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大学】 该校是一所综合性大学。现有13个系26个专业;有27个学科招收研究生,其中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1个,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11个。(详见附录)此外,还设有17个专业的夜大学和各种进修班、干部专修班、出国教师培训班等。在校研究生163名,本科生3 934名,专科生190名,夜大学生2 500名。全校教职工1 769名,其中教授26名,副教授141名,讲师190名。 该校有实验室60个。教学科研设备3 000余件,仪器设备总值 1 100余万元。电话教学始自50年代,设备先进,现有3个卫星地面接收站,4个现代化语音实验室,2个音像资料编辑室及放映室,能制作、译制、复制各种音像教学资料。图书馆建筑面积6 700平方米,藏图书75万册,中外期刊2 500余种。 该校设有语音学、经济学、外国文学、辞书、苏联问题、俄语、应用数学、敏感器件与传感技术、环境科学等9个研究所和7个研究室,还设有一个科技开发公司。《求实学刊》、《外语学刊》在国内外发行,《自然科学学报》在国内发行。 该校具有光荣的历史。1941年在周恩来、朱德的直接关怀下,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建立了俄文队;1942年1~5月,先后改名为中央军委军事学院俄文科、中央军委俄文学校;1944年,在周恩来、陈云倡导下,俄文学校增设英文科,更名为延安外国语学院;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俄文科迁至哈尔滨,并于1946年11月7日命名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1948年底改为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1953年更名为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1956年6月改为哈尔滨外国语学院;1958年经过扩建,定名为黑龙江大学。曾涌泉、杨尚昆、刘亚楼、王季愚、刘达、高衡、于天放、耿兆贵、邹宝骧、鲁刚、邓桂生等,先后任院、校长和党委书记。40多年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专门人才2.2万多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校对学生进行"立志成才,献身四化,报效祖国"的教育,提出"专业基础要厚,知识面要宽,外语水平要高,实践能力要强"的要求,在全校师生中提倡"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良好学风。“团结、进取、务实、献身”的校风逐步形成。 50年代,曾聘请苏联专家任教。近年来,国际性学术交流和往来不断增加,先后聘请外国专家和学者70余名来校任教,近200名学者来校讲学;接待外国参观考察团100多个;接受外国留学生150余名。学校派出120余名教师出国任教、讲学、进修、攻读学位和参加学术会议;学校领导也多次出国进行高等教育考察。 1986年,该校本着"培养人才为主,科研为本"的宗旨,修订教学计划,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加强文理渗透,平均压缩必修课时10%,共开出选修课240门,其中新开跨系选修课16门。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有益的社团活动,现有学生社团49个;暑假期间,法律系学生组成普法小分队,深入省内7个市5个县宣传法律常识,听众达6万人次。 1986年,该校取得科研成果475项,比上年增加160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3项(《高阻半导体载流子导电机原理》、《中国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导设计软件包AP子包》、《催裂化微机监测优化系统》),国内首创的一项(《松花江水系污染与治理》),国内领先水平的10项。 此外,1986年,该校师资队伍的职称和学历结构显著改观,对外交流进一步加强,校舍、校园和宿舍的建设也迈出了较大的步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