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医药工业 哈尔滨市医药工业是在中药店和西药房附设小药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前,哈尔滨市仅有17家私人开办的小药厂,主要生产注射用药、片剂、酊水、 油膏、散剂、安瓶、卫生敷料、中药饮片及少量中成药等。 1949年,松江省卫生厅办的松江省制药厂、东北银行所属松花江化学制药厂、哈尔滨 市卫生局附设的哈尔滨制药厂合并,组成松江省化学制药厂。这是全市第一家国营制药厂, 主要生产葡萄糖、氯化钙等药品。1953年,由私营企业合办组建了同业国药厂,后改为哈 尔滨中药厂,生产"胡氏六神丸"等传统中成药。 50年代末--60年代初,哈尔滨医药工业逐步建成了一批生产化学原料药、片剂、水针 剂、粉针剂、中成药、生物化学药和医疗器械的新企业,分别隶属于哈尔滨市化学工业局 和哈尔滨市轻工业局。 1980年,哈尔滨市医药管理局正式成立,哈尔滨医药行业自成系统,对归口管理的13 个企业实行人、财、物、产、供、销统一管理。当时,全行业普遍存在着"三大致命弱点”, 即品种少、品种老,厂房简陋、设备陈旧和规模小、经济效益差。致使哈尔滨市医药工业 发展缓慢,在全国同行业中居下游。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 396万元,利税1 545万元。 随着改革开放和管理体制的变革,哈尔滨市医药业不断发展。1989年5月16日,为适应 经济体制改革和医药业发展的需要,按政企分开的要求,撤销哈尔滨市医药管理局,在其 基础上组建哈尔滨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确定了以技术进步为重点的"四个基地”、 "两个中心"的目标,并加快实施"三圈"战略。采取负债经营的办法,分别投资1 889万元和 31 803万元,进行全行业的技术改造。经过企业整顿和产业结构调整,使全市医药工业发 生了显著变化。拥有企业23个,其中大中型企业13个;职工17 29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 1 408人,占职工总数8.2%。固定资产原值32 141万元,净值24524万元,设备总数8105 台(套)。主要产品青霉素钠盐年产量360吨,居全国第二位。氨苄青霉素年产量120吨,居 全国第一位。具有潜在优势的产品群正在形成,其中双黄连粉针的投产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三大母核"(6—APA、7—AD— CA、7—ACA)的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0年,全系统工业总产值实现99 937万元,利税7 255万元,在全国14个计划单例 市中排第三位。全集团公司共有市级以上优质产品77种,其中获国家金质奖4种,获国家 银质奖3种,获部优质产品7种,优质产品产值占总产值5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