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加 工 第二章 植物油 第三节 油脂生产 一、芝麻油、酱 (一)香 油 清末,哈尔滨芝麻香油的生产厂家多为家庭式手工油坊,俗称小磨香油坊,产量较小。 芝麻籽含油量一般在45—50%,小磨香油出油率一般在25—30%。 清末至民国时的香油生产,家庭式油坊规模较大的多半与制酱业混营。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在沙曼街开办利通酱园,年产香油6.55吨。1918年,在傅家甸北九道街开办的 义合长工厂与1928年在孝纯街开办的俊生合工厂均生产香油,但企业资本和香油产量均小于 利通酱园。 东北沦陷期间,哈尔滨小磨香油生产,由分布于城镇的手工小磨油坊承担。但芝麻原料 本地产量低,大多来自关内。作坊受日伪经济统制的控制,其产油量不大。 哈尔滨市解放后,全市油坊业在市政府扶植下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1950年,傅家区一 带小磨香油坊发展为20余家,据不完全统计,日加工芝麻25.4吨,出油率32.04%,产香 油8.1吨。 1955—1957年,香油产量达360吨,年均120吨。其中,1957年香油产量达195吨,比1955 年的44吨,增长3.4倍。1958年,道外福兴等2家小磨香油坊并入油脂化工厂,生产能力较 低,加之农业受灾,芝麻减产,1958—1960年,全市共产香油18吨。全市香油生产只有油脂 化工厂1家。 1960年以后,油脂化工厂的香油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1961年产香油31吨,比前3年的 总产量增长72.22%。1963—1965年共产香油99吨,年均33吨。1966年,油脂化工厂将芝麻 油车间,正式改为机械为主生产。年产香油162吨。之后,该厂(1970年改称哈尔滨市粮食 局制油厂)香油生产大都稳定在百吨以上,1972年达到234吨,1973年又达到357吨,是全市 香油年产量最高的。1974年以后,由于芝麻原料不足,哈市香油生产,日趋减少。1979— 1985年,共生产香油487吨,年均69.57吨。 1985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香油生产形成多方位,摊床业主用电动 小磨加工的香油,遍布于全市农贸市场。1986年哈尔滨制油厂转产改成哈尔滨面粉厂,停止 香油生产。同年,哈尔滨美狮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美狮牌香油最负盛名,是国家名牌产品, 畅销市内外。 (二)芝麻酱 1980年前,哈尔滨芝麻酱均是小磨手工作坊生产,产量不大,是一种调味食品。1981年, 哈尔滨制油厂在生产芝麻香油的空隙,生产少量的芝麻酱,当年生产5吨。 1982年,芝麻酱产量猛增至278吨,55.6万瓶。成为产量最高的年份。1983—1984年, 生产重点是香油,只生产芝麻酱134吨,26.8万瓶。后因哈油厂改建面粉厂而于1985年停止 了芝麻酱生产。1981—1984年,该厂共生产芝麻酱83.4万瓶(417吨)。 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深入发展,到1990年,各农贸市场,几乎都有个体户用电动 磨浆机磨制芝麻酱,随产随销。 二、豆 油 清末,哈尔滨手工作坊榨油,产量甚微。一家楔式榨油坊每昼夜生产豆油500—1000公 斤,产豆饼11.5—17吨,出油率4—5%,油脂质量也较为粗糙。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哈尔滨出现人力螺旋机器榨油。每台榨机占用1人,装饼5枚 (片),每昼夜生产4次,出油率提高到9%左右。至1915年,哈尔滨机器油坊业已发展至28 家,累计产豆油135088吨,豆饼1301520吨。 1915年以后,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欧各国工业受此影响均处于停顿状态。1916 —1920年,豆油生产总量达到300333吨,豆饼达到2928099吨,年均产豆油60067吨,产豆饼 585518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欧各国工业逐渐恢复。因西欧制油工业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 比哈埠先进,哈埠的油脂产品,在欧洲市场上缺乏竞争力。1922年,哈埠虽有40余家油坊, 但开业者仅为总厂家的64.28%,且开工时间一年平均只有3—4个月,少则1—2个月。