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林 业 第二章 植树造林 第五节 “三北”防护林建设 一、“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 1981年,哈尔滨市呼兰县被林业部和黑龙江省政府定为“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县,当 年整地6万亩,采取选育结合、管造并举的方针植树。1982年,18个乡(镇)营造农田防护 林0.72万亩。1983年,21个乡(镇)全面进行农田林网建设,营造农田防护林带526条,面 积2.3万亩,水土保持林1万亩。1984年营造防护林4.03万亩,其中水保林0.414万亩。 1985年营造2.71万亩,其中农防林2.1万亩、水保林0.605万亩。造林的方法主要是采取 造育结合,造管并举的方针。 经过“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的建设,至1985年,共造林28.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81 年的4.2%上升到9.8%,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32年造林面积的1.3倍。呼兰全县有林 地面积38万亩,其中四旁绿化面积5.14万亩、农田防护林带面积9.23万亩、水保林面积 2.4万亩、薪炭林面积13.07万亩、用材林7.3万亩、经济林0.7万亩、其它林0.22万亩, 基本上实现了四旁绿化,农田网格形成一定规模。全县517个自然屯绿化506个,占村屯总数 的97%;187条定型公路、乡路全长为1243公里,两侧均植了护路林;100公里的江河堤坝已 造堤防林0.9万亩;147公里长的排灌干渠已绿化了85%;营造农田防护林带5393条,全长0.7 万公里,构成0.6万个农防林网络,庇护农田面积195万亩。东部丘陵地区营造封沟治坡林 192处,有2.4万户农民利用宅旁植树29万株。网、带、片相结合,绿化、用材相结合的防 护林体系基本形成,初步显示出林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 经林业部和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哈尔滨市(市郊、呼兰县、阿城县)被纳入"三北"防护 林二期工程,定为三个县级区划单位。 根据国家"三北"局和省"三北"规划办的要求,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于1984年6月成立了哈 尔滨市"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规划设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管林业工作的副市长赵福 臣为组长,各区、县、乡(镇)林业主管部门以及有关单位负责人为组员。组建了一支有230 余人的专业技术队伍,具体组织指导规划设计工作。7月下旬,全市开始对62个乡(镇)和 32个农、牧、渔场等企事业单位的现有森林资源进行了清查,12月末全部完成规划设计,上 报省"三北"规划设计办公室审批。 1985年1月18日至20日,省"三北"规划设计办公室在肇东县召开了全省规划设计成果评 奖大会。哈尔滨市三个县级(市郊、呼兰县、阿城县)规划设计成果均被评为优秀成果奖, 其中阿城县规划设计成果被评为全省第二名。 按照中共中央〔1984〕1号文件和中共中央〔1984〕3号文件的精神,哈尔滨市"三北"防 护林二期工程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生态平衡理论为指导,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调整 农、林、牧结构,达到互相促进,综合治理,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为目的"。哈尔滨市 东部山区、半山区以营造用材林为主,水土保持林和护村林相结合,最大限度的治理水土流 失;江南平原菜、粮地区,以建设农田防护林为主,结合与土地垅向、村屯和道路相结合, 形成网、带、片的防护林体系,起到防风、固土保肥和治理风蚀的作用;西部和北部地区, 以农防林和江、河护堤岸林相结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总体上,采取多林种,网、带、 片相结合,乔、灌、草相搭配,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少占耕地,紧密 结合群众利益的方针。1985-1990年,营造防护林50万亩,绿化村屯2014个。绿化县级以上 公路总长535公里,铁路总长27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营造水保林13万亩;护堤岸林、薪炭 林15万亩。 1990年10月中旬,国家"三北"局派检查组对哈尔滨市1986年以后的造林绿化进行了抽查, 检查结果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哈尔滨市"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规划小组组成人员名单: 组 长:赵福臣 副市长 副组长:徐学鹏 市农委副主任 陈启光 市计委副主任 于占帮 市建委副主任 张志相 市农林局副局长 成 员:唐云护 市水利局副局长 鞠家骥 市畜牧局副局长 李士儒 哈铁分局副局长 李铭毅 哈农场局副局长 赵风光 市交通局副局长 邹其林 市林业处副处长 马春久 道里区副区长 徐万才 道外区副区长 张全阳 南岗区副区长 白相生 太平区副区长 汝永甸 香坊区副区长 于俊祥 动力区副区长 张 信 平房区副区长 陈玉岭 呼兰县副县长 单 桴 阿城县副县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徐学鹏(兼),副主任张志相(兼)、邹其林。办公室内设 规划指导组、资料组等专业人员,具体指导各区、县的规划、设计工作。规划指导组组长张 殿清;资料组组长李振述。 显示原文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