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工业锅炉与压力容器制造业 第二章 压力容器 第二节 单层卷制式容器 一、高压蓄势器 1959年,哈锅炉厂开始试制单层卷制式容器。主要产品品种有高压蓄势器、水洗塔、石 油容器、6万吨/年氮肥氨合成塔等。 高压蓄势器是水压机配套设备,用于蓄存势能。该厂最早采用单层卷制结构形式的代表 产品,分为水罐和气罐两种,工作压力210—336公斤力/平方厘米(20.6—32.96兆帕), 容积4立方米。1959年,汽包容器车间职工为提高产品产量,发挥大型卷制设备优势,用机 械化代替繁重的手工劳动,决定尝试单层卷制结构形式。此举得到厂领导的支持。当年12月 投料,用90毫米厚的钢板在四辊筒卷板机上卷制成筒身,电渣焊焊接筒体纵缝,采用球形封 头代替笨重的平封头,1960年2月完成制造。经水压测试能满足200公斤力/平方厘米(19.61 兆帕)的工况要求。当时,工厂将这一结构形式首先用在蓄势器(又称蓄力器)上。此后, 高压蓄势器逐步由多层改为单层,并长期沿用,逐步形成系列,定型生产。在1978年及其以 后的行业质量评比中,主要指标年年保持第一。1983年,HG—SG—200/4型、HG—QG—200/4 型先后被评为省和机械工业部优质产品,1984年获国家优质产品银牌奖。 二、大型成套炼油装置中的塔和容器 1958年,哈锅炉厂开始生产石油容器。1961—1963年,为大庆炼油厂成套生产了复合板 材的热裂化装置K1—K8塔。1962年,石油部、一机部联合派遣人员到古巴考察哈瓦那炼油厂, 带回W型流化催化裂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腊和加氢裂化等5项新技术,被两部誉为 “五朵金花”。这批设备由石油部、一机部联合组织设计,作为典型产品向制造厂提供图纸。 哈锅炉厂承担除尿素脱腊以外的4种设备的研制。工厂党委对该产品特别重视,由总工程师 吴恕三负责组织指挥,从锅炉设计各专业组抽调20多名业务能力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容 器设计、工艺技术力量。他们以大庆人精神为大庆制造设备,日夜兼程完成厂化设计。负责 制造的容器车间和辅机车间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突破了制造工艺上的许多难关,于 1963年11月至1964年3月,完成延迟焦化装置的焦碳塔、分镏塔、吸收脱收塔、脱丁烷塔的 制造。1965年3月,完成加氢裂化反应器、铂重整抽提装置中5种容器的制造。以上产品均填 补了国家石油炼制设备的空白,使用单位安装后一次启动成功,至1990年,这些设备仍在正 常运行。 三、冷壁加氢反应器 1966年,哈锅炉厂开始试制加氢反应器。首台国产冷壁加氢反应器由石油部抚顺设计院、 一机部通用机械研究所等单位联合设计。工作压力150公斤力/平方米厘米(14.7兆帕), 工作温度450摄氏度,壳体壁温度300摄氏度,工作介质为重油、工业氢、循环氢,设备内径 1800毫米,采用国产新材料。哈锅炉厂首次制造这种大吨位厚壁高压容器。投产前,进行了 大量的工艺试验,生产中,克服了气割裂纹,螺母螺栓之间咬死等难关。经过干部职工一年 多的努力,1967年顺利完成。当年末,大庆炼油厂安装投运,一次试车成功。至1990年,此 设备仍在运行。它的投产,使原油利用率从当时的50—60%,提高到70—80%,同时结束了 中国不能生产高级汽油的历史。1981年哈锅炉厂又制造了第二台,安装在石家庄炼油厂。该 产品是80万吨/年加氢精制装置的核心设备,由石油炼油设计研究院提供图纸,产品技术达 到国内先进水平。此外,哈锅炉厂还曾为抚顺石油三厂、荆门炼油厂等用户提供过加氢反应 器。1977年获省、市科技成果奖。 四、热壁加氢反应器 1988年,哈锅炉厂承担了为大庆石油化工总厂30万吨/年乙烯二期工程制造热壁加氢反 应器的任务。热壁结构是高温腐蚀介质直接与壳体接触,能有效地利用设备空间。产品总高 20米,内径2.2米,重81吨,设计压力4.85兆帕,设计温度400摄氏度,壁厚80毫米,材料 为进口抗氢钢。由用户提供方案图纸,哈锅炉厂自行设计施工图,其中关键部位的设计采用 ASME标准,焊缝采用窄间隙埋弧焊接新工艺,密封面焊接和内件支承环在国内首次采用局部 堆焊新结构。局部堆焊方法比全面积堆焊可节约人民币近百万元。1989年9月完成试制,11 月鉴定出厂,一次投运成功。 五、6万吨/年氨合成塔 1970年,哈锅炉厂试制成功首台6万吨/年氨合成塔。该塔由一机部、化工部的所属科 研单位与工厂联合设计,内径1000毫米,设计压力320公斤力/平方厘米(31.83兆帕), 高15.5米,重75.5吨。首台试制成功,为哈锅炉厂奠定了生产单层化工容器的基础。之后, 又相继为湘江化肥厂、延安化肥厂、贵州化肥厂、黑龙江化肥厂提供4台,经多年使用,运 行情况正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