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第九章 铅酸蓄电池 第一节 起动用铅酸蓄电池 一、初期试制的蓄电池 铅酸蓄电池是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换的装置。起动用铅酸蓄电池是哈蓄电池厂的主导产 品,占全年产量的96.8%。1958年哈尔滨电池厂(哈蓄电池厂前身),开始试制硬质橡胶 壳、手工焊接、沥青封口、外露式的铅酸蓄电池。同年4月,组成7人试制小组,去沈阳蓄电 池厂学习,回厂后,立即按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试制。于7月1日试制成功“松江牌”Q型 系列汽车起动用铅酸蓄电池。当年投产2个品种、6个规格,年产502千伏安/时。 1960—1975年,哈电池厂研制出混膏机、涂板机、铸球机、铅球提升机、铅粉贮运罐等 设备,使各工序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操作,改善了劳动条件,提高了劳动效率,年产量由 502千伏安/时,增加到53495千伏安/时,增长106倍,产品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1969年, 商标改为“哈尔滨牌”。 二、“四新”和“法型”蓄电池 “四新”蓄电池在国际上属第二代产品,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迅速发展, 需求量很大。哈电池厂从1974年开始组织人员进行研制。1975—1976年,该厂从广交会和国 家机械进出口总公司获悉,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急需新型蓄电池, 一机部也要求哈蓄电池厂承接出口任务。据此,该厂集中力量,抓紧进行试制工作。在工程 技术人员和工人共同努力下,经反复试验,于1977年试制成功东南亚地区客商急需的6QA—7 5型“四新”蓄电池。通过技术鉴定,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部颁标准。在试制过程中,遇到 的关键技术问题是穿壁焊。它是当时世界上铅酸蓄电池制造中的尖端技术,要解决此技术问 题必须有对焊机,可是国内尚无生产厂。工程师刘超勇挑重担,采用气动原理,设计制造出 一台简易对焊机,解决了穿壁焊的难题。“四新”蓄电池与老产品相比,技术先进,结构合 理,材质优良,比能量大,生产效率高,物资耗费少。“四新”蓄电池的诞生,使产品赶上 了国际技术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为工厂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978年,该厂凭借研制“四新”蓄电池的优势,在广交会上,通过投标,决定研制为法 国雪铁龙汽车制造公司雪铁龙汽车配套的CH4—45法型铅酸蓄电池。当时,国内蓄电池行业 执行的国际IEC标准为4倍放电率,而雪铁龙汽车制造公司要求必须达到该公司内控指标,即 5倍放电率。1979年初试制出样品,经送法国雪铁龙公司鉴定,放电率指标没有达到要求。 试制人员在困难面前不灰心,不松劲,集思广益,反复进行试验,终于试制出各项技术指标 都达到法国雪铁龙公司标准的CH4—45法型铅酸蓄电池。1980年,销往西欧1万只。 “四新”和“法型”两种新型蓄电池投放市场后,需求量日增。为解决销大于产的矛盾 和进一步稳定与提高产品质量,该厂先后两次派厂级领导人和科技人员去日本考察生产设备 和技术。1981年4月从日本GS公司和日精株式会社引进先进的蓄电池生产设备8台套,使“四 新”蓄电池的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量大幅度增长。由初制时占年产量的6.8%,增长到50.8%, 规格型号,在全国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1983年,“四新”蓄电池被评为国家优秀新产品, 获“金龙奖”。 哈蓄电池厂引进塑料壳装配生产线后,虽然提高了产量,但仍然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 技术副厂长王复轼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参照引进设备,大胆改革、勇于创新,于 1983年设计制造出第一台全部国产化的塑料壳装配自动线。1988年又制造了第二条装配线。 两条装配线共节约资金238.2万元。三条装配线的投产,使“四新”蓄电池年产量达到150.864 千伏安/时,是投产初期的25.5倍。至1990年,生产“四新”蓄电池1024748千伏安/时。 三、免维护铅酸蓄电池 1984年,国家经委将试制免维护铅酸蓄电池新产品的任务下达给哈蓄电池厂。此产品在 国际上属于第三代铅酸蓄电池。参加试制的人员调查了国内外市场的销售情况,决定首先开 发12V—60AH型产品。经过反复试验,选用可降低水损耗和自放电小特殊合金,并在产品结 构上加以改进,使试制任务顺利完成。免维护铅酸蓄电池,是在整个运行期间可少维护或不 维护,其电气性能和寿命比普通电池高一倍以上。1988年11月,通过部级鉴定。此产品试制 成功,满足了汽车工业免维护的要求,节约了维护费用,提高了铅酸蓄电池的技术水平,缩 短了与世界水平的差距。但因造价高,制造难度大,尚未大批量生产。 四、寒带型铅酸蓄电池 1985年,市科委根据国内外寒冷地区汽车、拖拉机起动和照明的需要,给哈蓄电池厂下 达了重点试制寒带型铅酸蓄电池任务。经过三年时间的反复试验,采用低电阻,薄型极板, 增加极板片数,降低电解液密度等技术措施,解决了电化学反应与温度关系的关键技术问题, 终于研制成功。这种产品可在零下29摄氏度气温条件下正常使用,比普通蓄电池使用温度下 降11度。经技术鉴定,产品性能达到国际IEC标准规定的寒带地区电池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