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钢材加工 第一章 型 钢 第一节 中型钢材 哈尔滨市中型钢材的生产始于1959年。1958年4月,哈尔滨市第一工业局决定利用位于 香坊区油坊街的松江五金厂原有部分场地、建筑物和设备改建成哈尔滨轧钢厂。在建设线材 车间的同时,建设开坯车间,为生产线材提供坯料并生产中型钢材。5月开始进行设计。土 建由哈尔滨市设计院设计,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承建;工艺和设备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师赖 明道指导下,由工厂技术人员自行设计。建设工程采用边设计、边施工,土建工程和设备安 装同时并举的方法进行。仅用13个月就建成1座2532平方米的厂房,安装天津钢厂更新下来 的3架轧辊直径460毫米、电机功率850千瓦横列式轧机,并安装三重式人字齿轮机1台,三段 式连续出钢燃煤加热炉1座,20吨齿条式顶钢机2台,80吨鳄鱼式热切剪1台,分料台1座,8 辊矫直机1台,5吨桥式起重机1台等辅助设备,1959年6月竣工投入试生产。由于设备陈旧落 后,劳动强度大,生产受到很大限制,班产只有20—40吨,原料消耗高,产品质量差,生产 效率低,当年试产6个月,只生产中型钢材1082吨,产品合格率91.38%。 1962年1月,用轧钢机的标准减速机,取代由小主动轮套上高级棉绳带动大皮带甩轮运 转的减速装置,减少故障率,提高了生产效率;对轧钢机的机架进行改造,用铸钢机架替换 铸铁机架,增加了机架的刚性;将第二架和第三架轧钢机的机后工作辊道改为双层辊道,减 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改造后,1963年中型钢材产量达到2048吨,比1959年增长89.3%。 1965年2月,对第一架轧钢机前的翻钢板进行了改造。在第一架轧钢机后面安装双层辊 道,在第二架轧钢机后面安装1台钢丝绳传动的升降台,增设1台160吨热剪机和1座冷床,还 安装1台加热炉顶钢上料用3吨单臂起重机。改造后,生产线设备基本配套,结束了给加热炉 上料用人抬肩扛、给轧钢机喂钢用铁钳和撬杠人工作业的生产方式,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当 年,轧钢机每小时产量由1964年的9.57吨提高到10.76吨,全年生产中型钢材5619吨,比 1963年增长174%。 1967年,安装1台5吨龙门式起重机并改造加热炉。将加热段前移,均热段火炕长度由 2.8米延长到4.4米,相应缩短回水管,提高了炉温,钢坯加热均匀,取得很好的效果。与改 造前的1966年比较,轧钢机每小时产量由11.45吨提高到13.3吨,吨材钢耗由1104千克下 降到1074千克。1969年,学习外地的做法对加热炉进行振动炉排和汽化冷却2项技术革新,经 过75天的努力获得成功。实现加热炉“烧煤不用锹,清渣不用钩,手按电钮把钢烧”的机械 化作业,提高了加热炉燃烧温度和加热质量,使炉筋管使用寿命提高2倍,降低了煤耗、电耗, 每年还可节约生产用水40万吨。1970年中型钢材产量达到15128吨,是1965年的2.69倍。 1971年,开坯车间自行设计制造2台5吨龙门式起重机,安装在成品库,提高了成品库的 利用率,同时,将加热炉燃煤改为燃油。1972年改造完成后,年综合产量达到40115吨,其 中中型钢材8695吨,产品合格率97.42%,吨材油耗230千克。 1973年,根据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的安排,哈尔滨轧钢厂的55—60毫米方钢开始出口, 当年出口1112吨。同年3月,开坯车间发生轧钢机主传动轴扭断的重大设备事故,停产54天, 直接损失14.6万元,间接损失55.5万元。广大职工奋力抢修,不分工种,不计报酬,于5 月恢复生产。工厂认真吸取事故教训,投资87万元,对设备隐患和不合理的工艺进行改进。 一是加热炉系统改造。对顶钢上料用3吨单臂起重机进行加高处理,侧出钢改为端出钢,炉 前安装缓冲器和运输辊道。二是轧钢机系统改造。轧钢机主传动轴增设保险接合器,第一架 轧钢机机前增设2节传动辊道,机后双层辊道改为升降台,第二架轧钢机机前拉钢机加长, 机后升降台改为爬坡辊道,第三架轧钢机机前平台式拉钢机改成地下钢丝绳拉钢机。三是精 整系统改造。扩建2520平方米的精整厂房,制造并安装1座热切大冷床,将160吨热剪机迁移 并新安装1套精整设备。