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艺术,是冰城人聪明才智和勤劳汗水的结晶,是哈尔滨的光荣和骄傲。它的兴起和发展,不仅孕育出独树一帜的哈尔滨冰雪节,而且带动和发展了我国寒冷地区的冰雪文化,并且使中国跻身于世界冰雪艺术之林。
但我们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应当看到,随着哈尔滨冰灯在国内乃至国外的普及和扩展,它自身的领先地位已受到了某种威胁。同时,由于展出届数增加,人们的欣赏水平日益提高,自然对冰灯会的设计、布局、制作等各个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想使冰灯对本地人不失去吸引力,对外地人不失去神秘感,就必须在提高上下功夫,即精心设计、精心布局,精心制作。
我以为,这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建筑与雕塑并重,让二者互相映衬。冰建筑拔地穿云,巍峨壮观,冰雕塑,精雕细刻,玲珑纤巧,两者互为补充,互相映衬,便会相得益彰。
我市这方面仍有不足之处,即冰建筑多而冰雕塑少,冰雕赛的作品只集中于一个景区,其它景区只有几件雕塑,又由于多为建筑工人所雕,质量也比较粗糙。第十四届黄鹤楼前韵黄鹤,形象缺乏逼真感。第十六届异国点翠景区里,根据德国童话家格林的《灰姑娘》童话设计制作的冰雕,无论是灰姑娘和王子,还是正在变马车的南瓜,都缺乏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
重建筑而轻雕塑,其结果是造同上缺少高低错落的变化感,风格上粗犷有余而精细不足,同时增加了用冰量。
2.有真有假,虚实相映。应适当做点假的。今年年初,香港办的"飘雪嘉年华"展览会,进行人工降雪,请哈尔滨冰雪艺术工作者去现场进行冰雕表演。场内还布置了一些假景,如木屋顶构白雪是用塑料泡沫做的,木屋前还有穿戴皮衣、皮裤、皮帽的假人,四周墙上还画着雪花,给人造成一种冰天雪地的氛围。
在冰灯会里运用一点布景、道具、真真假假,以假乱真,可以增加情趣,活跃景观。我们不嫡做些尝试。
3.手法灵活,风格多样。冰雪艺术品应提倡多种手法和风格,传统的、现代的,具象的、抽象的、粗犷的、细腻的……。以防止冰灯会的呆板与单调。如第十二届冰灯那由32根冰柱组成的波浪式现代风格的南大门,与琼楼的古代风格便相辅相成。
4.注重四性,增加内涵。所谓四性,即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多设计些思想内涵丰富(即有讲究)的冰雕塑、冰建筑,如《西厢记》就可设计出游西湖,盗灵芝、斗鱼鳖、断桥会等儿组冰雕。
冰灯应扩大取材范围。仅以古典文学作品为题材的冰雪艺术作品为例,几年来仅限于《红楼梦》、《西游记》、《西厢记》等,其它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都可涉猎。我想,武松打虎,孔明出山等,都可用冰雕这种艺术形式来表现。
第十六届冰灯会的钓鱼游戏、拉力擂台、声控孔雀开屏,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并可增加观众的参与意识,但没有充分利用起来,由于比较分散,也未引起足够的注意。
5.广采博收,照顾地方。冰灯的选材范围极广,它横跨欧亚、纵贯古今,移地缩天,包罗万象。在此基础上应适当照顾地方,增加地方性。这有利于外地人进一步认识哈尔滨,了解黑龙江。
我认为,哈尔滨的东正教堂、天主教堂、基督教堂,以及木刻楞房雎、狗拉爬犁、鄂伦春人打猎等等,都可再现于冰灯会。
6.运用现代科技,形声光动结合。现在,我们的形光结合好,声动稍逊色。搞了一些,如冰香炉中的烈火、冰喷泉等,但只限于开幕式或来重要客人时使用,没有面对广大游人。
7.合理布局,突出主题。应当根据总的指导思想,从内容、形式、风格等几个不同方面来考虑景区的布置,就是说,要使景区内的作品或内容相近,或形式相同,或风格一致。有些景区不尽如人意,如第十六届冰灯会的银湖冬景景区里的风车与机器人显得就不协调。风车广泛应用于17世纪的欧洲,尤以荷兰为最多,机器人是现代新兴的科学技术,欧、亚、美洲都有,地域不明显,如将古老的风车、古老的马车和骑马的游侠搭配一起,便可组成17世纪欧洲的田园风俗画,这个景区的主题就集中、突出了。
发展冰城的冰雪艺术,当前要考虑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对冰雪艺术工作者的培养提高工作。冰雪艺术是新兴的艺术门类,是美术、雕刻、建筑、园林、文学乃至音乐等多学科的综台体,涉及许多知识领域,属边缘学科。从事这种艺术的人必需具备较为广博的知识。近年来,我们在培养提冰雪艺术工作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如参加国外冰雪雕比赛、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等,但这还不够。将来除继续采取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外,还应让他们掌握更多的书本知识和实际知识。
