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医学科学技术 第二章 基础医学 第三节 生理学和生物化学 1982年,哈医大孙明智等完成丘脑束旁核中痛兴奋神经元和痛抑制神经元电活动的研究。 提出中枢不同水平的束核、网状结构及尾核中痛兴奋和痛抑制神经元是同时存在和活动的, 疼痛和抗信息可作用于不同核团中大量的痛兴奋和痛抑神经元,通过其相互配合活动,对痛 觉加以调剂,获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哈尔滨市儿童保健所崔淑琴等完成哈尔滨 市989例新生儿体格的调查,为全市足月第一胎正常新生儿提供了各项生长发育指标的数据。 1984年,哈医大张寅贵等完成黑龙江省七种异常血红蛋白的化学结构分析的研究。对省内9 个民族31188人进行了异常血红蛋白普查,通过化学结构分析法确定了7种异常血红蛋白。其 中一种为世界首次发现,按规定命名为“血红蛋白哈尔滨”。异常血红蛋白化学结构分析, 不仅从分子水平阐明了血红蛋白病的发病机理,而且为人类学研究种族血缘及迁徒提供了宝 贵资料。在省内异常血红蛋白发病率,汉族14.9%,朝鲜族9.4%,达斡尔、鄂温克、满、 蒙、赫哲和鄂伦春族尚未发现,获1984年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88年,哈医大欧阳镇 等完成肘部骨骼年龄判定方法的研究。提出男性、女性各年龄肘部骨X线特征和骨发育分期 及成熟分数,为肘骨龄计分判定提供了数据。1989年,市儿童保健所王全乐等完成0—7岁儿 童体格发育标准的研究,通过6项形态指标测量、统计分析,制定出哈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 育标准。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吴坤等完成用大鼠肝脏生物转化酶活性改变监测化学物致突变 (致癌)潜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化学物的致癌潜力是和它们改变体内某些生产转化酶的能力 有关,特别是和细胞色素P—448的诱导有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