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加 工 第三章 米、面、 ![]() 第二节 制米( ![]() 一、舂米、碾米工艺与设备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哈尔滨人烟稀少的村屯,使用石臼、杵、簸箕等工具舂米。 人烟稠密的村落,则采用石碾、手筛、木风车、笸罗等简陋设备制米。有的村屯将碾子置于 露天或村里某个角落供村民公用,也有的单设碾房。这种碾坊多为农村富户或大户人家所设。 在集镇碾米都单设碾房,常年经营加工粮米或代客户加工。 当时的制米方法主要有2种:一是用古老的舂米法。将粮谷放于石臼内,人持杵或足足 查杵在臼内捣动,使壳、米分离,然后用簸箕将谷壳、糠簸出成米;二是用石碾碾米法。即 将簸净或筛净的粮谷,以适当厚度和窄于石碾的宽度铺在碾盘上,用人力或畜力驱动石碾, 粮谷在石碾滚轧下使壳与米脱离,然后用自然风力或手摇木风车清除糠、壳成米。谷、糜加 工先加热排潮,其方法是用火炕煨热排潮,待煨热排潮后,上碾制米。石碾除可碾米外,还 可轧制各种谷粉(面),先用水淘米,洗净浮糠和泥土,淘出砂石,将米晾干后上碾轧碎, 过罗成粉(面)。罗后的筛上物,仍需再轧,谷实压碎、罗净。加工玉米、高粱时,有的用 碾干压,有的加水润湿晾干后上碾。这种手工作坊式的制米方法在哈尔滨周围偏辟的市郊村 屯沿用的时间较长。从民国到沦陷时期,私人碾米作坊有所发展,特别是到抗日战争胜利后, 私人碾米作坊发展得更快更多,1946年,年产量达90984吨。其中,作坊有的年生产能力为 800吨,大的碾坊年产能力在千吨。其主要生产设备仍为石碾,多为畜力驱动。 二、机器制米工艺与设备 (一)米类制品设备与工艺 1931年,机器制米厂房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较多,也有二、三层的楼房。制米机器,大 多是从日本进口的“佐竹”,“中筒”,“清水”,“秋月”等牌立式米机。“佐竹”米机 既可以生产高粱米,又可加工高梁、谷子、稻谷和玉米等4、5个品种。“清水”、“秋月” 只能加工稻谷。当时米厂的动力设备,有的用俄式内燃机(恒泰成米厂),较多是用日本产 电动机,不再用人力或畜力。米厂的清理和辅助设备多是手摇筛、木风车等。加工工艺过程 主要有原料清理,入机碾米,风车清糠出米等。工序之间物料输送全靠人工。 哈尔滨市沦陷以后,日本人开始向哈输入各种制米设备,多是“佐竹”和“中筒”式米 机。这时国人的制米企业,除传动、清理、碾米靠机械外,辅助工序间的操作,如除糠仍用 木风车,物料输送等多靠人工,而日商办的米厂则用机械输送。 1948年,哈尔滨市私营机器制米业恢复和发展到140余家。动力设备均采用电动机。传 动方式:有总机传动,也有分组传动。制米设备仍为伪满时遗留的“中筒”“佐竹”、“清 水”和“秋月”等式米机。清理设备增有初清筛、溜筛、圆筛、磁选、砻谷等机器。清理后 的粮食杂质残留量,由原来手工操作时的2—10%降为0.5—0.8%。清除杂质中含的完整 粒粮由原手工操作时的2—5%降为1—3%,工效提高3倍,成品和副产品整理装置,有成品 分级的圆筛和分离米糠中碎米的圆筛。车间物料输送多数改为斗式提升机。 为支援解放战争、保证军粮供应,军粮加工企业的生产工艺,在原料清理部份增加去石 设备;碾米部份加强筛理设备工艺;对碾高粱米的工艺,由二台米机组成的短米路改为8台 米机组成的长米路,将粗碾变为精碾均衡出米。操作技术上,先逐台提高米温,中间再逐台 降低温度。加工精度先达到红白,然后再逐渐到乳白。严格操作技术,准确地调整砂轮空隙 和转数,减少碎粒。使粮食加工出品率达70%,加工稻谷和谷子增有砻谷工艺,做到先脱皮 后精制,减少成品中的稻壳和谷壳,质量得到保证,出品率也有提高。 1949年以后,为节约粮食,根据国家规定,哈尔滨市国营制米企业开始加工“九·二米”。 即每百公斤糙米加工出92公斤大米。对稻谷和谷子加工则由过去直接入米机改为增加胶辊砻 谷机,以使稻谷、谷子在碾米前脱壳、再经溜筛使糙谷分离。