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行 业 第一章 肉食、水产业 第三节 菜 羊 一、收 购 (一)收购政策 菜羊的收购政策与菜牛的收购政策基本上同步实行。1959年2月12日,国家将菜羊列为 二类物资,列入计划收购品种。1961年起开始实行奖售政策,哈尔滨市收购活羊410只,省 奖售“喂大罗”41个。1962年每收购1只菜羊,奖售棉布5尺。1965年每收购1只菜羊,奖售 棉布1.5尺。1972年4季度起,市郊区各公社集体饲养的羊每百只向国家交售2只商品羊。 1973年每收购1只菜羊奖售棉布1尺。 1980年8月10日,哈尔滨市开放牛羊肉市场,完成国家交售任务后多余的菜羊,允许进 入集市出售,议购议销。1983年3月,菜羊由二类物资改为三类物资,取消派购,放开经营。 (二)质量、规格标准 1954年以前,菜羊收购历来沿用按肉斤收购办法。1954年8月起,实行按毛斤收购办法, 分两个等级,每只毛重40千克以上为一等,30—39千克为二等。1955年8月下旬,为解决按 毛斤计价喂大肚和肥瘦出肉多少难于鉴别,造成经营亏损等问题,将按毛斤计价改为按肉斤 分等计价办法:一等绵羊出净肉16千克以上,山羊出净肉12.5千克以上;二等出净肉绵羊 12.5—15.9千克,山羊10—12千克;三等出净肉绵羊9—12千克,山羊7.5—9.9千克。 1958年8月15日起,为减少收购中由于验等造成压级压价的情况,将粗毛羊“肉斤分等”计价 办法,改为不分等只按肉斤计价。并为照顾农民出售细毛羊多得和保护皮张质量,对收购细 毛羊,以粗毛羊为基础,每只另加1.90元。对剪成光板的绵羊,不分粗细毛羊,每只一律 扣价3.50元。1966年7月15日起,调整品质差价,对粗毛绵羊、细毛羊和半细毛羊实行皮张 加价,对剪毛光板羊不扣价。1974年1月20日起,执行改良细毛绵羊品质加价标准:毛纤维 细密平齐,周身有细密波折形花弯占全皮面积90%以上,皮张面积在1.05平方米以上,每 0.5千克(肉斤)加价0.15元。 1980年7月,将原来根据羊皮品质另外加价办法改为按活羊、改良细毛绵羊、山羊、剪 毛光板山羊和剪毛光板绵羊不同品种定价。1981年8月1日起,将估肉斤计价办法改为“出肉 率定等、毛斤计价”过称收购办法,一等出肉率(去头、蹄、内脏、骨、皮后,净肉占毛重 百分比,下同)31%以上;二等出肉率28%到不足31%;三等出肉率25%到不足28%;毛重 25千克以下的,出肉率不足25%的小羊,因瘦弱等特殊情况需要收购的,价格由双方商定。 山羊各等级出肉率,按绵羊各等出肉率分别低2%掌握。此办法一直沿用至1990年。 (三)购进数量 哈尔滨市历史上居住的外国侨民较多,牛羊肉的需要量也较大。但由于市区饲养的菜羊 较少,所需菜羊绝大部分依靠从省内外产地购进。1906年输入菜羊达9619只。1908年仅11— 12两月就购进菜羊2080只,其中,从松花江水路输入1614只,占购进总量的78%。1909年从 水路输入菜羊7895只。1910年哈埠屠牲场屠宰菜羊6290只,并购进羊腔3437只,全市购进总 量达到9768只。1916年菜羊购进量达到1.6万只,其中,由铁路输入达1.3万只,占购进总 量的81%。以后,历年菜羊输入量少则占购进总量的60%,多则占90%以上。1916年滨江物 产英国进出口有限公司开始收购菜羊,8—12月,英商直接在内蒙古、满洲里、海拉尔等地 廉价收购菜羊2000只。1917年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中东铁路忙于军需运输,菜羊购进量 减少到6209只。1918年后,随着大批白俄涌入和欧美人士增加以及对欧输出量猛增,菜羊购 进量迅速回升,达1.16万只;1919年上升到2.37万只,1922年突破5万只,1923年达到 14.4万只,创哈尔滨市菜羊购进量历史最高记录。1924年购进量有所下降,但仍达到11万只 以上,其中,输入达到10.9万只,占购进总量的97.3%。1925—1927年对欧输出量减少, 菜羊购进量亦随之减少。1927年下降到1.44万只。 1935年后,伪满洲国对畜产品实行统制,“强行收买”,菜羊购进量有所上升。1935— 1938年,每年购进菜羊2—3万只。此间,1938年哈尔滨家畜交易市场交易绵羊和山羊32454 只,其中,来源于哈尔滨市的菜羊1740只,占交易总量的5.36%,来源于松江省、黑龙江 省的菜羊占16.08%,来源于内蒙古的菜羊占78.56%。 