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农业科学技术 第一章 农 学 第三节 土壤肥料 一、土 壤 土壤普查 1958年,市农业局开展土地资源和土壤普查,初步摸清耕作土壤情况,总结 出利用土壤和改良土壤的经验。以土壤普查资料为基础,编制了《哈尔滨土地现状图》。 1982年,阿城县土壤普查办公室、阿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芦永成等完成阿城县土壤普 查、土地资源调查。提出土壤利用措施和改良利用区划设想,完成土壤图、土壤养分图等6 份图,编写出土镶普查调查报告,为科学种田、农业区划、土壤改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 供了科学依据。1983年,省土壤肥料所牵头组织10个单位18人参加完成黑龙江省土壤资源及 其利用改良区划的研究。着重研究了暗棕壤的合理利用、低产土壤的利用改良和黑土肥力及 其保持提高的途径,对全省的土壤资源进行利用改造区划,最后提出1/50万全省土壤资源 图、土壤资源利用改造区划和土壤资源及其利用改良研究报告。1984年,呼兰县土地利用管 理局刘全等完成呼兰县土壤普查。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按土壤组合肥力属性以及自然条件 和农业生产状况提出改良利用分区。1986年,哈尔滨市第二次土壤普查(1980年开始)结束, 查清全市土壤种类、属类、土壤肥力等情况并编写了《哈尔滨土壤》一书。哈尔滨市土壤种 类面积和肥力见表3--1。 1990年,东北农学院何万云等参加完成黑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完成本省土壤资源数 量与质量调查。参与编写出黑龙江土壤和土壤图以及基础的派生图件共7幅等。 土壤改良 1979年,黑龙江省土壤肥料研究所(简称省土壤肥料所)曾广骥等与有关单 位协作,完成草炭农业利用研究。为合理利用草炭改土、草炭垫圈、草炭高温造肥、制造腐 植酸钠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哈尔滨市郊区、呼兰县、阿城县均有草炭资源,可充分利用。 1983年,呼兰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戴忠义等完成玉米套种草木樨改土肥田试验。它可以培 肥地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增产3.1—17.6%,并有两年后效。1984年,省土壤肥料所曾 广骥等完成秸杆还田效果与应用技术的试验。秸杆还田条件下直接种植大豆,有利于生育和 改良土壤,配合施用氮素,可增产6.1—25%。1985年,李庆民等完成保持黑土肥力粮豆高 产稳产综合技术的研究。经试验玉米亩产1470斤,比无肥地区增产36—47%,比单纯施化肥 增产10—23%。1987年,王翔等完成水稻旱育苗床土调酸剂的研究。此法秧苗插秧后平均增 产10%。1989年,中国科学院农业现代化研究所迟立仁等完成耕层土壤虚实并存效应的研究。 采用这一技术与常规技术比较粮豆可增产10%,块根、块茎作物可增产20%,提高水的利用 率5%左右,提高土壤耕层有机质0.2%、矿物质分解能力5.7%,实现粮豆增产与土壤增 肥并举。 二、肥 料 化肥施用 1978年,省土壤肥料所李庆荣等完成尿素在土壤中的变化动态和提高肥效措 施的研究。经分析化验,证明在哈尔滨自然降水条件下尿素施在旱田黑土中,基本不发生淋 洗渗漏的损失,氮素扩散范围不超过10厘米。土壤对氮素的固定不超过10%,在浅施条件下, 以氮气的形态挥发损失比较严重,提出深施肥方法和小麦侧施重肥,不烧苗的施肥法。 1980年,呼兰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简称呼兰农科所)、农业技术推广站蓝树臣等完成尿 素增产效率和科学施用的技术措施研究。试验证明,在黑土、白浆土、河淤土、风沙土上深 施尿素(施到10—15厘米深)是提高尿素肥效的有效措施,比习惯的浅施方法提高肥效33— 50%。每公斤尿素可增产玉米2.5—5公斤、小麦2.5—3公斤、谷子1—1.5%公斤。尿素 秋季深施(破垄夹肥或秋翻地前施)、开沟深追肥增产效果显著,单独施用尿素增产效果小。 配合磷肥施用,增产效果可提高80%以上。省大豆所许忠仁等与松花江农业科学研究所等5 个单位合作完成大豆深层施肥和研究。试验证明,深施肥不烧苗,提高出苗率15.4—30.6%, 苗健壮。大豆有机肥深施比浅层施肥增产10—20%,结合秋春翻地或起垄进行施肥为最好。 呼兰县农科所蓝树臣完成大豆种下机械深施化肥的方法和增产效果的研究。