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长寿县乡土志 卷七 山志 卷七 山志 乌吉密山,在县西南,距城一百四十余里,高二里许,绵亘二十余里,乌吉密河发源於此。 老黑顶子山,在县西北,距城八十里,高一、二里不等,东与福山接,老黑顶河发源於山下,南流入西亮子河。 煤山,在县西南,距城一百六十里,高五、六里,西接西老岭,周八十余里,山出煤,故名煤山。 老会房子山,在县西,距城七十里,高半里许,颇平坦,旧有老会房子在山前,故以名山。 花子砬山,在县西北,距城四十五里,高半里许,上有庙一楹,系近山居民建。 双砬子山,在县西北,距城六十里,高里余,周四十余里,东接花砬子山。 三官山,在县西距城一百一十里,高二里许,周二、三十里,上有石峰三,旧名三官砬子,又因上有三官庙,故以名三官山。 石缝山,在县西,距城一百三十里,高二里余,石峰壁立,周六十余里,秋皮囤河发源於此。 万宝山,在县西,距城六十五里,高半里许,周二十余里。 老土顶子山,在县西,距城一百里,高二里许,周百余里,小亮子河经山前东流,楸皮囤河经山后东流。 兴隆山,在县西北,距城八十里,高半里许,周十余里,大亮子河经山西南流。 牛心山,在县西,距城九十余里,高四里许,西北与群山相接,山北有三官砬,水南流入西亮子河。 四方顶子山,在县西南距城一百六十里,高里许,周三十余里。上有关帝庙一,西乌吉密河南岔发源於此。 春秋岭山,在县西,距城一百五十余里。高里余,周百里余,铁路经岭南。小亮子河自岭后东流合大亮子河同入玛埏河。 朝阳岭,在县西南,距城一百二十里,高二里有奇,铁路经岭前东行。 以上均系生社之山。 元宝顶子山,在县南,距城四十里,高里许,周六十里,西与二、三高丽山相接。 大高丽山,在西县南,距城八十里,高十四里许,周百余里。脉东北行十余里,名二高丽山、三高丽山,形嵯峨。下有空心柳河,源出於二、三高丽山之间。 二高丽山,在县西南,距城六十余里。 三高丽山,在县西南,距城六十余里。 虎圈山,在县西北,距城四十里,高三。四里,周四十余里。 ![]() ![]() 四方头山,在县南距城九十里,高半里许,周四十余里,东北,西南迤连二十里有奇,顶极方正,南接六合川,有小水西流入 ![]() 大王砬子山,在县西南,距城百余里,高三里余,周四十余里,有四方顶小水经山南西流入河。 太平山,在县南,距城一百二十里,高三里许,南与西玛 ![]() ![]() 花曲柳山,在县西南,距城一百一十里,高里许,周七十余里。一面坡之大沙河经山前而东北流焉,又有花曲柳河自山西出,北流入乌吉密河。 ![]() 凉帽顶子山,在县西南,距城一百三十里,高二里,周五十里,中峰圆起,有搭莲泡河自山东出,经 ![]() 锅盔顶子山,在县南,距城一百五十五里,高三里余,周五、六十里,前有锅盔顶子河出,西流东北折入苇沙河。 西四方顶子山,距县城西南一百里,高半里余,西接大王砬子山,东接青云山,周五十余里,山西有小水出,西流经大王砬前,西入玛 ![]() 南石咀子山,距县城西南一百二十里,高里余,周三十余里。 石门山,距县城西一百余里,高二里许,周二十余里,东接高丽山。 乾坤岭山,距县城西南五十里,高二里许,周八十余里,北有通河泡及无名小水四,皆流入玛 ![]() 灰菜顶子山,距县城西南七十里,高二里许,空心柳河经山东西北入玛 ![]() 青龙山,距县城西南六十里,高一里许,小金沙河自山阴出,东北流入黄玉河。 青云山,距县城南,一百二十里,高二里。东连长冈,西接四方顶,周百余里。 横头山,距县城西二十五里,高半里许,系老黑顶子山脉,山前有小水东南流入河,上有大道,亦名横道山。 以上均系聚社区内之山 长寿山,距县城南二十里,为县城之向山,高十里余,周七十余里,上有谭四,水极澄清,每遇天欲雨则生云,近山之居民每於此卜阴晴焉。长寿河有二,出於山东者曰东长寿河,出于西者曰西长寿河,皆流入玛 ![]() 福山,距县城北十里,系县城之坐山,旧名老黑顶子,因西与老黑顶、横头山、虎圈山相接也,高七、八里不等,周百余里。 三台山,距县城南二十里,高四里许,上有三峰,中峰高起,旁二峰对峙,故名三台,亦曰笔架山,周四十余里。 