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区志从收集资料到编纂成书,要经过多人之手,因各人的经历、学识不一,要使一部几十万字的区志成为一个科学、完整的体系,总纂所肩负的任务是相当繁重的,也是保证区志质量的关键。本文只就总纂中遇到的几个不易处理而又必须妥善处理的问题,谈点体会。
一、一事多记,交叉重复。一部区志,由于体例需要,往往出现一事多记、交叉重复的问题。例如:大事记与篇的重复,概述与篇的重复,各篇对同一事物记述的重复。由于归属不当而产生的交叉重复等等,凡此种种多使总纂难予处理。
这类问题的处理方法一般是;①大事记只记不述,即只记清楚某一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与质、量,而将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以及这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联系及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留给各篇记述。②.概述只概揽其要,或按事物性质分大类,或按事物的发展分阶段大体记述其发展过程,以勾勒出本地区主要事物的大体轮廓,不与各篇争夺具体的记述材料。③同一事物原则上只在一章(或节)中集中记述。倘若其它章(或节)非记不可,则一定要调开角度,区别轻重,避免造成机械重复。④对由于归属不当而产生的重复,要先分好类,然后分别记述。如节日群众性的打扫卫生与日常的专业街道清扫,前者属爱国卫生,后者属城市管理。文物古迹与园林风景,前者属文化内容,后者属城市建设。
二、数据不准、自相矛盾。一部区志,使用的统计数据很多,在这些数据中,有些是相互联系的。在数据使用上,最常见的问题是自相矛盾,其表现为整分不一,前后不一,文表不一。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资料来源不同,采用角度不同,统计口径不同,计算方法不同等等。
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一是统一落实资料依据。一般在总纂时,要以区统计部门的统计资料为依据进行复核,使数据具有法定效力。二是要统一统计的项目,一般情况下,各项统计项目,尤其是统计表的项目,都应与国家统计局在各时期所设的统计项目的名称与内容相同。三是要统一计算口径,特别是具有比较关系的数据,其计算依据,内涵关系更应一致。否则,就没有比较价值。四是要明确一些不可变的绝对数,如耕地面积、各年度人口等,不论用于何处,数字是不能变更的。五是对无依据可考的数字要进行逻辑判断,看其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或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以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
三、详略失当,不见主体。一部好的志稿,各篇的章、节、目都要突出主题。如果各个部分的主题都突出了,整部志稿就会显的丰厚。志稿的主题突不突出,与内容记述的详略有着密切的关系。记述详略失当主要表现为四多四少:即政策记述多,执行情况少;微观描述多,宏观记述少;空话套话多,具体史实少;牵强附会多,主题材料少。
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有三:一是砍掉繁文赘语,将那些不着边际及不能说明当地变化的文字一笔勾销,最多留些要点作背景资料。二是精简微观描述,将一些细支末节的描述缩写成有用的印证资料,同时加强宏观记述,并使印证材料与宏观记述融为一体。三是强化主体材料,即围绕本节、目的标题找有说助力的资料充实,将那些超题越界的资料删去或另行处理。
四、体例混乱,文风不一。这类问题是志稿中最常见的,其表现主要有:一是篇目统属关系不当。特别是节、目的编排上往往不是平行关系,有的按时间分,有的按行业分,有的按事业管理范围分,致使全志杂乱无序。二是层次划分过多,有的篇划分成七、八个层次,把本来完整的资料人为的割裂得支离破碎。三是文体不一。行文中掺杂总结、报告、叙述等体裁。有的修饰成份或修饰语用的过多,文章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四是文白夹杂。在志稿中,尤以人物篇和大事记最为多见。五是滥用简称,如一打三反、一平二调、五讲四美三热爱等等,同时又不按行文规定作必要的注释。
这类问题,主编在统稿时一定要在梳理章节,精减层次,统一语体,锤炼语言,规范文字上下_番功夫。这类问题说来简单,做起来很不容易,想通过一次统改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
总纂志稿要讲求方法、制定方案。如果缺少通盘考虑,只是零零碎碎的修修补补,是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因此要明确志稿的总纂特点、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同时,要制定出总纂方案,特别是经过审读后的志稿,要认真研究、分析各方面意见,在保留精华,去掉瑕疵的原则下,对各种意见择善而从。确定出各篇、章、节的重点、难点,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精雕细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