全部改造于1974年12月完成,形成1条中型钢材的完整生产线,坯料 长度由过去的1.2米加长到2.4米,生产效率提高,钢耗减少,使开坯车间生产能力提高30%。 1975年中型钢材产量达37995吨,是1972年产量的4.37倍。产品合格率99.22%,比1972年 提高1.8%,吨材油耗134千克,比1972年降低41.7%。当年,出口中型方钢27575吨,是 1973年的24.8倍。 1977年,开坯车间将维修设备厂房扩建384平方米,增设3台车床,2台刨床和1台铣床, 实现中型钢材生产线备件的自给供应。同年,还完成2项技术革新,一是自制并安装了加热 炉燃油加热器,使入炉油温由60度提高到100度,不仅燃烧效果好,而且可节油3%。二是对 钢坯调头机进行改造,调头机原设计是卧在地面下转动,对电动机损害大,事故多,维修不 便,改造后在地面上转动,性能及效率均有很大提高。当年,开坯车间综合产量突破10万吨, 达到11.3万吨,其中中型钢材28090吨。技术指标进一步提高,与1975年相比,产品合格率 99.45%,提高0.23个百分点,吨材油耗108千克,降低19.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给中型钢材的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工厂的各项 工作步入正轨,建立起严格的生产责任制。1979年,工厂投资62万元,将加热炉顶钢用3吨 单臂起重机改造成5吨桥式起重机,将炉前辊道轴承瓦座改为水冷却,将第一架轧钢机机前 的齿条传动辊道改为长条箱式传动辊道,将人字齿轮机润滑系统由人工注油改为加油机注油, 增建1—4号电磁站。同时,对轧制55—70毫米方钢的工艺进行重大改革,将原2套工艺改为1 套工艺,每月减少工艺件更换4—5次,每班可减少3名工人,班产却由190吨增加到230吨, 每月可增产中型钢材近千吨。当年,开坯车间综合产量达14.8万吨,产品合格率99.63%, 分别比1977年提高31%和0.18个百分点,吨材油耗101千克,比1977年降低6.5%。1980年, 又将第二架轧钢机机后爬坡辊道改为曲柄式传动升降台,将第三架轧钢机机前拉钢机由钢丝 绳传动改为链条传动,在开坯车间主厂房和精整厂房各安装1台5吨桥式起重机,在氧化铁皮 沉淀水池上安装1台5吨龙门式起重机,并对开坯冷床和水泵房也进行了改造。随着设备的改 造与完善,产品实物质量不断提高。1981年9月,中型方钢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出口 量28455吨,创建厂以来最好水平。出口国家由阿尔巴尼亚1个国家增加到孟加拉、巴基斯坦、 菲律宾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82年6月改造全部完成后,轧钢机配套生产能力增强。10月, 用8寸钢锭试轧85—90毫米方钢成功,使中型钢材的生产原料由单纯6钢锭和136毫米方钢 坯扩大到8寸钢锭和200毫米方钢坯,当年,中型钢材产量46623吨。1984年4月,针对轧制8 寸钢锭轧辊易断、原料消耗高的问题,成立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小组开展攻关。通过反复试验 和分析,修订了轧制8钢锭和200毫米方钢坯的工艺规程,取得成效。在此基础上,又改进 了轧制6钢锭的工艺,由负公差轧制改为正公差轧制,减少成品方钢的头尾切损。工艺改 进后,中型钢材的吨材钢耗1041千克,达到建厂以来的最好水平。 1985年4月,为适应钢锭和钢坯规格不断增大的趋势,根据哈尔滨市经济委员会哈经字 [1985]55号文件的批复,哈尔滨轧钢厂对中型钢材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总投资226万元, 扩建主厂房630平方米,安装轧辊直径520毫米轧钢机2架,1000千瓦主电机1台以及全套辅助 设备,设备总重量352吨,并配套增设供排水系统、供电系统、机械润滑系统和安全保护设施, 还新建工人休息室2208平方米。同时,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改造加热炉,采用热风烧嘴并在 烟道安装空气预热器,利用浇注料砌筑炉体高温段,采用可塑料包扎水管,更换风机,滑轨 筋由直径30毫米碳结钢圆钢改为铬28镍18硅2合金钢滑块,安装DDZ—Ⅲ型电动单元组合热工 仪表,进一步提高了加热炉性能。全部改造工程于1986年12月完成,建成1条年生产能力13 万吨、工艺合理、设备配套的中型钢材生产线,原料规格扩大到8钢锭和200毫米方钢坯, 加热炉风温提高到300—350度,节能18%,吨钢油耗降低39.8%。