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哈尔滨市建筑材料工业(简称哈市建材工业)初始为砖瓦窑业。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 河北省迁安县人沈万财、沈万宝兄弟合办的“沈家窑”建成开业(窑址在现今太平区太平桥 附近),为哈市建材工业的开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沙俄为加紧对中国东北资源的 掠夺,在哈尔滨大兴土木建设,开始在二层甸子(今阿城市玉泉镇)筹办石灰场。至光绪二 十八年(1902年),共有5座直焰窑建成投产。 1916年,在哈尔滨太平桥至三棵树一带和道里区顾乡附近,砖瓦窑(场)多达几十家。 其中,较有影响的有“沈家窑”、“刘家窑”、“宋家窑”等。窑体多为“马蹄窑”,制砖 以手工操作、枝柴焙烧,产品多为青砖青瓦。 1917年,开始出现以原煤为燃料、采用轮窑焙烧的红砖。当时,河北人张金山、张亚起 2人合办的“复兴窑业公司”(地址在现今太平区三棵树附近),可日产粘土烧结红砖3—7 万块,雇有生产工人500余人。 1929年,由“东盛窑”经理翟肇东等人发起,第一次组织成立了半官方行业组织“东省 特别区哈尔滨市砖窑同业公会”。计有在册同业砖窑(有字号的)82座。其中,王兰亭的 “同兴窑”、杨美声的“义和机器窑”、洪宝华的“大东窑”3家窑业已属半机械化制坯生 产,每窑平均日产红砖5万块左右。哈尔滨的砖瓦窑业有了较快发展,产量大增,青红砖年产 量超过3000万块,瓦年产量近百万片。产品绝大部分在市内销售,少量销往附近村屯。 哈尔滨沦陷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经济进行全面掠夺。1933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三站 (今玉泉),日军指挥官合田与玉泉商务会长栾康侯合建了一座以煤炭为燃料的石灰窑(合 田大窑)。此后,石灰窑业规模不断扩大,“福昌公司”、“小西公司”相继出现。 1935年11月,日本人角田正乔在哈开办的“哈尔滨洋灰股份有限公司”(民众称“洋灰 窑”,即哈尔滨水泥厂前身)建成投产,为哈尔滨第一家生产水泥的企业。主要设备有直径 3.4×65米水泥中空回转窑1台,直径2.4×13米球磨机两台(水泥磨、生料磨各1台)及与 之配套的附属设备,设计能力为年产水泥15万吨。 1937年,日本人石井投资10万元伪币在哈开办了“石井窑”,采用轮窑生产,此为外国 人在哈开设的第一个砖瓦窑场。 1939年,以“石井窑”为基础,成立了“福昌窑业公司”。该公司为日伪控制,有“一 大二小”3座轮窑,大轮窑28窑门,以煤为焙烧燃料,半机械化制坯生产,日产红砖最高可 达20余万块,年产红砖超过3000万块。除福昌窑业公司外,在半拉城子(今顾乡)一带,又 相继开办了由日本人和中国商人合办的“义和大窑”等较有名声的砖瓦窑场(厂)。 1942年,日伪当局为进一步控制哈尔滨市的砖瓦生产行业,在全市实行窑业组合。所有 较大、较有名气的砖瓦窑场都被组合到“福昌窑业公司”属下。所生产的砖瓦由福昌公司统 一出售,不仅供应本市,还远销至天津等地。日伪支持、控制的福昌窑业公司,对一些私人 个体小窑场构成严重的威胁,一些民办小窑场纷纷停业或倒闭。 1946年,阿城县十一区(今玉泉)人民政府成立,接管了玉泉石灰窑场,改称玉泉石灰 厂(1978年又改称哈尔滨市建筑材料厂)。 1947年1月,松江省政府接管了哈尔滨洋灰股份有限公司,并组织力量积极开展修复工 作。1948年8月1日恢复水泥生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哈尔滨市委派王庆昌接管了哈市砖瓦窑场,并组建了哈尔滨 市窑业联合公司。先后将原义和、裕东、新民、复兴、同兴、成昌等窑场改建为哈尔滨制砖 厂。1949年,哈市建材工业总产值443万元。主要产品有水泥、红砖和砂、石、石灰几个品 种。水泥年产量7.10万吨,红砖年产量2291万块。 “一五”计划期间,哈尔滨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城市。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 有13项建在哈尔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促进了哈市建材工业的迅速发展。1957年,全市实现 建材工业总产值5023万元,水泥产量30.07万吨,红砖产量34029万块。这一时期,向苏联 出口水泥24.68万吨。 “二五”计划和三年调整期间(1958—1965),哈市建材工业经历了大上、大下、再上 的曲折发展过程。1958—1960年“大跃进”期间,哈市建材工业总产值由1957年的5023万元 (按1957年不变价计算),猛增到1960年的10526万元,增长1.09倍。 1961年,国家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压缩基本建设,对建材工业有计划地降低发展 速度,致使哈尔滨市部分建材企业关、停、并、转,精减职工8303人,生产大幅度下降。 1962年,哈市建材工业总产值2139万元,比1960年减少8387万元,仅为1960年的20.32%。主 要产品产量:水泥20.78万吨,比1960年减少19.67万吨,下降48.63%;粘土砖10232万 块,比1960年减少133036万块,下降92.86%。 1963—1965年,哈市建材工业继续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开始出现新的转机。1965年,哈市建材工业总产值达到4916万元,比1962年增加2777万元, 提高129.83%。主要产品产量:水泥32.1万吨,比1962年增加11.32万吨,提高54.48%; 粘土砖23741万块,比1962年增产18914万块,增长近4倍。在这一时期,哈市建材工业增加 了油井水泥、玻璃纤维纱、石棉水泥瓦、水泥电杆等新产品。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政治动乱和“左”的干扰,哈市建材工业发展 缓慢,工业总产值平均递增8%左右,实现工业产值8750万元。1971年哈市建材企业开始生 产建筑用平板玻璃,1974年试制成功并开始生产加气混凝土制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建材工业被列为国家重点 先行工业之一,得到较快发展。1978年,成立哈尔滨市建筑材料工业局(简称市建材局), 原隶属哈尔滨市建筑工程局的4个砖厂、1个瓦厂、1个石棉厂,以及玻璃纤维厂、建筑工业 加工厂、木材加工厂、机修厂等共12个建材生产企业划归市建材局统一管理。从此哈市建材 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80年,哈市建材工业企业发展到98个。固定资产净值1838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4847 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4266万元,税利总额3133万元。主要产品产量:水泥116.89万吨, 红砖3209万块,粘土瓦503万片,平板玻璃70137重量箱,加气混凝土制品6.6万立方米(其 中板材3.5万立方米),水泥电杆4.2万根,石灰5.1万吨,建筑石13.3万立方米,石棉 水泥瓦63.7万张,建材机械191台套。同年,哈尔滨新型建材基地第二条生产线,即梁板柱 生产线开始试生产,设计能力为年产5万立方米框架轻板建筑构配件(可配套供40万平方米 框架轻板建筑应用),并在道里区红专街建成一栋6800平方米框架轻板住宅建筑。 1985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建材局制定的《建材工业发展纲要》,提出“大家办建材” 的方针。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大力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办建材,实行国家、集体、 个人一齐上,制定了“谁投资谁受益”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建材工业 的发展。当年全市建材企业发展到216家(不包括乡镇和民办私人企业),其中,全民所有 制企业44家,集体所有制企业172家。完成工业总产值32314万元,比1980年增长2.27倍。 主要产品产量:水泥138.29万吨,粘土砖144716万块,水泥电杆6万根,加气混凝土制品 10.4万立方米,梁板柱构配件0.96万立方米,石膏板14.7万平方米,石灰5万吨,建筑石8 万立方米,石棉水泥瓦108.3万张,建材机械260台套,珍珠岩17.5万立方米,平板玻璃 273086重量箱,油毡57.3万卷,建筑沥青4万吨。有10种主要产品产量创历史最好水平,有12 种主要产品在满足本市需要的前提下打入外地市场。1980—1985年,全市建材工业总产值年 均增长17.76%,建材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70年代初的2.12%上升到 3.65%。