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国家审计 第二章 商粮贸审计 第二节 经济效益审计 商粮贸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从1984年开始的。1984年3月7日—5月30日,按照中共黑龙 江省委书记李力安在《新华社清样》的批示:“黑龙江食品公司系统一些单位损失浪费严重, 要认真检查处理”和黑龙江审计局《关于认真落实李力安书记对“黑龙江省食品公司系统一 些单位损失浪费严重”一文的批示的通知》精神,对哈尔滨市食品公司系统进行经济效益试 审。 哈尔滨市食品公司系统包括食品公司和肉类联合加工厂2个部门。1983年食品公司商品 销售总额1.5亿元,比1982年增长8.2%,全年亏损4128万元,比1982年多亏139万元。肉 类联合加工厂1983年盈利432.5万元,比1982年增盈102.9万元。全市食品公司系统1983年 盈亏相抵后,净亏损3695.5万元。 经审计确认,市食品公司认真贯彻“搞活经济、搞好供应”的方针,积极争取货源,活 跃肉食市场,做出很大努力。但是,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与亟待改进的问题: 1.盲目进货,库存超贮。为了安排好1983年肉食市场,市食品公司从1982年11月就组 织人员南下河北、河南、江苏、安徽等7个省区抓猪肉进货。至1982年末,进肉17950吨,库 房容纳不下只好露天存放。1983年1季度又进肉11755吨,使库存猪肉高达16700吨,超过贮 存量的3倍左右。一直到1983年9月末,库存肉仍有13945吨。由于库存超贮,银行贷款急剧 增加,利息支出增加68.2万元,同时还多支出保管费用184万元,多支出商品损耗22.7万 元。 2.敞口卖肉,敞口赔钱。库存越超贮,肉越急于处理。猪肉批发部和各零售网点经上 级批准采取临时措施,部分猪肉供给松江罐头厂、肇源罐头厂和山河屯林业局,加上返销给 外县食品公司的猪肉共计2270吨,增加亏损159.8万元。另外,邻县食品公司对城镇实行限 量投放或凭票供应,使一些集体或个体饭店、商贩和城镇职工到哈尔滨买肉,造成市内猪肉 常年外流。 3.肉遭污染,损失惨重。1983年初,所有库位暴满,省外肉仍继续到货,只好露天存 放,加之气温逐渐升高,导致3000吨猪肉遭到污染。在处理这部分肉时,按3—4%给零售商 店回扣作为修割损失,共损失20.2万元。 4.料肉降等,增加亏损。商办工业用一、二等肉补充加工原料肉,一律按三等肉价结 算,1983年共用3485吨一、二等肉,平均每斤差价0.15元,净增亏损104.3万元。 5.人员增多,效率降低。1983年食品公司系统全员职工3833人,比1965年增加2.5倍, 而生猪、活牛、活羊加工能力却大幅度下降。郊区7个食品站共有1441名职工,其中屠宰人 员114人,日宰猪能力为800—1000头,而1983年实际平均日宰量仅120头,平均每人1天只宰 1头猪。牛羊肉加工厂1965—1974年平均年宰牛1.1万头,宰羊1.1万只,头牛加工费4元左 右,只羊加工费不到1元;1983年仅宰牛291头,宰羊1805只,头牛加工费增加16倍,只羊加 工费也增加近10倍。人浮于事现象非常突出。如果食品公司和肉类联合加工厂能精简1000人 另辟生产门路,1年可节约费用100万元。 6.放松管理,不讲核算。首先是途中损耗和保管损耗大幅度增加。1983年在肉类联合 加工厂库内保管的肉有53790吨,按规定年损耗率为5‰,而这个厂按7.2‰向批发部结算, 折合多损耗肉118.5吨、30.1万元。省外进肉途中减量为1%,比规定高6%,其中从蚌埠、 高密、遵化等地进肉4480吨,途耗率高达5.74%,多损失20.5万元。其次是禽蛋批发部商 品损耗无定额,损耗率有升无降,多损失17.8万元。仅以鲜蛋损耗为例,1982年为2.21%, 1983年为3.38%,多损失6.8万元。第三是加工环节问题很多:出肉率下降,1983年为64.85%, 比1980年的最好水平下降1.87%,少出肉700吨,减少利润164万元;痘猪增加,1983年收 痘猪5.6万多头,损失193.9万元;副产品回收减少,1983年少收入32.3万元。第四是经 营议价牛羊肉进价高、费用大,1983年亏损35.5万元。第五是猪肉批发部在人员过剩的情 况下,还外雇16名装卸工,1983年多支出5万元。 7.财经纪律松弛,乱挤乱摊费用。猪肉批发部建车库、修柏油路面等,自行在费用中 列支9.1万元;正阳楼二厂未经批准自行扩大基建规模,在费用中多列销16万元;道里食品 站历年的基建挂帐,在1983年自行核销5万元。 8.体制上不合理,加大费用支出。