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经 济 第一章 中介服务 第二节 引 进 哈尔滨市侨务部门和归侨、侨眷利用“海外关系”优势,通过各种渠道,做引进资金、 人才、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等牵线搭桥工作,推动了哈尔滨市与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的经济 技术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市侨办接待来哈洽谈贸易、合资兴办企业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00余人, 为市计委、科委、化工局、机械局、农业局等部门提供信息和技术项目87项。其中有香港同 胞高敬德先生在哈市经济开发区开办的新恒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投资1亿元,到1990年 已投资人民币1900万元。经市侨办牵线搭桥兴办的项目还有:韩国独资企业哈尔滨江南体育 用品厂;新加坡华人与市侨汇公司合资企业美琪化妆品厂,投资26万美元;台湾元富铝业股 份有限公司与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合作企业;菲律宾华人王汉荣、蔡永亮与市汽车总公司以大 汽车为突破口,开展机床及产品贸易;美国能安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陈宝舜与市马迭尔宾馆合 资开办餐馆;泰国中华总商会与市工商联签订协议,建立友好商会等等。 市侨联与各级侨联组织也主动为“三引进”工作出力。仅1990年,市侨联就接待来哈探 亲、洽谈生意的华侨、华人、港澳同胞46人。市侨联常委吴彤华通过海外亲友,在哈尔滨开 办中外合资哈克森房地产企业,投资800万美元;日本侨眷陈竞通过在日的亲友,黑龙江省 出版社和日本东京株式会社达成文化交流协议,在日本出版发行反映抗日将领事迹的《马占 山》一书。港胞李福泽与哈工大侨联技术咨询公司签订合同合资兴办高科技实业,投资40— 100万港元。 哈尔滨市归侨、侨眷海外亲友中的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是引进工作中的重点工作对象。 到1990年末,仅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建工学院、黑龙江大学、哈尔滨电 工学院、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锅炉厂等单位,就邀请加拿大、美国、英国、阿根廷、澳大 利亚等国的华侨、华人来哈尔滨讲学达60多人次。有些人利用探亲或旅游的机会进行讲学或 学术交流。美籍华人、力学专家姜家骥先生,讲学认真准备,有原理、有实例,解答了听讲 人提出的问题,使参加听讲的技术人员了解了当代世界压力容器及应力分析的技术发展状况, 学到了一些新的概念和方法,收益很大。美籍华人、美国富田石油公司高级电器设计工程师 隋昌勋,1985年来哈尔滨探亲期间,到大庆油田参观,为大庆引进美国计算机“不间断供电” “UPS”,解决了技术关键,受到大庆同行高度重视。1986年,隋昌勋受省侨办邀请,为大 庆石油设计院讲学4天,并带来石油工程技术资料30余公斤,进行了技术交流。1987年大庆 石油管理局局长钱隶华访美时,又从隋昌勋处带回一批技术资料。隋昌勋还自费邮寄给大庆 “污水处理设备资料”一套,与大庆油田保持联系。 哈尔滨旅日华侨何德和先生,1950年任东北电工局电工一厂(现阿城继电器厂)副厂长 兼总工程师。1981年离休随夫人(日本籍)到日本定居以后,时刻不忘为祖国建设和促进中 日友好献策出力,何建议阿城继电器厂(以下简称“阿继”)研制洗衣机定时器。阿继厂用 40天时间试制成功,其主要性能达到日本同类产品先进水平。1983年,年生产能力已达150 万只,年产值1500万元,为国家节省了外汇。1984—1987年,何德和先生帮助阿继厂、大连 电机厂、北京塑料十三厂、桂林复印机厂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并为中国原三机部引 进了飞机雷达尖端技术,加强中日两国经济和技术交流。何德和还推荐了4名日本专家,担 任阿继厂国外技术顾问。以阿继厂5名国外技术顾问及其所属企业为核心,组建了日本国际 科技协作公司,并把20世纪40—50年代初在阿继厂工作的60名日本技术人员联络在一起,成 立了阿继旧友会。1989年2月,经过何德和先生的努力,日本龙和经济技术开发株式会社与 黑龙江省国际信托公司合资,于日本成立了龙和有限公司。1989年11月2日,哈尔滨市政府 授予何德和先生为爱国华侨和模范市民称号,并颁发了证书。1990年任阿城继电器厂国外技 术顾问,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政协委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