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橡胶制品业 第二章 胶带工业 第二节 风扇带 1946年,私营道生橡胶厂为给进口汽车配套,开始生产风扇带。生产工艺落后,采用手 摇包布成型,水包布加压,全部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生产出来的风扇带外观和质量都很 差,年生产能力为24000条。由于产品比较畅销,工厂不断增加设备,扩大生产能力,1956 年风扇带产量已达52000条,职工13人,其中资方5人,劳方8人。设备有6、12炼胶机各 1台,小型硫化罐2台,气压机1台,火压机1台,立式锅炉1台。厂房建筑面积为65平方米。 1956年,工业橡胶厂全行业实现公私合营,25家私营企业合营后,改名为公私合营北新 橡胶厂,继续生产风扇带。针对资方人员掌握生产技术不外传的情况,公私合营北新橡胶厂 党支部把老技师滕生田请到关键岗位传授技术,很快使风扇带的产量成倍增长,1957年风扇 带产量已达24.3万条,比1956年增长4.7倍。1959年采用铁卡箍加压硫化工艺,取代落后 的水布包加压硫化工艺,提高了产品质量。 1961年,市人民委员会决定龙江橡胶厂分为2个工厂即龙橡、北橡,风扇带划归北橡生产。 1963年,工厂自制了1台多刀裁布机,实现裁布机械化,使风扇带外包布裁断标准化。1964 年又自制了电动齿轮式和磨擦式成型机,代替手摇包布工艺,提高产量和质量。1965年产量 达到15.3万条,比1964年提高80%。产品主要为进口汽车配套,还为国产汽车和拖拉机配套。 1972年,工厂采用浸胶棉线绳代替帘线作中心强力层,提高了产品使用寿命,节约了原 材料,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每条降低成本1.36元。1973年,国家投资63万元新建一幢2 700平方米角带制品车间,合理地调整风扇带生产工艺,增加了41台设备,更新改造了19台 设备,年生产能力增长至50万条,合格率达到99.4%以上,当年生产23万条。1979年被评 为全国风扇带使用寿命第一名,产量创历史最好水平,达到44.6万条。 1980年,国家又投资73万元安装了39台新设备。1981年推广应用人造丝线绳,淘汰了浸 胶棉线绳;1983年又推广了维纶绳;1985年开始采用玻璃纤维浸胶线绳,提高了产品质量和 使用寿命,降低了成本。1986年被评为省优产品。 1990年末,风扇带已经形成为汽车、拖拉机配套的两大系列,30多个品种、规格,产量 达到16.7万条,基本上满足省内消费需要,并向内地提供一部分产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