双砬子山,距县城东南四十五里,高里余,周三十余里,东长寿河即发源於此。 千峰山,距县城东南六十余里,高五、六里不等,峰峦层叠,不能枚举,故以千峰名,东乌吉密河发源於下,东北流入玛 ![]() 三合顶子山,距县城东百里,高七、八里,周五十余里。西南与长冈接,有小水自山前出,东北流入东亮子河。 四合顶子山,距县城东八十里,高十二、三里,周百余里,东北行,曲曲回抱处名关门嘴山。 大青山,距县城东南九十里,高八、九里,南连长冈,北接千峰山,周百余里,黄玉河发源于此。 太平砬子山,在县西南,距城一百四、五十里,高三里五里不等,其脉来自东老岭,迤西六十余里东亮子河发源於山之阳,细麟河发源於山之阴,皆曲折而西北流。 双台子山,在县东南,距城一百五十里,高五里许,玛 ![]() ![]() 长冈山,在县南偏东,距城九十余里,高三、五里不等,北接大青山,绵亘七十余里,东西约一百余里,金沙河经山前西流入玛 ![]() 西玛 ![]() 东玛 ![]() ![]() 古城山,在县南偏东,距城一百二十五里,高里余,周十余里,下有古城遗迹,古木榛莽,荒芜几不可辨云。 围荒山,在县东南,距城一百九十余里,高里许,周五十余里,山下旧有阿勒楚喀围荒地,七道河水自山下出焉。 大红山,距县城西北四十里,高四里许,周三、四十里,柳树河经山东南流入玛 ![]() 二红山,距县城西北三十里,高二里许,周三十余里,坡有可耕处,东西各有小水南流并入於柳树河。 分水岭山,在县西北,距城五十里,系与宾州分界处,高一里许,绵亘数十里,上有大路通车马焉。 杨木顶子山,在县西北,距城三十余里,高里许,杨木顶子河,自山南出,南流入柳树河。 桃儿山,在县北距城六十里,旧名歪头砬子,高八、九里,周五十余里,大林河自山前出,大柳树河自山北出,小柳树河自山东出,皆东流入玛 ![]() 莺嘴砬子山,在县东,距城九十里,高七里许,周四十余里。 金凤山,在县东北,距城六十里,高三里余,系四合顶山余脉。山下有水,西北流入玛 ![]() 关门嘴子山,在县东,距城五十余里,高三里余,山脉自四合顶来,东北行二十余里,曲而西又折而南与四合顶西北山头相峙,水自中出,其势如门,故因以为名,俗亦谓之龙门山。 马鞍山,在县东,距城三十里。高二里许,周四十里有奇,金凤河自山北出焉。 荞麦棱子山,在县东,距城一百里,大河经山前西流,金沙河自山后西流入玛 ![]() 天台山,即上石嘴子,在县东,距城九十五里,高二里许,系四合顶山余脉,上有关帝庙一楹。 金坑山,在县东,距城五十余里,金坑河、荆家台子河自山北出,寒葱河自山东出,皆西北流入玛 ![]() 老西沟山,在县东距城六十五里,高二里余,东连三合顶,北接双砬子虬南连大青山,迤逦六十余里,杨木河源自山中出焉。 以上系教社区内山。 东老岭根山,在县东南,距城二百余里,高二十里许,旧名张广才岭,自长白山起,山势络绎不绝,自西南而东北千有余里,山西有三泉,玛 ![]() 玛 ![]() ![]() 下石嘴子山,在县东北距城一百里,高一里许,东亮子河经山西北流入玛 ![]() 东太平山,在县东北,距城一百二十里,高二里许,周五十余里,石头河经山前西流入玛 ![]() 片山,在县东北,距城一百三十里,高二里许,周六十余里,石头河经山前西流,黄泥河经山北西流,皆入玛 ![]() 黑瞎子冈,在县东北,距城一百一十里,周五十余里,上多树木,而熊、鹿、獾、狐多居焉。 套环山,在县东北,距城一百四十里,高三里许,周百余里。 龙爪沟山,在县东,距城一百七十里,高五里许,系老岭余脉, ![]() 青龙山,在县东北,距城一百三十里,高里许,周六十余里。 五虎山,在县东南,距城一百三十五里,高十余里,周百里有奇。 牛样子岭,在县东南,距城一百六十里,高三里许,系老岭余脉,周五十余里。 牛尾把冈山,在县东,距城一百三十余里,高五里许,大遂河经冈北西流入东亮子河。 天马顶子山,在县东,距城一百四十里。高五里许,亦系老岭余脉。 四十八面沟山,在县东,距城一百六十里,高十余里。凸凹起伏,亦系老岭余脉。 以上系养牡区内山。 县属系山岭丛杂之区,凡山脉平坦绵亘不绝者,皆名曰岭,其数不可胜纪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