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林 业 第三章 森林保护 第三节 森林病虫害防治 一、防治机构 森林病虫鼠害是危害森林的大敌,是破坏森林的自然灾害,人称“无烟的森林火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尔滨市森林病虫鼠害各个历史时期均有发生。为保护森林,防治 森林病虫害,1983年,经黑龙江省编委、林业厅批准,建立了哈尔滨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 在呼兰、阿城两县划归哈尔滨市管辖之前,阿城县于1975年建立病虫害防治检疫站,配备3 名专业技术人员,有专、兼职检疫员63人。呼兰县于1982年建站,配备2名专业技术人员, 各乡镇有兼职检疫员31人。 至1990年,哈尔滨市的森林病虫鼠害防治技术发展较快,已逐步实现了“以防为主,综 合防治”。 二、森林病虫鼠害的种类及其名称 据1983年和1988年调查,哈尔滨市的森林病虫鼠害主要有44种,其中病害12种、虫害24 种、鼠害8种。在林木的种苗期、幼林期、成林期均有发生。 病害 主要有杨灰斑病、杨树黑斑病、褐斑病、叶锈病、红心腐、松苗立枯病、杨烂皮 病、白粉病、落叶松早期落叶病、红松疱锈病、樟子松叶锈病、杨树细菌型肿茎溃疡病等。 虫害 主要有白杨透翅蛾、杨干象、杨白潜蛾、天幕毛虫、杨枯叶蛾、黄刺蛾、黄菠 萝凤蝶、树粉蝶、青杨天牛、小地老虎、蝼蛄、杨锤角叶蜂、金龟子、枯叶蛾、杨园蚧壳虫、 落叶松毛虫、落叶松鞘蛾、牡蛎蚧壳虫、柳蝇蚊、天蚕蛾、午毒蛾、杨柳毒蛾、杨金花虫、 榆紫金花虫等。 鼠害 主要有红背、棕背、田鼠、鼢鼠、黑线姬鼠、花鼠、松鼠、大林姬鼠等。 三、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原因、季节及其防治 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病季节一般在每年的春夏秋三季。从其来源分析,发生森林病虫鼠害 的原因主要是:一是原有病虫发展蔓延。二是对引进的苗木,没有进行严格的检疫,把原产 苗地的病虫带入新的造林地。三是林中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森林病虫鼠害的天敌大量减少, 致使森林病虫鼠害屡有发生。森林年均受害面积在25万亩左右,可防治面积不超过总发生面 积的30%。1983年,哈尔滨市建立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以后,本着“治早、治小、治了”的 原则,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指导下,进行防治。多采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技 术措施,防治效果较好。 四、林木检疫 哈尔滨市的林木检疫工作由哈尔滨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负责,以“预防为主,综合防 治”为工作方针,《植物检疫条例》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为主要依据。检疫范围主要 是进出哈尔滨市的木材、竹材、野生珍贵花卉、林副产品等。每年进行一次苗木产地检疫, 同时发放产地检疫证书。对出境的检疫项目严格把关,签发检疫证书,凭证出境。哈尔滨市 坚决执行黑龙江省的检疫标准,要求乡(镇)苗圃的有虫株率在0.1%以下,国营苗圃在 0.01%以下。1986年,哈尔滨市进行了苗木产地检疫,全市造林苗木平均有虫株率降到了 1‰以下,达到了黑龙江省规定的标准。1988年,哈尔滨市检疫调运木材2—3万立方米,控 制了危险病虫的传入和蔓延。1989年检疫全市1598个杨树苗圃,受检总株数为5447万株,检 出有病虫株数为4.5万株,有虫株率为0.82‰,达到了1‰的要求。1990年有虫株率仅为 0.62‰。 哈尔滨市在进行苗木产地检疫的同时,还开展了对森林病虫的普查工作。呼兰县发现了 3种检疫对象,即白杨透翅蛾、杨干象、杨园蚧壳虫,其寄生植物均系杨树。全县杨树面 积为37.44万亩,危害面积为13.86万亩,占寄生植物面积的37%。其危害程度及其主要疫 区见下表6—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