哈尔滨市解放后,人民政府实行公平买卖政策,按等论价收购菜羊。1947年4月,东北 行政委员会军事接管东北鸡鸭公司后,在哈尔滨各地张贴告示,通知收购猪、牛、羊。5月 初,东北鸡鸭公司门前车水马龙,门庭若市,苏侨和回族市民纷纷前来出售牛羊,到年末, 共收购菜羊3008只。1948年10月,东北鸡鸭公司分别在海拉尔和乌兰浩特建立牛羊收购办事 处,收购菜羊,全年共收购34.63吨,1949年收购353.47吨。7—12月份,全市购进菜羊 5868只,其中,省内外输入4020只,占购进总量的6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菜羊购进量大幅度增长。1952年购进量达到7000余只,1954年 增长到1万多只。1955年因货源短缺,购进量下降到2000余只。1956—1957年迅即增长到8000 余只。1958年“大跃进”期间,开展大购大销,突击收购,菜羊购进量大幅度增长,到1960 年3年间每年购进1万余只,3年平均调入量占购进总量的95.52%,但市区收购因刮“共产 风”、“割资本主义尾巴”,致使市区菜羊存栏量急剧下降,3年地产菜羊收购量锐减,平 均仅占购进总量的4.48%。 1961年,产地货源奇缺,全年仅调入596只,市区收购319只,全年购进菜羊915只,比 1960年下降94.12%,为哈尔滨市开埠以后菜羊购进量最低的年份。1962年贯彻中共中央 “一生活、二市场、三建设”的方针,菜羊购进情况好转,购进量增长到8092只,比1961年 增长7.84倍。1963年经济形势好转,购进量达到3.61万只,到1964年购进量已达9.48万只。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菜羊生产受到破坏,购进量呈下降趋势。1966年购进5.66万 只,1967—1969年下降到3—4万只,1970—1979年菜羊购进量徘徊在1—2万只之间。 1980年开放菜羊市场,对完成国家交售任务后剩余的菜羊实行议购议销,货源增加,菜 羊购进量猛增到9.27万只,比1979年增长3.9倍。1982年购进量达到11万只。1983年,菜 羊放开经营以后,哈尔滨市菜羊生产得到较大发展,地产菜羊收购量猛增,1985年达到4.13 万只,占总购进量比重达85.06%,市区收购量大幅度超过调入量,为哈尔滨市有史以来菜 羊市区收购最多年份。1986—1988年3年菜羊市区收购量占总购进量比重分别达到74.78%、 30.43%和51.66%,哈尔滨市不断向菜羊自给自足方向迈进。1990年货源充足,全市购进 总量达到104994只,为哈尔滨市解放后,菜羊购进量最高年份之一。 二、销 售 (一)供应政策、办法和标准 菜羊供应政策和供应办法基本与菜牛相同。菜羊的商品量较小,主要作为菜牛的补充品 种,在凭证(票)定量供应期间,基本上执行同一供应办法和标准。在定量标准内,居民可 任意选购同等数量的牛肉或羊肉(参见菜牛“供应政策、办法和标准”)。由于供应的菜羊 规格、质量有时不同,货源经常变化,羊肉供应标准有时也相应作以调整。1970年4月回民 凭购货证每人供应0.25千克牛肉,也可供应带骨羊肉0.5千克。1979年4月,每张回民肉票 供应去骨羊肉0.25千克,带骨羊肋羊肉,每张回民肉票供应0.75千克。1980年开放菜羊市 场,菜羊供应越来越好,3—4月,凭票供应回民每人每月0.5千克牛羊肉,议价羊肉敞开销 售。8月份以后,对回民食用的带骨羊肉,实行凭回民肉票不限量供应办法,对不适合回民 需要的羊肉,对汉民敞开销售。1981年春节过后,菜羊产区货源偏紧,羊肉库存量大幅度下 降,3月份以后,羊肉恢复定量供应,对回民每人每月供应0.5千克牛羊肉。为弥补回民肉 食不足,市食品公司经常在计划外购进一部分羊肉,采取临时供应办法,在定量供应标准外, 有时1个月增供0.5千克,有时增供1千克,临时增供肉票规定当月作废。1982年1月1日起, 对定量供应范围内的牛羊肉实行平价供应,对其他方面的供应一律实行议价销售。 1983年3月,菜羊退出二类,实行议购议销,议价羊肉逐渐增加。8月18日起,为弥补回 民定量供应的平价牛羊肉的不足,哈尔滨市各区肉类商店、副食品商店和市区三个农贸市场 开始供应议价羊肉,既卖生肉,又销售铰纯羊肉馅或牛羊肉混合肉馅,受到广大市民欢迎, 仅一天多时间,就销售羊肉1.49吨,平价供应部分,由于省调给哈尔滨市供应回民用的牛 肉计划未完成,哈尔滨市采取用议价羊肉顶替牛肉平价供应的办法,1—9月份供应羊肉339 吨,占牛羊肉供应总量的49.2%,平均每0.5千克亏损0.60元,共计亏损40.68万元。