此年 只生产豆油13229吨。1923年稍好,年产豆油14412吨。1925年油坊业产品对欧美市场销量减 少,哈埠油坊业先后有新大、永来、洪盛裕、顺和裕等19家油坊歇业。1926—1930年间,哈 尔滨只有东济、裕大、东和等40家油坊尚可维持生产,1年之内,开机榨油的时间一般只在4 —7个月,多者为7—10个月,只有华英公司1家可以生产11个月。以上40家油坊5年间共生产 豆油235326吨,豆饼2493650吨。 1932年,松花江发生特大洪水,农业受灾减产,原料不足,加之日伪的统治和受到被日 本控制的大连油坊的冲击,哈尔滨市油坊业生产的豆油南销受阻,导致全市30多家油坊有二 分之一停业,少数油坊开工一年大多只维持一两个月至三、四个月的生产。同年,豆油产量 15233吨,豆饼136510吨,比上年减产近1半。 1937年,华商油坊受伪满当局统制和日商油坊的排挤,年底哈埠停业的达33家,只有为 日本人所控制的16家油坊开业。1934—1937年,16家油坊每年开工时间平均2216个工作日, 豆油产量49262吨,比1929—1931年的产量112703吨,下降56.29%。 1939年10月16日,伪满洲国政府公布《特产品专管法》,限制大豆、豆油、豆饼交易。 1940年,又公布《特产物统制法》,规定油坊业生产所需原料由伪农产公社配给,生产的豆 油、豆饼亦由伪农产公社收购(小豆饼可由工厂自行销售)。哈埠油坊业为维持生存,便多 生产不受限制的小豆饼或兼营杂粮。伪满当局对大小油坊加工油、饼规定出油率:大油坊 10%,小油坊8%;出饼率,大油坊94%,小油坊96%。 随着日伪当局对粮食经济统制日益加剧,1945年上半年,哈尔滨油坊业大多被迫停业或 倒闭,只剩10家油坊,时开时辍,勉强维持生存。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战败投降。8月19日苏联红军进驻哈尔滨。哈尔滨市先后有 9家油坊为苏联红军加工豆油,但因资金短缺,原料、燃料匮乏,生产常处于半瘫痪状态。 1946年,市政府对私人工商业采取“保护、恢复和发展”方针,刘成栋市长于当年10月 7日,偕同油坊业代表深入香坊、顾乡两地油坊调查。11月18日,市政府为油坊业公会提供 无息贷款800万元(东北币),并豁免5%的税款,及时地解决了制油业因资金紧张不能开工 的问题。12月,继元聚祥油坊开工之后,又有义昌信、协昌仁、永生和等6家油坊先后开工。 1947年,东北解放战争正在进行,军需民用的豆油、豆饼主要靠哈尔滨市制油业供给。 市政府对私营油坊采取提供原料、委托加工和允许自营加工的扶植政策。委托加工仍采用原 料换成品的办法,即用每百公斤大豆换4.28公斤豆油、60—80公斤豆饼。余下的豆油、豆 饼作为支付油厂的加工费(不另付加工费)。 当时委托油坊加工的单位,主要有东北行政委员会、东北粮食总局、东北东兴公司、松 江省粮食局、哈尔滨市东兴公司。对小油坊委托加工,规定其出油率为4%,豆饼率为94%, 油坊可有5.5%豆油的利润。 1949年,哈市私营油坊业绝大部分转为委托加工,委托加工面达98.5%,油坊自行加 工仅占1.5%。1950年下半年,针对委托加工定价不准,国家利益受损失的情况,东北区粮 食公司、松江省粮食公司、市粮食公司等委托方,将用原料换成品的办法,改为加工合同 (定标准油率)的办法。即以每百公斤大豆,换豆油10.4—10.8公斤,换豆饼82—84公斤, 另付给加工费,剩余原料和成品由代表国家的委托方如数收回。此办法实行后,有些不法业 主常以自存的次豆抵换国家委托加工的优质大豆,从中渔利。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哈尔滨市成为抗美援朝的重要物资供应基地。东北粮食 总公司驻哈办事处和松江省粮食公司,直接委托大型油厂加工豆油,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为 遏制部分私营油坊加工经营中的不轨行为,1951年10月,市粮食公司将1950年的委托加工方 法,改为国家控制私营油坊生产的豆油、豆饼并以产品实际成本另加15%的利润结算加工费 的办法。这种监督方法虽比较科学合理,但仍有少数私营业者以扩大开支,提高成本来谋取 厚利。 1952年,“五反”运动后,市政府对私营油坊加工政策调整为出油率超过规定标准的, 从超额部分提出15—30%,奖励劳资双方;私营油坊为国家代加工,作为加工政策固定下来。 1950—1952年,全市私营油坊共生产豆油44145吨。其中,为市粮食部门代加工25262吨,占 生产总量的57.23%。 1954年1月20日,私营兴东油坊推广吉林省四平市油厂李川江创造的人力螺旋机榨油操 作法。