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基础教育 第三章 中 学 第一节 学 制 哈尔滨最早的中学建于1912年,校名“鲁人旅哈学校”,后改称“广益中学”,1922年 又改称“东省特别区第一中学”(今哈一中的前身)。民国期间,国家曾几次改动学制,对 各中学影响较深的是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壬戍学制》,即初、高中各3年的 “三·三制”。哈尔滨市在1930年时执行这个“新学制”的中学是: 特区一中 设文科(高中)、理科(初中),学生510名,教职员40人。校址在道里水 道街(兆麟街),1912年建校。 特区二中 设文科师范班(高中)和初中,学生442人,教职员43人。校址在道外许公 路(景阳街),1918年建校,初称东华中学。 特区三中 商科,设高、初中,学生284人,教职员27人。附设幼稚园。1923年成立, 位于霁虹桥下坡(南岗奋斗路),建校时称普育学校。 特区女一中 设商科、师范科,有高、初中学生361人,教职员32人。1924年建校,位 于今南岗邮政街,最初称崇德女子中学。 特区女二中 2个班76名学生,教职员18人。1929年建校,校址在今道里。 特区第一工科高级中学 设建筑、机械2科,学生80人,教职员22人。1925年成立,校 址南岗邮政街。 东北沦陷时期,伪哈尔滨市政当局在中学沿袭中华民国时期的“三·三制”,中学有: 一中、二中、三中、女一中、女二中、师范学校、工业学校、第一和第二职业学校(附设在 一中和工业学校)。 1938年,伪满洲国实行“新学制”,把民国时期的六年制中学改为4年制的国民高等学 校,缩短了年限,降低了程度,办成了带有实业性质的学校,分成工、农、商、水产等实科, 培养有一般文化水平的技术人员,加速推行殖民地奴化教育。同年,伪滨江省民生厅把原哈 尔滨工业学校改为滨江省立哈尔滨第一国民高等学校(工科);原一中、二中改为第二、三 国民高等学校(商科)。这个学制一直延续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根据1940年资料统计, 执行“新学制”的国民高等学校情况如下: 滨江省立哈尔滨第一国民高等学校(工科) 原民国时期的许公储才学校,学生347名, 教职员21人。校址在邮政街(今十三中学)。 滨江省立哈尔滨第二国民高等学校(商科) 原特区一中,学生651名,教职员26人 (今一中)。 滨江省立哈尔滨第三国民高等学校(商科) 原特区二中。学生641名(其中朝鲜学生 150名),教职员30人(今二中)。 滨江省立哈尔滨女子国民高等学校(商科、师道科) 原东省特别区第一女子中学,学 生327名,教职员29人,商科4年,师道科1年(今铁路第四小学)。 哈尔滨大道馆国民高等学校(私立商科) 以收朝鲜学生为主,兼收日本与“华人”学 生。学生237名,教职员13人,1939年成立,校址在道里地段街。 哈尔滨师道学校 包括本科与特修科,学生553名,教职工30人,学制是本科1年、特修 科2年。 哈尔滨职业学校(商科) 学生165名,教职员8人,学制2年。 哈尔滨私立龙光学校(商科) 校址在南岗义州街,学生376名,教职员12人,学制2年。 1940年,在哈尔滨有日本中学4所:日本中学堂,1935年成立,17个班,学生779人,教 职工32人;日本商业学校,1940年成立,2个班,学生120人,教职工11人;日本富士高等女 子学校,1933年成立,16个班,学生764人,教职工29人;日本青年学校,1934年成立,30 个班,学生703人,教职工19人。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恢复了民国时期的“三·三”制,当时有中学6所:省属一 中、二中、三中和女中;市属一中和二中。同年下半年,市一中、二中划归省属,改为省立 四中、五中(初级中学)。当时的教育方针是为解放战争和恢复、发展经济服务,争取知识 分子支援解放战争和各项生产建设。根据形势需要,高中生多数上两年就毕业,有的一年就 结业参加工作。因此,高中的学制不稳定。 1948年,道外区的北新小学“戴帽”招收初中学生,成立第八中学。同年11月,改为 “七年一贯制”的试点中学。这项试验于1955年停止,没有结果。当年各中学仍执行“三· 三制”,共有157个班,学生5897名。另有一所朝鲜族中学,4个班,学生151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批高中三年制学生于1953年暑期毕业。当时由于中学校舍 紧张,借鉴小学实行二部制授课的经验,1951年初中开始实施二部制授课。最初有4所中学 实行二部,扩大了招生名额。1952年,全市初中生7880人,比1951年多容纳3700名小学毕业 生进入初中。哈尔滨市实行二部制的经验,曾在东北教育会议上做过介绍,《东北日报》以 《用革命办法办革命学校》为题发表文章加以提倡。中学实行二部制,到1980年,初中二部 率已达90%以上,高中也出现过二部制。由于中学长期实行二部制,减少了授课时间,降低 了教学水平,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了不良后果。 1958年“大跃进”时期,第八中学高中试验“二年制文理分科”,1959年道里区通达小 学与第十六中学进行了从小学到高中“九年一贯制”的试验;南岗霁虹小学与第二中学进行 “十年一贯制”的试验;第十八中学从初中一年级开始进行二年制的试验,但由于条件不足, 试验逐一停了下来。 1960年下半年,南市小学与第八中学进行“七年一贯制一条龙”试验(小学五年,中学 二年),目标是毕业达到初中程度,南市小学每年把两个成绩好的班直接升入八中的初中一 年级。这项试验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1960年,一中、六中在高中进行二年 制文、理分科试验,目标是在1962年毕业时成绩达到三年制水平。后根据上级指示停止试验。 1962年经省教育厅批准第八中学为“五年制”试验学校,试验也在“文化大革命”中夭折。 为从小开始培养外语人才,1964年成立了“哈尔滨市外语学校”,是“十年一贯制”。 计划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外语课,分英语和俄语两个专业,毕业后达到外国语专门学校程度。 学校对外称第七十中学。“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断招生,后由于师资、设备、教材等诸多 条件不具备,1969年市教育局决定外语学校停办,改为普通中学。 1966年6月,全市中学停课闹革命。1968年下半年复课后,在“打碎旧教育体系”的口 号下,于1970年春季开始中、小学实行九年制,小学五年、中学四年。1977年中、小学又改 为十年制,中学为五年。 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根据教育部“办好一批重点高中”的要求,一中、三中、六中、 二十四中、哈师大附中、哈铁一中被确定为省首批重点高中,实行六年制(初高中三、三分 段),1982年又将市重点中学改为六年制,1983年全市所有中学改为六年制。 1986年,为办好中学实行高、初中分设,调整全市高中网点布局,实行普通高中独立设 校。为推进普通高中的改革,在五中、十五中、四十中、七十三中进行了职业技术教育试验。 1988年,哈尔滨市参照兄弟省市地区学制改革经验,南岗区继红小学与六十九中对口进 行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学制试验;1989年,七十六中、五十七中、七十中、四十七中、星 光子弟中学、电工中学、电机子弟中学和风华子弟中学也都进行了同样的试验。哈尔滨市共 有9所初中实行了四年制。 1989年,市九中被确定为省重点高中;同时确定四中、八中、十二中、十三中、十四中、 十八中为市重点高中。1990年,市辖区中学193所,初中145所,完全中学23所,高级中学25 所,计有初中班级2067个,高中班级605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