10 —12月份,哈尔滨市购进议价羊肉150吨,平价供应,每0.5千克亏损0.75元,财政补贴达 22.5万元。以后数年中,哈尔滨市经常采取议价购进羊肉平价供应办法,市财政每年均给 予大量的财政补贴。1986年春节,为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 满足少数民族节日期间的肉食需求,哈尔滨市对全市8000户回民每户增加供应1只平价带骨 羊,每只重量平均15千克。市食品公司议价购进平价供应羊肉120吨,每0.5千克亏损0.333 元,市财政补贴79992元。自此到1990年连续5年对回民在春节期间每户供应1只带骨羊。在 此期间,回民户数不断增加,到1990年已增加到8500户,带骨羊供应量也相应增加。同时, 由于议价羊肉价格不断上浮,经营亏损逐年增加,到1989年春节供应亏损额达到24万元, 1990年亏损额达到35.88万元,全部由市财政给予补贴。 (二)销售数量 哈尔滨市开埠后,欧美人大批涌入,羊肉需求量大量增加。1906年全市羊肉销售量就已 达192.38吨,1908年销售羊肉141.6吨。同年仅由水路向俄国境内输出菜羊就达50.68吨, 1910年输出12.86吨,1911年输出45.08吨。1913年全市销售91.28吨。1914—1915年,受 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销售量下降到70余吨,但到1916年即迅速上升到322.08吨。1917年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沙俄残余势力统治下的哈尔滨市市场受到影响,羊肉销售量减少到 124.18吨。1918年以后,随着白俄残余由俄国境内大量涌入哈尔滨市,以及居留的欧美人 士增加,羊肉销售量大幅度增长。同时,滨江物产英国进出口有限公司开始向英国输出羊肉, 输出量也较前大量增加。1919年全市销售羊肉474.52吨,其中,滨江物产英国进出口有限 公司向英国伦敦输出经过加工冷藏的羊及羊肉达418.50吨,1920年全市销售羊肉144.14吨。 1922年全市销售量达到1002.98吨,其中,滨江物产英国进出口有限公司向英国输出达806.60 吨,占总销售量的80.42%。1923年销售量猛增到2887.80吨,其中,输出量达到2824.38 吨,占总销售量的97.80%,为哈尔滨市历史上菜羊总销售量和输出量的最高年份。此间, 从省内及内蒙古等地采购来的菜羊多到哈尔滨市屠宰、加工或中转,再通过中东铁路或松花 江水路向省外以及苏联和英国输出,哈尔滨市成为东北北部最大的菜羊市场和集散地。1924 —1925年销售量分别达到2241.26吨和1115.24吨。1926年后因输出量减少,销售量方下降 到218.92吨。 哈尔滨市沦陷时期,日伪政权对畜产品实行统制,“强行收买”,菜羊购进量有所增加, 羊肉销售量亦随之上升。1935—1936年年均销售量上升到430.48吨,1937—1940年年均达 到641.96吨。此间,羊肉主要是“充实军需”、“满足上层和增加对日输出”,每年输出 量均占总销售量的41%以上。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市场恶化,肉食奇缺,到1945 年,羊肉在市场上已时有时无。 哈尔滨市解放后,市场初步得到稳定,羊肉销售量开始回升。1947年下半年仅东北鸡鸭 公司就销售羊肉60.16吨;1948年该公司羊肉销售量上升到140吨以上,并将屠宰后的1—4 级羊肉全部出口,全年共完成出口任务141吨;1949年销售羊肉达到353.47吨,其中99%出 口苏联。同年,哈尔滨市销售的羊肉主要由牛羊商贩经营,哈尔滨市周围市、县的牛羊商贩 经营也很活跃,平均每月贩运600只菜羊到哈尔滨市交易市场销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羊肉销售量不断增长。1952年全市销售量 为7654只,以1952年为基期100,1953年上升1.74,1954年上升49.16。1955年货源短缺, 购进量大幅度减少,仍销售4248只。