月。翻建、扩建制绳车间、麻芯浸油车间和钢丝绳库房共1615平方米,增置钢丝绳专用设 备和辅助设备75台(套),其中钢丝绳专用设备8台(套),新建热处理炉和烟囱各1座, 改造了内、外输电线路和变电所,新增1000千伏安变压器1台,改造了原有的热处理炉、收 线机、压力浸油机和酸洗生产线,并用占总投资6%的资金对烟尘、铅尘、噪音、酸雾和废酸 液等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 1986年11月,第二次技术改造项目竣工投产。由于采用先进的管式成绳机和辅助设备, 解决了多年来光面钢丝绳直径超差和绳径不匀的难题,改善了光面钢丝绳的疲劳性能,提高 了产品质量。改造后,生产工艺趋向合理,设备配套,技术、工艺和装备都达到国内同行业 先进水平,各项消耗指标均居国内同行业上游水平,污染排放物达到国家标准的规定,形成 年5000吨的综合生产能力。1987年,光面钢丝绳产量4505吨,与改造前的1983年相比,产量 增长46.6%,工业总产值增长55.6%,实现利税总额增长123.4%,其中实现利润增长 114%,光面钢丝绳的产品合格率达到99.7%。第二次技术改造的成功,使哈尔滨钢丝绳厂 在国内同行业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光面钢丝绳的年产量由全国第23位上升到第12位,列为 冶金工业部金属制品行业地方骨干企业。 1989年8月,为扩大生产规模,满足市场对光面钢丝绳日益增长的需求,经哈尔滨市计 划委员会批准,工厂投资390万元,进行第三次技术改造。1989—1990年实施第三次技术改 造的一期工程,完成投资100万元。新建拉丝厂房1194平方米,安装和改建拉丝设备20台 (套)。将560千伏安变压器更换为1000千伏安变压器,变电所增容为440千伏安。新建消防 设施72平方米。1990年12月,一期工程竣工投产,光面钢丝绳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 增加了6×24结构光面钢丝绳新品种。当年,综合产量为5959吨,其中光面钢丝绳5732吨。 与第二次技术改造后的1987年相比,产量增长27%,实现利税增长近1倍,其中实现利润增 长37%,产品合格率达到99.8%。 哈尔滨钢丝绳厂生产光面钢丝绳的主要设备有股绳机16台,成绳机3台,压力浸油设备1 台(套)。生产工艺是: 上料—打轴—捻芯—捻股—合绳—浸油—检验—包装—检斤—成品入库 光面钢丝绳产品有6×19、6×24和6×37共3种结构、直径9.3—26毫米18个规格。原料 是60—70号钢的成品钢丝,产品销往国内20个省、市、自治区。至1990年末,哈尔滨4个金 属制品厂光面钢丝绳产量累计为61217吨,完成工业总产值13731.4万元,实现利税1928.4万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