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职业技术教育、勤工俭学 第二章 勤工俭学 第二节 校办农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重视农村教育,哈尔滨在新建、扩建郊区农村中小 学校舍时,有计划地为学校解决开办小农场需要的土地。有些学校师生发扬南泥湾精神,自 己动手开荒造田创办校办农场。1958年,在“大跃进”形势的推动下,中小学师生走出校门 到郊区、农村创办农场。1962年,全市有校办农场近200个,土地近万亩。后在贯彻“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中,城市中小学创办的农场下马,所剩无几。 “文化大革命”期间,根据毛泽东同志的《五·七指示》,全市中小学与农场、生产大 队挂钩开展学农活动。学农活动的目的是破除“17年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改变教育“三脱 离”(脱离政治、脱离生产、脱离实际),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当时许多学校(特 别是中学)建立了农村分校,学生一面学习、一面劳动。1975年,全市中小学创办农村分校 70所,有200个教学班。其中,由原校办农场改为农村分校的28所,新创办42所。1977年, 学校重点工作转移,城市中小学的校办农场(或分校)有的出卖、有的无偿转让,有的为生 产大队接收,中小学的勤工俭学活动逐步转移到了兴办校办工业上来。1985年,哈尔滨市中 小学校办农场大都变为校田地,以发展校园经济为主,养殖业、种植业、植树造林逐步发展 起来。 1985年以后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部分校田地租赁承包给了个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