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天主教 第三章 学校、施医院 第二节 施医院 一、善牧医院 1911年,东北鼠疫流行,许多贫穷者患病因无钱医治而死亡。1914年8月23日,方济格 修女会决定派法籍修女阿尼拉在道外南六道街99号天主堂地段上初创一诊疗所(施医院), 经费由方济格修女会及国外教友捐助。 1926年,加拿大籍修女白爱德当院长时,修建1座2层楼房,建成善牧医院。1944年,再 由白院长重整南六道街沿路一带小砖房为养病房。 1947年10月26日,白院长病故后,德籍修女普林慈继任院长。 该院设有诊断室、手术室、药房、化验和养病房。分内科、外科、妇人科、眼科、小儿 科、耳鼻咽喉科、皮肤花柳科等。该医院有女工厂1处,女工4—6人,皆为修女。 原以慈善为目的,免费治疗。后来因经费不足,为维持医院开支收若干医疗费,其原则: ①可能者全纳。②贫者拿可能之份。③极贫者免。④官吏或公众服务者免。贫苦市民及残、 老、孤儿等均在本院就诊,以道外地区患者为主,中国患者居多。 1953年11月,市政府依法接收善牧医院,改为市妇幼保健院。 二、博爱诊所 乌苏拉修女会修女兰胜有、裴慕真、苏蕴茹等,于1935—1936年在香坊天主堂开办施医 院。1937年后由圣母圣心会修女经营。1937年被诊者1924人,1938年被诊者2776人,后因经 费困难而停办。 1949年3月17日,瑞士籍会母孟淑贞、修女达静,用卖衣物和在善牧医院的工薪84万元 (东北地方流通券)作为基金,成立博爱诊所,1951年,因修女回国而解散。 该诊所设有内科、外科、小儿科、眼科,每日就医患者8—12人,剩余时间下乡看望病 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