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经 济 第二章 经济实体 第一节 侨属企业 哈尔滨市侨属企业,是从1986年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1986年6月,侨眷李静尘办起了 粮油摊床。1987年呼兰县印尼归侨邹启凤办起了华侨食杂批零商店。1988年,侨眷李君伟、 刘宝树等人又开办了8家侨属企业。哈尔滨高联电力勘察设计所,是侨眷郑友文创办的个体 科技设计所,该所大部分是退休的工程技术人员,主要从事能源开发项目,并通过自己的 “关系”与外商合作。侨眷王希文兴办了线切割加工服务部,享受侨属企业优惠政策,经过两 年努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并准备申请改革切割机专利。市环保所停薪留职干部金荣卓, 开办了新罗贸易实业有限公司,用其专业特长,开发了节能产品,并利用其韩国亲属的有利 条件,拟合资在哈尔滨生产汽车电磁开关与继电器等配件,业经市计委批准,总投资150万 美元。 市侨办为鼓励归侨、侨眷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及设备兴办侨属企业,促进哈尔滨市 经济发展,按照1988年7月30日哈尔滨市政府《关于哈尔滨市侨属企业管理办法的通知》, 依法对侨属企业实行扶持监督和检查,并进行指导和咨询服务,同时,还深入侨属企业,了 解情况,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曙光电器加工厂原材料供应不足,被迫停产, 市侨办与有关部门联系,疏通、帮助企业解决了急需的原材料,恢复了生产。印尼归侨、呼 兰县邹启凤华侨食杂批零商店,货源不足,资金缺乏,濒临倒闭,呼兰县政府和市侨办帮助 其安排货源,筹措资金,使企业度过了难关,买上了三屋一厅的商品房,从困难户一跃为富 裕户。 1990年末,哈尔滨市侨属企业共有23家,注册资金188.55万元,固定资产110.49万元, 流动资金79.40万元,上缴税金10万元,利润32万元。这23家侨属企业,属于服务型的15家, 生产型的5家,科研型的3家如表3—3所示,分布在6个区、2个县(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