1956年货源充足,7月份后职工补发调薪工资,羊肉销 售量大幅度增长,全年销售7986只。1958年销售量上升到1.05万只。1960年,在猪、牛等 肉食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经过广大商业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仍销售羊及羊肉1.49万只。1961 —1962年销售量陆续下降到6535只和5668只。1963年国民经济好转,羊肉销售量大幅度上 升,全年销售2.3万只,为1962年的4.06倍。1964年销售量达到7.17万只,并调出678只; 1965年调出羊及羊肉1万余只。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市场受到冲击,羊肉销售量急剧下降。1966—1968年3年分别 比1965年下降14.50%、43.90%和31.74%;1969—1973年5年又分别比1968年下降7.38%、 30.52%、53.70%、67.82%和76.80%。其中,1969年调出量最多,达到1.2万只; 1973年销售量最少,仅销售1.08万只,为“文化大革命”中销售量最低年份。市场供应紧 张,实行凭票(证)只定量供应回民办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各项经济政策得到落实,菜羊商品量大幅度增加,羊肉 销售量逐年上升,1978年和1979年分别比1977年上升6.58%和15.95%。1980年开放牛羊 肉市场,羊肉销售量猛增到8.31万只,为1977年的5.06倍。 1983年3月,菜羊放开经营,1988—1990年货源充足,市场活跃,购销两旺,销售量大 幅度上升,3年分别销售5.13万只、8.94万只和11.89万只,其中,1990年是哈尔滨市历 史上零售量最高、供应情况最好的年份。此间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羊肉已走进普通居 民家庭,特别是一到冬季,“涮羊肉”风靡全市,室外一片冰天雪地,室内人们却围坐桌前 热气腾腾地“涮锅子”,别有一番情趣。 三、价 格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初,哈尔滨市羊肉销售价格比较低廉。1903-1920年17年间羊 肉销售价格年均500克0.367元(银元,下同),最高不超过0.50元,最低是0.162元, 1930年粮食丰产,肉价下跌,全年羊肉销售价平均每500克仅0.123元,其中,12月份最低, 每500克仅0.083元,为哈尔滨市历史上羊肉销售价格最低的年份。1932年日军侵占哈尔滨 市后,羊肉价格逐年上涨。以1931年羊肉销售价格为基期100,1932年上涨17.93,1935年 上涨79.35,1939年上涨247.83,1943年上涨579.3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物价逐步稳定,1951年羊肉零售价每500克5140元(旧人民币, 下同),此后,为发展菜羊生产,在收购价格调整的同时,多次相应调整零售价格。1954年 调整为每500克6700元,1955年调整为0.689元(新人民币,下同),1956年又下调到0.67 元。自此到1965年10年未变。1966年7月15日,上调羊肉零售价格,混等净肉零售价每500克 上调到0.75元,绵羊肉和山羊肉执行同价。1979年11月1日,提高8种主要副食品价格,并 给予职工物价补贴,其中,混等羊肉零售价每500克由0.75元提高到0.98元,提高幅度30%。 1980年8月以后,哈尔滨开放羊肉市场,实行议购议销,定量供应范围内的羊肉执行规 定销售价格,其他方面的供应执行议销价格。1983年3月,菜羊放开经营,8月18日起,哈尔 滨市国营商店开始试销议价羊肉,每500克1.55元,农贸市场议价羊肉每500克1.60元,对 定量部分供应实行平价销售。1985年平价供应的羊肉实行指导性价格,每500克1.60元。 1987年上调到1.87元,提高幅度为16.88%。1988年上调到2.45元,提高幅度为31%,此 价格延续至199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