2.调动各方力量,吸取众家之长,搞好冰灯设计。冰城经16年的冰雪艺术实践,已涌现出一批设计人才,形成了冰灯办公室、园林设计室、园林雕塑室、市旅游局冰雪艺术开发中心,哈尔滨画院、哈尔滨市雕刻工艺厂等几个巾心,还有一些冰雕爱好者。他们有专业的,也有业余的,有的只设计冰雕,有的既设计冰雕又设计冰建筑。如何调动这些人的积极性搞好冰城一年一度的冰灯游园会设计,是个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目前采取的公开招标、平等竞争、有奖征稿的办法,使冰灯设计开始面向社会,提高了设计质量。但严格说起来,仍未摆脱唱二人转的局面,既冰灯办公室忙于冰灯设汁和组织施工,园林雕塑室统管冰雕比赛,其它从事冰雪艺术的单位或个人多数还站在局外,甚至只管通过劳动输出的办法去赚钱。应当责成有关部门设法协调各家关系,采取经济的行政的手段,调动各方积极性,使之握成拳头,形成合力,共同搞好冰灯会的设计。
3.冰灯设计的招标应由单个冰景设计扩大到总体部局的设计。冰景设计的竞争很必要,这可以产生构思巧妙的艺术品。但仅仅这样还不够,还必须在景区的安排和全园的部局方面实行竞争,这有利于避免造园手法和艺术风格的雷同,有利于创新和发展。
4.试制或添置冰灯施工设备。国外砌筑高层冰建筑使用吊车,他们用的小型叉车可将冰料送到四五米高空,用小型手握电锯割冰块、用电钻钻冰眼,也都得心应手。这不仅加快了施工进度,节省了人力物力,而且提高了施工质量。我们年年造冰灯,应当对此有所考虑。
5.评选冰灯施工的优质工程,给优质工程以必要的政治荣誉和物质奖励,在施工队伍中造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同发展哈尔滨冰雪艺术事业有关的,还有以下三点应该注意:
1.开展单位冰雕评比活动。每年冰雪节期间,许多工厂、机关、宾馆、商店,都搞冰雕,这对于装饰门面,美化市容、活跃冬季文化生活、活跃冰雪节气氛,起了重要作用。可以组织专家进行评比,列出名次,以调动单位搞冰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对哈尔滨冰雪艺术工作者去外地或外国展出冰灯、冰雕,进行必要的审查,实行统一管理。
近年来,冰城的冰灯驰名神州,饮誉世界。对哈尔滨冰灯心向往之的国内寒带的城市和世界寒带地区,相继掀起冰灯热潮。截至1990年初,国内独立举办冰灯会的就有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长春、吉林、沈阳、海拉尔,呼和浩特、乌鲁木齐、漠河等二十几个市县。适应这种需要,哈尔滨的一些专业的或业余的冰雪艺术工作者也纷纷编队组团,到外地或外围去组织冰灯会或进行冰雕表演。到目前为止,哈尔滨冰雪艺术工作者承办或协办的冰灯会或冰雕展,在国内已有北京、天津、广州、武汉、香港等九处,在国外已有苏、美、加拿大等三国七个城市。据我所知,还有某些单位和个人正积极活动,想到苏联的其它城市和东南亚展出冰灯。
对于哈尔滨冰灯到外地或外囝展出,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这会减弱或抵消哈尔滨冰灯的吸引力,截留部分旅游者,影响哈尔滨冰雪节的客源。同时也容易把冰灯的制作方法扩散出去,从而动摇哈尔滨冰雪艺术的优势地位。另一种意见认为,到外地搞的冰灯展,规模不大,等于给哈尔滨冰灯做了活的广告。
我认为,到外地或外国从事小雪艺术活动,不仅能够扩大哈尔滨冰灯的影响,提高哈尔滨的知名度,而且可以通过这个桥梁和纽带扩大两个城市、两个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更何况,冰雪艺术并非高深莫测的科学门类,只要气候条件允许而又有冰源,便有发展的可能。倘若哈尔滨的冰灯不向外发展,其它城市的冰灯也可能向外发展。冰雪艺术阵地,与其让别的城市去争夺,不如我们去占领。但这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搞好一年一度的哈尔滨市冰灯会,一是与我们争夺客源不严重。
3.建立冰雪艺术展览馆。冰雪节期间,外地游人来哈参观到的,只是冰灯的成品,并不知它的制作过程,也不了解冰灯发展的历史。夏季来哈开会的客人或游人,更很难看到冰灯的影像。为弥补这一不足,应在兆麟公园附近建立冰雪艺术展览馆,展览的内容是:⑴冰灯发展历史,⑵冰灯制作过程--设计、采冰、运冰、破冰、砌冰、装灯,⑶冰灯的种类,⑷冰雕比赛,⑸冰上婚礼,⑹群众性冰雕,⑺雪雕发展史,⑻哈尔滨冰雕在外地和国外,⑼哈尔滨冰雕家在国际赛场,⑽省市领导重视冰灯,⑾重要领导和名人参观冰灯,⑿中外游人赞扬冰灯,⒀宣传冰灯的著作、文章和诗词。
展出的品种有照片、图表、图纸、政府文件、领导讲话、工作总结、门票、书、报、画、实物、录像等等,如有条件,可置透明冰柜,里面展览少量微型冰雕。
通过这种展览,让冬季来的客人对冰灯有个完整的认识,夏季来的客人对哈尔滨冰灯有个初步认识,从而产生冬季再逛冰城的欲望。
以上便是我对发展冰城冰雪艺术的一点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