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太阳岛风景区 第一章 公园、绿化、景观 第二节 哈尔滨--新 ![]() 哈尔滨-新 ![]() 于典型的回游式日本庭院,面积3.7万平方米。该园是为纪念中国哈尔滨和日本国新 ![]() 结友好城市十周年而建。1987年,哈尔滨市政府和新 ![]() 城市十周年之际,相互在对方城市建筑一座友好纪念物。哈尔滨市政府把建设日本庭园地址 定在太阳岛,委托市建委、市政局、太阳岛风景区管理处提出规划方案。1987年7月,日本 新 ![]() 同下冒雨踏查了规划现场。年末,新 ![]() 考察。1988年4月,哈尔滨市政府派出由冯美瑞(市政局副总工程师)、李衡(太阳岛风景 区管理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徐丽白(市土地规划局规划处处长、高级工程师)3人组 成的赴日考察团。在日本东京和新 ![]() 地讨论和修改。1988年6月15日,中日双方冒雨举行建园奠基仪式。日本新 ![]() 川义明和哈尔滨市副市长王权出席仪式,并为建园奠基。该园由哈尔滨市市政开发公司组织 哈尔滨市太阳岛风景区管理处等8个单位施工。日本新 ![]() 哈尔滨进行指导。1989年8月31日,哈尔滨--新 ![]() 中日方提供资金3300万日元(合人民币80万元)。同年9月1日上午10时,中日双方冒雨举行 剪彩仪式。日本新 ![]() 委会主任王人生、哈尔滨市市长宫本言、副市长李嘉廷、王权等参加了剪彩仪式,并栽植34 株象征中日友好万古长青的纪念树。 友谊园共分4大景区:第一景区主要以水系为主体,水域面积1.1公顷。包括园门、中 日友谊纪念馆、小山、溪流、源头小溪流和葫芦池6个景点。园门上方悬挂着日本新 ![]() 长若杉元喜先生和哈尔滨市市长宫本言题写的"哈尔滨·新 ![]() 小径通向纪念馆。纪念馆总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全馆为木质结构,铜瓦屋面。内有7个 房间,分为"和式"接待室、中式接待室、会议室、展览室、水屋和茶室等。展览室陈列着哈 尔滨和新 ![]() 小路,路边置日本庭园风格的石制洗手钵、石灯和景石。纪念馆后侧,卵石小路通向小山脚 下,沿石阶拾级而上,可登山顶。山顶上,怪石兀立,泉水清澈,花卉中建有一座日本式木 制小亭,小亭间置4把木制墩子。园内溪流由山顶人造涌泉流出,顺流而下。溪流岸边以景 石护岸,以卵石镶嵌成滨州(代表沙滩)字样,溪流底有卵石。溪流从小山奔泻而下,穿过 木质结构的日式曲桥和园路桥,注入葫芦池。曲桥类似中国的亭桥,取型于新 ![]() 的木制异形桥。该桥的选材、建桥工艺代表了日本传统的造园建筑风格,特点是不刷油、不 着色、不作装饰的原木,显得自然古朴。葫芦池,是一个"8"字形的池子,是仿日本新 ![]() 白山公园的一大胜景。按设计意图,葫芦池是日本海的一个缩影,而溪流象征着注入日本海 的日本第一大河流-信农川。 第二景区由中日友好纪念碑和草坪组成,纪念碑高4.1米,重13吨。碑的正面,刻着哈 尔滨市前市长王化成题写的"中日友好纪念碑"七个大字,背面刻着由王化成和若杉元喜撰写 的中日文纪念碑文。 哈尔滨 ·新 ![]() 友谊园是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哈尔滨市和新 ![]() 年,新 ![]() 而建成的。 1988年6月5日动工 ,1989年8月31日落成。 友谊园的建设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和两市民间友谊的象征。 建立此碑,永志纪念。 哈尔滨市政府 新 ![]() 一九八九年八月三十一日 第三景区位于友谊园的南侧。主要栽植杏树,以代替日本的樱花树,另栽观赏花木樟子松、 落叶松、黑松、白丁香、花楸、京桃、天女栏、南蛇滕、红瑞木等。在该区的西南角,设有 专营日本风味小吃--“大判烧”的小卖店。 第四景区为儿童活动区。西临园内北湖,南临太阳山。万代桥沟通了它与各景区的联系。 万代桥是以日本新 ![]() 比原桥少2拱,为4拱。活动区在树林间修了两条小甬路,并拟开发设置儿童游娱项目。 哈尔滨--新 ![]() 30余万人次。其中有来自日本、美国、加拿大、瑞士、德国、苏联、韩国和东欧国家以及港、 澳、台地区的客人。还接待了李鹏、王震、李瑞环、田纪云、王炳乾、李贵鲜、陈俊生、谷 牧、吕正操、李力安、崔乃夫、宋一平、郝建秀等国家领导人以及兄弟省、市的领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