共有固定资产原值59114万元,净值41203万元。期间组建了市建筑材料科学技术研 究院、市建材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市建材技术学校。通过开展职工业务培训、岗位练兵等活 动,职工队伍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六五”计划期间,哈市建材工业共投入技术改造资金7600多万元,哈尔滨水泥厂(简 称哈水泥厂)、哈尔滨市建筑材料厂(简称市建筑材料厂)、哈尔滨玻璃厂(简称哈玻璃厂)、 松花江水泥厂等重点建材骨干企业以及一批砖瓦厂都相继进行了技术改造,提高了生产能力, 形成了水泥、粘土制品、新型建筑材料三大生产基地。其中,新型建材基地形成年产40万立 方米框架轻板建筑构配件的配套生产能力,在全国9个新型建材基地中名列第二。在推广应 用新型建筑材料方面,从科研、设计、开发、生产到施工形成了“一条龙”推广应用体系。 1985年竣工18.1万平方米,1986年竣工25.1万平方米,1987年竣工42.1万平方米,连续 三年居全国首位。 “七五”计划期间,全行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519万元,比“六五”计划期间增长 11.36倍。完成了岩棉生产线、加气切割机改造、哈尔滨市小岭水泥厂2号窑改造等主要技术 改造项目15项。 1987年,水泥、平板玻璃、油毡、人造大理石等产品出口创汇500多万美元。有20种产 品被评为省优产品,其中,哈水泥厂生产的“天鹅牌”45℃油井水泥,哈尔滨市轻质保温材 料厂(简称市轻质保温材料厂)生产的“鹅绒牌”膨胀珍珠岩散料均获国家建材局颁发的部 级优质产品证书。 1990年,哈市建材工业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建筑材料、非金属矿、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和建 材专用机械设备4大部类、20个产品系列、80余种产品的生产工业体系,可为建筑、冶金、 化工、轻工、石油、机械、农业、国防等各领域提供所需的建材产品。生产建材的企业达 375个,其中,国营大型企业2个,中型企业4个,小型企业369个,分别隶属于建材、城建、房 地、轻工、化工等17个主管部门。固定资产原值79669万元,净值54155万元,职工总数54685 人。当年,建材行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5741万元。哈水泥厂5号窑土建工程基本完成,即将 转入设备安装;哈尔滨市第一制砖厂(简称市第一制砖厂)空心砖生产线的技术改造转入单 机调试阶段;哈尔滨市第三制砖厂(简称市第三制砖厂)、哈尔滨市第六制砖厂(简称市第 六制砖厂)空心砖生产线和哈尔滨市第二制砖厂(简称市第二制砖厂)、哈尔滨市第五制砖 厂(简称市第五制砖厂)粉煤灰砖生产线以及哈尔滨市建材机械厂(简称市建材机械厂)生 产空心砖设备等技术改造项目也按计划顺利进行。同年,开发了防水石膏板等7种新产品, 实现产值3400万元。API—A级油井水泥通过省级新产品技术鉴定,并被列入市科技重点产品 开发计划,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被国家科委列为重点推广项目。主要产品产量:水泥134.35 万吨,红砖127785万块,油毡43.7万卷,建筑沥青3.1万吨,石棉水泥瓦126.9万张,平 板玻璃90.86万重量箱,水泥电杆3.07万根,珍珠岩散料16.4万立方米,加气混凝土制品 4.05万立方米,水泥制品30.23万立方米,石膏板41万平方米,岩棉制品4963吨,建材机 械294台套。主要产品生产标准有很大提高,425#R水泥、525#普通水泥、石膏板、岩棉制 品、石棉瓦等13种产品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在全国、全省行业质量检查评比中,优质产品 产值率达到67.29%,名列全国14大城市同行业之首。完成工业总产值4.26亿元,销售收 入5.8亿元,实现利税2869万元。 哈市建材工业,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作为朝阳工业对实现哈 尔滨200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越来越显现出重要的地 位和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