一是猪肉批发部与肉类联合加工厂分设,环节多, 矛盾大,掩盖不少管理问题。批发部虽管购销,但不管接货、验收、入库、保管、出库,进、 销、调、存脱节,使经营者心中无数,管理者不承担经济责任。以损耗为例,肉类联合加工 厂以7.2‰的损耗率向批发部结算,而实际损耗则小于7.2‰,1983年年末增量67.5吨, 然后再度向批发部结算,使批发部多损失10.8万元。二是郊区活猪由食品站收购屠宰,基 层供销社销售,环节多,费用大。更由于郊区按行政区划区区设站,站站设备齐全,但生产 任务少,人员多,设备闲置,照提折旧,增大亏损。三是牛肉货源由外贸供应,而又不对内 销市场负责,形成货源无保证,不得不议价进、平价销,增大亏损,按协定,省外每年供哈 尔滨市7400头活牛或555吨净牛肉,而1983年实际只调拨295吨牛肉,不足部分只有议价进羊 肉275吨,按平均顶替牛肉供应,造成多亏损16.5万元。 针对上述问题,经审计分析提出审计建议,并形成《审计报告》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 1.严格控制销量,建议试行北京市供应办法,采取卖分割肉、按三大块出售和卖统肉3 种销售形式,纠正瘦肉走后门的弊端;严格约束零售商店,不论是猪肉还是肉制品不准卖大 付;加工肉制品用原料肉要限量,纠正等级肉降等补充加工用原料肉的不正常现象;调整牛 肉供应办法,只保证3.8万名回民的定量供应,其余供应对象一律实行议价销售,商业不再 补贴。 2.重视信息,压缩库存。要随时掌握全国生猪、禽蛋生产和市场变化情况,减少经营 上的盲目性。参照省核定的库存定额标准,全市猪肉库存定额应以平均7500吨为宜,最多不 超过8500吨。现有库存应努力按定额压缩下来,以减少费用开支。 3.调整机构,精简人员。建议将猪肉批发部与肉类联合加工厂合并,改为猪肉经营公 司,以减少环节,增加效益;鉴于郊区生猪收购数量有限,不必要区区设食品站,建议采取 部分交出或紧缩的办法,将郊区分站的生猪经营全部划归郊区供销社就地收购、屠宰、销售, 或打破按行政区设食品站的办法,改为按经济区并站,撤销多余的站;改变鲜蛋经营方式, 办好副食品贸易中心,目前鸡蛋货源充足,基本具备敞开销售的条件,建议不再保持600余 人的庞大队伍,宜实行议购议销,产销直接挂钩,把多余人员集中起来办好副食品贸易中心; 凡是食品公司和肉类联合加工厂所属单位都应采取放开经营或实行内部经营承包责任制,彻 底改变端铁饭碗、吃大锅饭的经营方式,能放就放,能包则包,大胆改革,创出新路。 4.提高加工能力,扩大经济效益。肉类联合加工厂应在提高出肉率、提高副产品回收 水平上下功夫,对猪下水要组织精加工,小包装出售;建议省改变省调生猪9%以内痘猪为 合理的规定,严格把住饲养、屠宰、验痘关;减少以至消除痘猪。 5.认真落实养猪政策,把郊区生猪生产发展起来。建议畜牧、商业部门要适应农村联 产计酬、包产到户的新形势,搞好派养派购,发展养猪专业户、重点户,提高商品率,要抓 好猪源调剂、防疫灭病、驱绦治囊和技术指导;粮食部门要安排好饲料供应。 6.严格财经纪律,提高管理水平,要加强财务管理,杜绝一切不合理的挤摊费用,1983 年乱挤乱摊的费用必须剔出来用自有资金补足;同时建议食品公司和肉类联合加工厂建立内 审机构,开展内部审计监督。 1986年4月—12月,对哈尔滨市北方味精厂(1986年12月以前是哈尔滨酱油厂的一个车 间)的经济效益审计,先是从财务收支审计入手,查出1985年滥发服装,乱挤乱摊成本费用, 乱列其它支出,以及挪用流动资金等违反财经纪律问题,违纪资金14万元。同时也发现经济 效益很差,1986年1季度味精亏损5.6万元,比1985年同期减少利润21万元。面对这种状况, 决定延伸进行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对生产投入和消耗、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劳动管理、 内部分配等诸方面的审计,发现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有8个方面问题:一是原材料消耗大, 产品出品率低。1986年1季度味精出品率为0.21,较1985年1季度低0.036,少出味精17.4 吨。二是动力电耗高,1986年1季度生产1吨味精耗电5651度,比1985年1季度多耗1472度。 三是生产工人不按工艺操作规程办事,有章不循,流于形式,影响产品产量和质量。四是劳 动管理不善,人浮于事,纪律松弛。五是购入原材料缺少严格的检斤、验质、入库制度,核 算不准确,损失浪费严重。