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二 《宾县志》编修始末 中华人民共和围成立后,宾县人民委员会曾于1958年一度组织人员编修《宾县县志》,以向国庆十周年献礼。1962年,仅完成各分志草稿,因3年自然灾害,机构精简,修志工作即告中断。 1981年,宾县人民政府根据1979年12月黑龙江省文秘档案工作会议,省委副书记李力安关于开展编史修志的指示,开始着手县志编写的准备工作。1981年,正式成立宾县编修史志委员会(1985年,改为宾县史志编纂委员会),委员会由15人组成,县委副书记吴云波任主任,李水魁、高翥、李水芳、孟德祥任副主任,下设办公室,孟德祥任主任,陈立生、周立荣、张德润任副主任。办公室成立后,抽调工作人员,开始新县志的编修工作。1986年初,县委党史办从县史志办公室分出,单设机构,县史志办改为宾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1987年11月,调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员,由19人组成。主任委员由中共宾县委副书记、县长刘金泉兼任,副主任委员由副县长何甫声、县委巡视员高翥兼任。县志,办公室主任张俊祥(兼),副主任张德润,增设主编、副主编。1989年11月,县编委正式定编,县志办为常设机构,事业单位,改名为宾县地方志办公室,是县人民政府的一个办事机构,张德润为专职副主任,编制3人。1990年3月,调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员,由20人组成。中共宾县委书证刘金泉为名誉主任,主任委员由中共宾县委副书记、县长何忠学、辛万金兼任,副主任委员由何甫声、李松林兼任。县地方忘办公室由主任(兼)、副主任、主编、副主编、工作人员等组成。 宾县新县志定名为《宾县志》,上限尽量追溯历史,下限到1985年。 宾县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土地开发以前,为朝廷围场禁山,境内没有驿站和定期猎取贡物,无其他社会潘动和生产活动。清朝以前宾县的历史,很少有文字记载,亦无民间传闻。光绪六年(1880),宾州厅设治以来,因火灾和战乱,档案材料几经焚毁,宾县档案馆无一件可供编修新县志所需要的历史材料存藏,给编修新县志造成极大的困难。因此,收集历史资料成为县志编写的重点和准点工作。 1982-1985年,是集中力量收集和整理材料阶段。县志办的编辑人员通过访问调查,抄录复印共收集口碑资料和文字资料约l 000余万字,基本解决了县志编写的难题。为使县志编写材料来自基层,真实可靠,1983年,宾县志办公室,组织指导各系统编写部门志,全县共组成近100人的部门专志的编写班子,经过2年的时间,完稿送交存档的部门专志有农业、林业、畜牧、水利、农机、水产、工业、交通、邮电、电业、商业、工商管理、财政、税务、物价、教育、工农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科技、计划生育、民政、人事劳动、县总工会、军事、公安、检察、法院等30个部门,约280万字,为县志编写提供了可靠材料。1986年,县志各责任编辑全面进行编写工作。1988年,县志主编开始总纂。1989年,完成县志初稿送审。 新县志的编修工作是在中国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和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松花江行署地方志办公室的指导下开展的。《宾县志》是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材料"编写的新的地方志,它既载古,又记今,内容广泛,涉及全县方方面面。编写中,本着存真求实,略古详今的原则,“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保存大量的历史资料。 《宾县志》编写过程中,吸收省内外修志经验,在中共宾县委、宾县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调动了各基层单位和群众修志的积极性,特别是宾县档案馆、党史办在资料和物力上给以有力的支持,极大地增强了编志人员的信心,使宾县各部门专志和县志的编纂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编史修志是一项浩繁艰巨的任务。《宾县志》的编写,从县志办人员组成,经过收集整理材料和志书的编写到送审稿件,历经9年时间。这期间,参加部门专志和县志编写的同志,历尽艰辛,终于完成了历史赋予的光荣任务,为宾县文史宝库中增加了新的瑰宝,为宾县人民子孙后代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宾县志》即将付梓问世时,我们向长期坚持热心修志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本志还得到省地志办、松花江地区志办及所属各兄弟市、县的大力帮助,这里并表示感谢。 编修《宾县志》,我们遵照中央有关领导的指示精神,力求做到"三新",突出时代和地方特点,在志书的篇目设立上和内容选取上有所创新;在体例文风方面尽量做到朴实无华,符合志体。但由于修志人员的政治、文化、业务水平有限,所编纂的志书,一定会有许多不尽人愿的地方,其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以备后者纠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