使稻谷脱壳率达到80—90%, 谷子脱壳率达到85—90%。砻下物含碎米、稻谷不超过4—5%,谷子不超过2—3%。大米含 壳每公斤为30—40粒。 1952—1953年,全市制米企业的机器生产设备不断增加和改善,各种粮谷加工产量和出 品率也不断提高。其中,稻谷出品率提高4.25%,谷子出品率提高2.1%。使用“中筒” 米机加工高粱,先脱皮后精制,高粱米含壳每公斤不超过20粒,出品率比过去提高2.45%。 1954年,全市制米企业根据国家规定的加工质量标准,对稻谷和谷子加工的清理设备工艺除 筛选、风选、去石外,还增有磁选。对高粱加工也采用先脱皮后精制工艺。各米厂对动力传 动和物料的输送设备,安装了防护罩和高低压风机。工人安全生产和环境卫生,有明显改善。 1956年,按照国家粮食部视察组的建议,全市制米企业对制米车间从上料到成品入库安 装了输送设备,在上料处安装了衡器,有的还建有谷井。同年,根据省粮食厅提出的按品种 进行加工试验,确定化验品率和产品质量的要求,市粮食局按加工品种选择。稻谷在香坊米 厂加工试验,谷子在八区米厂加工试验,高粱在顾乡米厂加工试验。通过试点获得测试数据, 为省、市粮食主管部门组织与指导粮米加工提供决策信息,亦为企业组织好生产提供了依据。 1957年,粮谷加工出品率,大米比1956年提高0.3%,高粱米提高0.69%,综合米制品质 量合格率达到95.8%。比上年提高了1.3%。 1960年,全市制米厂电动机配置数量,由1950年的53台,增为181台。总传动与分组传 动也逐步改为单机传动。1966年哈尔滨市各米厂,学习和推广肇州县制米厂利用米机摩擦热 提高室温的经验,(即将米机摩擦的热量排放室内)基本改变冬季米厂工人在零下20多度室 温里生产的环境,制米工人的劳动条件得到改善。 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全市制米厂设备失修,事故较多。为改变制米设备陈旧老化状 况,从1970年开始,香坊米厂首先采用3台国产横式米机。1971年,三棵树粮库玉米加工车 间和八区米厂分别配置8台和3台。使用横式米机制米,缩短米路三分之一,提高效率20%左 右。1978年,全市3厂1库的制米车间,共配置横式米机46台,占全市各制米厂拥有制米机总 量的48.94%。从而使国产米机使用率与占有率逐年增大,改变了仿制日本米机加工的局面。 碾米机械设备大面积更新改造,带动了米厂传动设备的改革:将原有的分组传动全部改 为单机传动。1979年,全市机器制米业的电动机配置量增为363台,比1960年增加182台。 1981年,横式米机增为50台。1982年,电动机配置量增为542台,比1979年增长49.30%。 1983年,根据省粮食局对全省制米企业车间物料输送的规范要求,哈市各制米厂对上行颗粒物 料的输送均采用机械升运,从而降低了电耗。根据市粮食局在“七五”期间对粮油加工企业 改造和发展的规划,1985年将八区米厂的谷子车间改建成水稻加工车间。车间配置毛谷仓, 净谷仓、成品仓、下脚料整理间等。配置的生产设备,主要有风选、筛选、去石,磁选等清 理装置,制米设备主要有砻谷和米机等装置。 稻谷加工工艺是清理、砻谷、碾米。清理除包括清除大杂、轻杂、泥沙和铁屑等异物外, 除稗是一个重要的工艺。除稗多采用国产的高速振动筛。该设备在入机原粮含稗1000粒/公 斤左右(稗子的粒重小于6克),撇谷量不小于95%的情况下,除稗率不低于80%,稗子中 含饱满稻谷不超过8%。 此外,除稗效果还与筛面长度、斜度、振幅和转速有关。筛面长度1.4米、筛面斜度10 度为宜。 在稻谷加工中,稻谷的脱壳工艺过程,称为砻谷,砻谷后的混合物称为砻下物。 1988年,香坊粮库(原香坊粮食加工厂)的稻谷加工车间,重新改建。车间由3层改为5 层楼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为4组米机生产工艺;车间主体配有毛谷仓、清理间、净谷仓、 砻谷间、碾米间;附属设备有变电室、成品库、下脚料整理间、稻壳立筒仓等。