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到日本九州的福冈开会,会后特意前往下关参观春帆楼旧址。下关就是我们所说的马关,是甲午战争后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地方,因此许多中国人来此都要到这里看看。
走近春帆楼就掀开了近代中国历史上那屈辱的一页。
1895年甲午之战后,李鸿章被清政府任命为全权大臣前往日本进行谈判,3月14日,两艘德轮"礼裕"号和"生义"号载着大清帝国的代表团140人从天津出发。或许李鸿章对谈判的艰巨性早有预感,曾写下了"万顷波涛离海滩,天风浩荡白鸥闲,舟人那识伤心处,遥指前程是马关。"
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偕其子李经方、美籍顾问科士达及众随员抵达马关,日本人把谈判地点安排在春帆楼, 因此《马关条约》又被称为《春帆楼和约》。次日,李与日本全权大臣内阁总理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开始谈判。李鸿章要求议和前先行休战,日本则提出十分苛刻的条件:日军占领山海关、天津、大沽。天津至山海关铁路交日本军务官管理,且停战期间日本一切军费由中国支付。这些条件自然遭到清政府的反对。24日,李鸿章奉清政府之命,在谈判会上撤回休战要求,表示拒绝日本提出的条件。
24日下午,李鸿章乘马车返回寓所途中,遭到日本刺客的枪击,李鸿章顿时血流满面,昏了过去。日本官方得到消息"大感震惊",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立即赶到行馆,日本天皇也派来了自己的御用医生。此事传出,国际舆论大哗。当时,俄罗斯已派军进入中国北部,狼狈不堪的日本政府担心第三国借机干涉,这才由"日皇遣使慰问谢罪",遂"结约解兵"。为了防止再出现意外,日方沿着春帆楼左侧的山腰间修了一条专供李鸿章行走的小路。
日本担心造成第三国干涉的借口,自动宣布承诺休战,30日双方签订休战条约,休战期21天,休战范围限于奉天、直隶、山东各地。此时日军已占领澎湖,造成威胁台湾之势,停战把这个地区除外,保持了日本在这里的军事压力。4月1日,日方提出十分苛刻的议和条款。李鸿章乞求降低条件。10日,日方提出最后修正案,要中方明确表示是否接受,不许再讨论。在日本威逼下,清政府只得接受。4月17日,李鸿章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共11款,并附有"另约"和"议订专条"。主要内容有:1、中国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废绝中朝宗藩关系。2、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3、赔偿日本军费银二亿两。4、开放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为商埠。5、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马关条约》是1860年中英、中法等《北京条约》以来外国侵略者加给中国的一个最刻毒的不平等条约,它使日本得到巨大的利益,也适应了帝国主义各国向中国输出资本的愿望。条约签订后,由于俄、德、法三国的干涉,日本将辽东半岛退还给中国,中国付给日本"酬报"银三千万两。
春帆楼建在下关市一个小丘上,现在是一家特色旅店。旅店右侧,有一座日式建筑,即当年清政府代表与日本政府代表谈判的场所。门前竖有"日清讲和纪念馆"的木牌。
展览馆正中是中日双方当年谈判使用的长形桌,桌子一侧为清政府代表,有一把软靠椅和若干硬靠椅。软靠椅是李鸿章的专座,硬靠椅则为其余人员的座位。桌子另一侧是日本方面的座位,有两把软靠椅和若干硬靠椅。每张椅子旁都写着当年是某人之座及官衔、身份。陈设简单,长桌、坐椅、桌上的笔砚,都是《马关条约》的见证者。这里没有解说员,参观者也都默然,时间仿佛在这里凝固了,巨大的屈辱和重负让人喘不过气来。旅店正门的左侧,就是"李鸿章道",是一条极为普通弯弯曲曲的山路,站在这一条小路上,想象着李鸿章在谈判期间为了人身安全每天在这里仓皇而走的情景,又不禁一阵悲哀。
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巨大实际利益,并借此进一步走上资本主义强国之路。日本通过《马关条约》获得的巨额的不义巨金,构成了其原始资本积累的最重要的部分。正是凭借着它,日本建立起纳入国际资本金融体系的金本位货币制度,加速了工业近代化和军事近代化。就连日本扶桑社《新历史教科书》都承认:"与纺织等轻工业相比,重工业的发展较迟。而重工业投资来自于下关条约的赔偿金。"春帆楼前的那块石碑,就刻写着"今之国威之隆,实滥觞于甲午之役"。
这段历史,我们曾多少遍跟老师学过、给学生讲过,今天来到下关,身临其境,更加感受到甲午之败和马关之辱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屈辱和灾难。在日本,这个"日清讲和纪念馆"是正面的,是炫耀的。而对我们则是鞭挞、是惊醒:不要忘记日本侵华历史,不要忘记富民强国是一个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