六是技术管理薄弱,出现质量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味精生产月月 发生倒罐,多者五、六罐,少则两、三罐,每罐损失1.5万元。七是内部分配存在严重的平 均主义,习惯于吃大锅饭,奖金分配没有拉开档次,影响职工的积极性。八是机构设置不合 理,化验室隶属于车间领导,不利于把好质量关。 根据审计揭示出的问题,经认真分析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一要加强计量、 检质、核算等基础工作,建立健全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关记录、凭证、帐表。二要充分发挥各 职能部门的作用,层层把关,各负其责,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生产车间必须严格执行操 作规程,在技术上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向先进学习。三要加强目标控制和管理,严 格材料管理和成本管理,降低消耗,在提高产品出品率上下功夫。四要加强劳动管理,搞好 定岗定编,调整劳动组织,使每个职工都能充分发挥作用。五要调整分配关系,修订奖惩办 法,并积极创造条件推行承包责任制,尽快扭转亏损局面。六要加强设备和技术管理,建议 成立技术股,将化验室归厂直接领导。 北方味精厂对审计建议非常重视,认真研究落实方案和措施。审计组帮助企业定岗定编, 将浮闲人员精简下来充实到汽车队和组建装卸队,解决经常外雇装卸工问题;帮助财会人员 提高业务素质,改进基层核算工作;帮助企业修订奖惩办法,整顿劳动纪律,对职工进行遵 纪守法教育等。同时还深入生产第一线,跟班了解情况,为降低消耗、提高产品出品率提供 准确可靠的依据。从而取得明显的审计效果,味精生产当年实现扭亏为盈,1986年实现利润 比1985年增长4倍。1987年继续抓审计建议落实,生产和经营更上一层楼。1987年与1986年 相比,味精产量增长21.3%,产值增长21.9%,人均利税增长68.2%,主要原材料淀粉 单耗下降3755吨,节约淀粉460吨,价值52.4万元。1989年在进行审计回访时发现,北方味 精厂在1988年自行消化原材料涨价和新增因素69.6万元的情况下,经济效益仍然持续增长, 全年实现利润64.3万元,比1987年增长3.7%,按可比口径计算实际比1987年增长113.56%。 主要经济指标,味精产量达到740吨,比1987年增加127吨;产值为927.4万元,比1987年 增加210.4万元;人均利税为6754元,比1987年增加2106元;主要原材料淀粉单耗下降到 17090吨,比1987年降低1170吨,全年节约淀粉86.5吨,价值17.2万元。味精质量在1988 年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获金牌。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日报、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和哈尔滨电视 台记者纷纷到厂采访、录像,相继报道北方味精厂通过审计效益大增的情况。 1988年3月24日—7月12日,对哈尔滨针纺织品批发公司的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对企业经 营管理和内部控制每个环节的解剖分析,找出这个公司连续多年亏损的主要原因。1.自1982 年实行统购包销以来,商品大量积压,库存量最高达1.47亿元,其中有问题商品7320万元, 占库存商品的49.8%。1987年有问题商品2532.6万元,占当年库存商品的76.3%,全年 多付银行利息182万元,多付管理费30万元,商品贬值损失76万元。2.公司结算资金平均占 用额3883.9万元,占全部流动资金的30.91%,比主管部门下达的批发企业结算资金占用 不超过20%的控制指标高出0.91%,多占用资金1370.9万元,1年多付银行利息100万元。 3.公司储运站有职工327人,占全公司职工总数一半以上,有库房9栋,面积8430平方米。 按商业部规定每平方米储存量为0.8吨,而储运站的实际储存量只有0.63吨,浪费仓储面 积1791平方米,按租库费每平方米每天0.20元计算,1年影响仓储效益13万元。4.公司的 各项规章制度不适应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职责范围和岗位责任不明确。存在不少漏洞, 难以扭转长期亏损的局面。 审计组从帮助企业摆脱困境和实现扭亏增盈的目标出发,提出6条审计建议: 1.