即:筛净、胚薄、加热均匀、两低两高(上蒸锅时原料水分低,温度低,入榨时豆胚 水分高、温度高)以水定气、快包快装、轻压勤压、豆油精制等。该厂学习推广了李川江先 进榨油操作法以后,大豆出油率提高到13.5%。12月10日,全市各制油厂采用李川江榨油 法,平均出油率达到12.76%。 1956年,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进入高潮。全市私营大型油坊实现公私合营后, 纳入国家计划,按计划组织生产。省粮食厅根据大豆不同含油量,经过科学测算确定了加工 大豆应出油率的系数。从而促进了全市油厂的改革、挖潜,努力提高出油率和豆油质量,实 现增产增收。1959年,油脂化工厂罐组式大豆浸出制油车间投产。使大豆出油率比压榨法提 高3—3.5%,同年该厂浸出豆油产量为90吨。 1960年,受自然灾害影响,哈尔滨市制油业原料不足和油厂的减少,豆油产量不稳定。 1962—1965年生产豆油31066吨,比1958—1961年间的豆油产量38292吨,降低18.87%。 “文化大革命”期间,哈尔滨市制油业虽然受到干扰,但由于实行军管,粮食征购和调 拨工作没有停止,加工原料有保证,各油厂广大职工坚守岗位,坚持生产,制油生产比较稳 定。 1976年,三棵树粮库平转式浸出制油车间投产,生产大豆油脂701吨。1982年,粮油综 合加工厂浸出车间投产。1983年全市豆油产量25591吨。其中,浸出的豆油达到13043吨,占 50.97%。出油率16.28%,比化验标准超过0.33%。全市豆油供应的紧张局面有所缓和。 1986年,三棵树浸油车间采用了大连油脂厂先榨后浸的经验后,是年预榨浸出大豆1404 吨,产出油脂225吨。1987年9月,哈尔滨油脂厂从西德鲁奇公司引进的履带式浸出设备投产 后,使全市浸出豆油产量达23762吨,豆油总产量达30818吨。1988年,全市豆油产量增到 32101吨。制油企业在不断提高产量实现增产增收的同时,普遍注重提高产品质量,争创优质 名牌产品。八区制油厂生产的一级大豆油在多年保持商业部和黑龙江省优产品之后,12月, 又荣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 1990年底,哈尔滨3个浸出油车间,1个热榨油车间,共生产豆油36449吨。其中,浸出 豆油33545吨,占92.03%,比1978年的762吨,增长43倍多。豆油总产量创1949年以来最高 水平。 三、其它植物油 哈尔滨市制油业除生产大豆油和香油外,还生产少量的线麻籽油、葵花籽油、亚麻籽油、 菜籽油、苏籽油、蓖麻籽油及花生仁油。 解放前,哈尔滨上述植物油生产,最初亦采用楔榨法,有了机器制油法后,有的靠机器 压榨法,有的用水代法,油脂的产量很少。 1955年,公私合营复兴油坊开始生产亚麻籽油。亚麻籽含油量一般在45-50%。当年, 加工亚麻籽1608吨,产油612吨,出油率38.06%。1955-1957年,该厂共处理亚麻籽2611吨, 产油999吨。 1958年,小油料加工增加线麻籽油和葵花籽油生产,年全市共生产小杂油料油1160吨。 其中,油脂化工厂生产线麻籽油611吨、葵花籽油200吨,公私合营植物油厂生产花生仁油201 吨。1959-1960年,全市加工小油料品种达到7个,油脂产量达6625吨。其中,线麻籽油2929 吨,占总产量的44.21%;葵花籽油2001吨,占30.20%;亚麻籽油1260吨,占19.02%; 苏籽油179吨,占2.7%;蓖麻籽油172吨,占2.6%;花生仁油73吨,苍耳籽油11吨,分别 占1.1%与0.17%。 1961-1963年,小油料油的产量下降到2641吨,比前3年油脂产量减少65.18%。共生产 花生仁油45吨,之后没有再生产。 1964年,小油料加工品种减少到4个,总产量2223吨,比上年产量增长4.7倍。1964年 以后,小油料加工品种又由4种减为3种,有时减至2种。油脂产量有增有减。1965-1972年, 共生产油13217吨,年均1652吨。其中,亚麻籽油7504吨,占56.78%;线麻籽油5667吨, 占42.84%。 1973年开始,基本由市粮食局制油厂一家生产杂油料油,是年产油388吨。其中,线麻 籽油264吨、蓖麻籽油124吨。1974-1976年,该厂共生产油脂1315吨。其中,线麻籽油650吨, 葵花籽油621吨。1976年,顾乡米厂生产苍耳籽油44吨。 1977年,全市生产其它植物油的企业,除市粮食局制油厂、顾乡米厂外,又新增加了八 区制油厂和香坊米厂,生产品种由2个增为4个,产量348吨。1978年,杂油料油产量回升到 1141吨。 1983年,根据省粮食局关于小油料改为产地加工的指示精神,全市小油料生产品种只有 线麻籽1种。1984年,哈市不再生产小油料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