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机构团体 第三章 专业单位 第十节 哈尔滨市美术工作室 1957年11月,哈尔滨市美术工作室并入市文联美术组,任务为美术创作,1958年10月改 组为市美协。1963年12月,成立市文联创作室,包括美术创作员共3人,1964年10月社教运 动开始,停止创作活动,1965年被撤销。 1965年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调整,哈尔滨艺术学院撤销,其美术系教师一部分调整到其他 系统,成立园林处雕塑工作室、轻工局装璜美术公司等单位;一部分调入美术教育岗位;剩 下的骨干力量,在文化局隶属下,成立哈尔滨市美术工作室,设在道里区中央大街3号,为 科级事业单位。主要成员有副主任张晓非,政治指导员林世忠,创作员唐鸿珉、周正、何阳、 潘绍棠、张钦若、徐介城、王松引、铁恩厚、臧尔康、康浦、许鑫华、张法孟,后又从园林 处调进美术系毕业生杨世昌和金在坤。 美术工作室成立后,继续进行艺术学院创作的松花江边的园林雕塑《女民兵》(铁恩厚)、 《丰收》(金在坤)、《入水》(王松引)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美术工作室被撤销,人员绝大部分去了“干校”或插队落户,至 1972年陆续调回文化局创作评论室,未调回的有张法孟、许鑫华、林世忠等。 不久,恢复美术工作室,设在道里区工厂街,与群众艺术馆同楼,唐鸿珉为副主任,马 辅贤为书记,张晓非因健康原因不再担任领导工作。期间创作较有影响的作品有《铁人王进 喜》(唐鸿珉)、《雷锋》(铁恩厚)、《非洲风暴》(王松引)、《人勤春早》(臧尔康) 等。 “文化大革命”以后,美工室创作出版发行一大批批判江青等漫画作品,发行范围越出 省内。 1977年,美术工作室迁回原址中央大街3号,调入杨干为主任与唐鸿珉共同负责领导工 作,马辅贤调出。 此期间,市委文教办和文化局决定,在美工室附设美术展览办公室(美展办),由周正、 魏运秀、柳敦贵等组成,正式负责美术组织和展览工作。美展办组织多次业余美术创作学习 班,培养了以工人为主的业余美术创作队伍,开展了基层美术普及活动,并举办3次市美展 和2次市书法展,为后来成立省、市书协打下了基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美术事业有了新的生机,美工室的成员也有了一些变化,因 落实政策,创作员潘绍棠、张钦若、徐介城、乐锋调出美工室,并先后从工厂调入官厚生、 张光林、张金武,从生产建设兵团调入刘宇廉、陈宜明、侯国良,从“工农兵大学生”中调 入石铁民、柳敦贵、魏运秀、胡晶等一批新生力量,创作力量得到了加强。 期间,创作产生了一些较有影响的作品,1979年,陈宜明、刘宇廉编绘连环画作品《枫》 在《连环画杂志》第八期发表后,全国掀起一次轩然大波,经激烈争论作品被肯定,与其稍 后的另一连环画作品《伤痕》均被评为全国性美展一等奖;1981年官厚生创作的版画《林中 鸟语》获全国青年美展三等奖;侯国良《暴风骤雨》获全国六届美展优秀奖;石铁民《林海》 获市天鹅文艺大奖一等奖。 1983年杨干调出,杨世昌提为副主任,吴殿元为副书记,周正、向阳离休。1984年,市 美术工作室撤销建立哈尔滨画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