稻谷车间主 要有吸式比重去石机、重力分级去石机、高速除稗筛、压铊紧辊砻谷机、谷糙分离机、砂辊 碾米机、铁辊喷风碾米机58台。 1990年,全市制米业,共有4个粮库所属的6个制米车间。其中,3个加工稻谷车间,共 拥有清理、砻谷、碾米、动力等设备450台。 (二)制玉米 ![]() 1925年以前,哈尔滨居民食用的玉米 ![]() 出现义增祥米厂用机器生产玉米面和玉米 ![]() 生产主机为日本制造的中筒米机。原料清理,粉糠筛理,物料输送仍靠人工操作,每昼夜加 工能力为2.5—3.0吨. 东北沦陷后,随着日伪当局对粮食加工统制的加剧,没有倒闭的面粉企业,有的转产加 工玉米面。成泰益火磨、天兴福第四制粉厂、双合盛火磨,1938年以后也转产玉米面。生产 玉米面,不需投入全部生产设备,也不用作大的调整。在麦间主要将振动筛铁板筛面换为上 层直戏17—20毫米,二层直径12—15毫米,三层直径2.0毫米圆型筛孔。在粉间,根据产量 选用磨粉机的数量,一般投用1—3台磨粉机。筛粉的筛底,提取粗粉时,采用20目—32目, 提取细粉,用40目—54目的钢丝布。成泰益火磨,1939—1945年“八·一五”光复,几乎每 年都改产玉米面,产量共为33764吨。 新中国成立后,市制米业生产玉米面、玉米 ![]() 随着国内粮食加工机械工业的发展,制米清理设备除有初清筛、溜筛、圆筛,还增有去石、 磁选等装置。加工玉米 ![]() 至1952年,玉米加工出品率比过去提高5.29%。随着清理设备逐步的配套和完善,1957年 玉米 ![]() 以内。产品质量也比解放前有所提高。 1959年,哈市第二制粉厂(原成泰益火磨)和第五制粉厂利用原有制粉设备,学习推广 玉米联产的加工工艺。同年,2个粉厂生产玉米 ![]() 也采用玉米联产工艺。1960年香坊米厂,也采用玉米联产的加工工艺。这种联产加工工艺既 出玉米 ![]() 提胚。1962年,顾乡米厂加工玉米也采用了联产加工工艺。 至1973年,全市制米业的玉米加工,均改为玉米联产的加工工艺。单独加工玉米 ![]() 设备工艺与玉米联产品加工清理设备,均配有振动筛、溜筛、平面回转筛、去石机、磁选机 等装置。但在出品部份,加工玉米 ![]() ![]() 加工玉米面则仍用磨粉机设备。配置数量,根据设计产量而定,有的配1—3台,产量大的配 3—5台。玉米联产品加工,在出品部份进行脱皮、破 ![]() 有的用国产横式米机。分离 ![]() ![]() 入磨粉机研磨,再经筛理设备分离玉米面和胚。 1974年,哈市几个米厂玉米加工因生产品种不同,单加工玉米面和加工玉米 ![]() 产加工提胚过程有所区别。 1980年,哈市有加工玉米任务的香坊米厂、八区米厂、顾乡米厂和三棵树粮库等加工玉 米联产品的设备主要有横式米机40余台,磨粉机15台,还有与其配套的清理和筛理设备。 1981年,八区米厂在玉米统筹加工试点取得成功后,各米厂均推广玉米统筹加工。这种 方法主要是通过玉米润水和加热、放粗筛底,提高玉米 ![]() 工业玉米面的出品率。具体做法是对设备工艺进行合理调整,采取分部位“割肉”的加工方 法。即:玉米顶部色泽好,含蛋白质高的生产食用玉米面和玉米,玉米中部含淀粉多,色 泽不好的生产工业玉米面。提出玉米胚榨油,榨油后的玉米胚饼做牲畜饲料;脱下的玉米皮 做猪饲料;磨出的糠做鸡饲料。1982年,全市普及玉米统筹加工后,食用玉米 ![]() 原来的三等上升为一、二等。食用玉米面的质量、含皮脐率由4—5%降至3%以下,色泽变 得更黄。1985年,玉米统筹加工产品食用玉米 ![]() 分别为17.07%、27.22%、55.71%。工业玉米面产量等于食用玉米面的2倍。 1986年,三棵树粮库加工玉米车间改为加工稻谷车间。至此,全市3个米厂玉米加工车 间,到1990年仍采用玉米统筹加工工艺。 1990年底,全市制米工业共有动力设备1034台,7111千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