积极主动向综合经济部门汇报企业的实际困难,争取得到各方面扶持,力争年内将 有问题商品全部处理掉。 2.建立健全结算资金管理责任制,坚持谁卖货、谁要钱的原则,将责任落实到人,把 销货回款额与个人奖励挂钩,实行重奖重罚。建议公司成立清欠讨债小组,督促和配合各营 业部催收货款,加速资金周转。 3.寻求建立长期稳定的供货和销货关系的途径,组建扩大供货销货集团,大搞横向联 营,实行互利互惠,提高应变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4.全面清理、修订、补充、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实行岗位责任 制,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 5.公司储运站要搞好定岗定编工作,将多余人员集中起来开展对外修理汽车业务、汽 车运输业务、出租库房业务,以增加企业收益。 6.结合企业升级规划,抓好"双增双节"工作,打好扭亏增盈的翻身仗。 针纺织品批发公司积极落实审计建议,组成产销一条龙的供销集团,从厂家直接进货比 重加大,费用率降低,由1987年同期的5.47%下降到4.94%。1988年10月,销售集团成员 达25户,销货额1.1亿元,占公司年度计划的50%。全公司先后处理有问题商品1200多万元, 消化削价损失300多万元。公司对市内批发业务采取送货上门的方式,至1988年10月末实现 销售额2.33亿元,比1987年同期增长13.1%,资金周转天数为164天,比1987年同期加快 37天。 1989年4月6日-8月31日,对哈尔滨油脂厂的经济效益审计,重点解剖其豆油出品率低、 动力、燃料和溶剂油消耗偏高,影响经济效益的问题。这个厂1988年大豆化验出品率平均为 15.52%,实际出油率为14.95%,较化验出品率低0.57%,当年少出豆油307吨,减少利 润101万元。1989年1季度,大豆化验出油率平均为15.34%,实际出油率15.08%,较化验 出油率低0.26%,少出豆油34吨,减少利润11.2万元。1989年1季度,加工大豆的溶剂每 吨油耗3.59公斤,比1988年多耗0.14公斤,共多耗溶剂油1832.6公斤,多支出0.4万元, 与本市三棵粮库浸油厂溶剂单耗相比,多耗0.59公斤,按1季度加工大豆13090吨计算,多 耗溶剂油7723公斤,多支出1.7万元。1989年1季度,燃料煤在成本项目中占26.56%,比 三棵粮库浸油厂高出9.77%,加工大豆实际耗煤每吨161公斤,比三棵粮库浸油厂高65公斤, 按加工大豆数量计算,1季度多耗煤851吨,多支出6.7万元。1989年1季度,加工大豆吨料 耗电57.1度,比1988年多耗16.3度,共多耗21.3万度,多支出2.9万元。 《关于哈尔滨油脂厂经济效益审计报告》列举出经济效益低下的事实及其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5点审计建议:第一,建议厂领导安排好车间大检修计划,备足检修部件和材料,尽 量缩短工期。同时要坚持搞好设备周检和日常保养工作,减少事故,确保全年任务的完成。 第二,建议组成攻关小组,对出油率偏低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方 案。在设备检修时应安装大豆软化设备,原料搭配上仓,压粕达到要求标准,温度和气压达 到最佳程度,使豆粕中残油降到规定标准。 第三,建议加强对司炉工的培训,鼓励司炉工精心操作强化对调入煤量的验收环节,准 确计算采量不足及各项损耗。 第四,建议改善冷却塔用水,并组织有关人员到溶剂油耗低的厂家学习,努力降低溶剂 油单耗指标。 第五,建议在车间大修期间,对所有电器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和调整,保证安全有效 运行。 哈尔滨油脂厂认真贯彻落实审计建议,收到很好效果。设备检修期间安装上大豆软化设 备,压粕达到标准厚度,豆粕中残油由1季度的2.74%降到1.8%,下半年大豆平均出油率 比1季度提高0.6%,增产豆油176吨,增加效益58.3万元。溶剂油回收有成效,冷却塔用 水由地下水改为自来水,使吨料耗溶剂油由3.59公斤降到2.26公斤,减少溶剂油消耗39168 公斤,节约资金9万多元。经对电器设备检修和调整,使吨料耗电由57.1度降到35度,节电 17万度,节省电费2.3万元。1989年增加效益77.6万元,实现利润1047万元,超额完成年 度计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