在播种的同时, 把化肥施在种子下部6—8厘米的耕层中,避免化肥“烧种”,促进苗全苗壮,减少氮肥的气 态损失,提高籽实产量,比追肥增产11.1%。太平区民主公社良种场洪德均进行了水田尿 素深层施肥试验,深层肥比表层施肥平均稻谷增产16.5%。呼兰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戴忠义 等进行玉米深施化肥试验,深施比浅施增产18.9%。浅施每公斤化肥增产粮食2.65公斤, 深施每公斤增产粮食9.35公斤。省经济作物所栾法智等进行亚麻深施技术试验。在播种前 整地时,用48行谷物播种机将化肥播入8—10厘米的土层中,以后再行播种。亩产原茎 361.8公斤,比对照的浅施(4厘米)增收原茎59.2公斤,增产19.7%。 1982年,省土壤肥料所牵头组成有81个单位112点的化肥试验网完成氮磷钾化肥合理分 配和经济利用方法研究。经3年试验,取得2098个数据,查清了全省不同地区、不同土壤, 主要作物所需化肥的种类、数量和配合比例,得出了调整化肥结构、合理分配化肥,经济施 用化肥的参数。1983年赵秀春等完成碳酸氢铵秋春作底肥深施技术的研究。试验证明玉米施 底肥比追肥增产11.2—12.3%。水稻春秋施肥比追肥增产1.2—3.3%,提出以碳铵秋、 春作底肥深施技术可行措施。1984年,呼兰县、阿城县农科所蓝树臣等完成磷肥带状深层施 肥的研究。试验证明磷肥带状施(深度7—8厘米,宽度6—8厘米)比穴施、条施增产效果明 显,玉米增产8.8%;大豆增产5.4%。磷肥作种肥带状施可提高肥料利用率。1985年,省 土壤肥料所等单位赵秀春等完成作物专用肥的研究。根据碳酸盐黑土的养分状况,总结30年 化肥试验结果,提出水稻、小麦、玉米、谷子施用8种肥料配方。在13个县的169个点试验, 水稻增产5.1—13%;小麦增产12—26.9%;玉米增产7.5—37%;谷子增产7—35.6% 等,获1986年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呼兰县农科所蓝树臣等完成大豆氮磷 营养与产量形成的研究。试验证明,氮磷配合1比2为宜,平均比对照组增产14.6%。1989 年,省土壤肥料所赵秀春等完成水稻专用肥配方的研究,平均每亩增产水稻181.3公斤,增 产52.8%,获1989年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微肥施用 1984年,杨荣厚等与57个单位协作完成锌肥肥效与施用技术的研究。试验证 明,用锌肥(硫酸锌)拌种或叶喷增产玉米18%。在高粱茬、甜菜茬上用锌拌种,可降低玉 米白苗叶病率75.9%以上。1986年解惠光等完成农用稀土化合物应用的研究。小麦施用稀 土平均亩增产8%,可提高小麦活力,增强抗旱、抗病的作用。甜菜施用稀土,块根平均增 产9.2%,含糖率提高0.45度,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哈尔滨市土壤肥 料所赵瑞英等完成稀土在秋白菜上应用研究。1988年,又完成大棚黄瓜施用稀土技术与效果 的研究。提高黄瓜抗寒、抗病能力,增强抗逆性,促进早熟,提早上市5—7天,增产12.73 —15.16%。茄果类蔬菜应用,可促进植株生产健壮,抗病、抗低温,改善品质,早熟7—5 天,延长采取期10—15天,增产率10.6%。 植物生长剂 1981年,省大豆所李淑贞等完成亚硫酸氢对大豆的增产效果及使用技术的 研究。生产示范证明,大豆喷施亚硫酸氢钠能改善大豆的光合生理性状,提高光合强度,抑 制光呼吸强度,平均增产15%以上,喷施时结合叶面喷氮肥,比单喷亚硫酸氢钠增产16.6%, 喷施可在初花期,每亩用量4—6克。道外区农林局徐景阳等完成三十烷醇在蔬菜和水稻生产 上推广应用。喷施三十烷醇3000亩,蕃茄旱熟3—7天,增产14.5%;青椒旱熟2天,增产 14.8%;秋白菜结球率提高10%,增产10%;水稻早熟10天,增产10%。1983年,东北农 学院曲文章完成增甘磷提高甜菜含糖效应的研究。试验证明,增甘磷对甜菜地上部生长有抑 制作用,促进糖分积累和块根增长,在甜菜收获前30—40天,每亩喷施50—100克增甘磷, 平均增加含糖度1.21度,块根产量增加3—9.6%,提高产量12.1—17.7%。1985年,省 园艺所王真旭等完成麦仙素对果树、蔬菜、瓜类作物生长及结实效应的研究。试验证明麦仙 翁能刺激植物的生长过程,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早熟,提高产量,改善品质。黄瓜增产 18%,西瓜增产40%,黄太平果增产20%,蕃茄早熟5—7天,增产9.6%。省土壤肥料所、 省兽药三厂等单位窦新田等研制成大豆根瘤菌剂(61A76),用于大豆接种,平均每亩增产 1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