1987年,中型钢材产量 37379吨,产品合格率99.24%。 1988年8月,为进一步扩大原料规格,提高生产能力,又对中型钢材生产线投资1213万 元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自行设计、制造并安装1架轧辊直径650毫米轧钢机,配套 安装1台2000千瓦主电机,增加1架轧辊直径520毫米轧钢机,并搬迁安装原有2架轧辊直径520 毫米轧钢机,主电机由原来1000千瓦更新为1600千瓦,用2台30吨齿条推钢机取代原2台20 吨推钢机,拆除3架轧辊直径460毫米开口式轧钢机,用2台直径1.5米圆盘热切锯取代原1台 直径1米圆盘热切锯,用1台250吨剪断机取代原1台160吨剪断机,用1台辊距550毫米七辊悬 臂式矫直机取代原辊距500毫米矫直机,并将燃油连续推钢式加热炉由原来的长23米、宽3.25 米改造为长31.5米、宽3.24米,同时还配套安装或改造9台桥式起重机。全部技术改造工 程于1989年9月完成,建成一条年生产能力30万吨的中型钢材生产线,原料规格扩大到10.5 寸钢锭和250毫米方钢坯,产品有20×110毫米和14×115毫米扁钢、6.3×6.3毫米和6.5× 6.5毫米角钢、直径45—60毫米圆钢以及边长40—90毫米的方钢共5个品种、17个规格的产品。 产品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GB702—82国家标准。1990年,综合产量达113274吨,其中中型钢材 10330吨,产品合格率99.05%。其生产工艺是: 上料→加热→推钢→轧制→剪切→冷却→矫直→检验→包装→计量→成品入库 1959—1990年,哈尔滨轧钢厂共生产中型钢材566237吨,其中出口273600吨,创汇5472 万美元。 哈尔滨生产中型钢材的另一个工厂是阿鞍联营中型轧钢厂。它由阿城轧钢厂和鞍山钢铁 公司技术开发公司联营在阿城市北郊兴建,由冶金工业部热能研究所、鞍山钢铁公司设计院 等10个单位联合设计,由哈尔滨市安装公司、阿城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等9个单位承担施工。 经哈尔滨市经济委员会批准,1988年6月21日正式破土动工,1989年12月22日竣工投产。总 投资为9800万元,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建有加热、轧钢、精整和原料成品4个主要生产车 间以及机修、机加、动力和电修4个辅助生产车间及配套设施。主要生产设备有轧辊直径650 毫米轧钢机1台,轧辊直径550毫米轧钢机3台,二段燃粉煤推钢式连续加热炉1座。共有设备 74台套,职工总数1113人。形成年产35万吨中型钢材的生产能力。 阿鞍联营中型轧钢厂是乡镇集体企业,所用的原材料和能源主要来自于国家计划外渠道, 由市场自行调节,这就增加了工厂生产原料和能源采购的困难。为保证正常生产,工厂组建 了有丰富供销经验人员参加的供应队伍,到全国10几家钢铁企业和煤矿进行定点采购,稳定 原料和能源的来源。 工厂十分重视新产品的开发。继1989年12月22日首次试轧60毫米方钢成功后,又于1990 年3月20日成功地试轧了15千克/米轻轨,并开始承担国家计划。其后,又试轧成功22千克 /米轻轨,5月,10号槽钢试轧成功,7月,7.5号槽钢试轧成功。至1990年末,先后开发出 圆钢、方钢、槽钢、轻轨和工字钢5个品种12个规格的产品,其中槽钢、轻轨和矿用工字钢 填补了黑龙江省空白。为强化质量管理,工厂设置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先进的理化检 验室,并将青年工人分批送往鞍山钢铁公司、唐山钢铁公司进行技术培训,使所有产品的质 量都达到国际标准,先后荣获黑龙江省“优秀新产品奖”、“黑龙杯奖”、“15千克/米轻 轨科研奖”等荣誉称号。产品还出口到泰国、荷兰、新加坡,被中国有色金属进出口总公司 黑龙江分公司确定为“出口基地”企业。 阿鞍联营中型轧钢厂是一个按国家标准设计、配套齐全的生产中型钢材的专业厂,工艺 布局合理,主要生产设备有轧辊直径650毫米型钢轧钢机1台套,燃煤钢坯加热炉1座以及冷 床和精整设备。 至1990年,工厂共生产中型钢材99994吨,完成工业总产值9215万元,实现利税894万元。 1959—1990年,哈尔滨市共生产中型钢材666231吨,完成工业总产值58437万元,实现 利税5384万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