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师范教育、普通高等教育 民国初期,为发展国民教育事业,哈尔滨曾在几所条件较好的中、小学附设师范班,培 养小学教师。当时的师资培训工作远不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东北沦陷后,1934年1月1日哈 尔滨办师道学校,同时举办各种讲习所训练具有所谓“新意识”、能为伪满洲国“实践躬行” 奴化教育的教师。 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为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人民政府兴办师范学校与师范班。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近40年的建设,哈尔滨形成了由师范大学、师范专科学校、师范学校、 幼儿师范学校和市教育学院构成的师范教育体系。按照事业发展要求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计 划,源源不断补充了经过系统教育和训练的中、小学教师,保证了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 1980年以后,在师范教育改革中确定了重点课程,增加专业课教学内容;加强实验室、图书 室及电教、计算、理化等实验中心的建设;加强教育实习,在中、小学建立了实习基地;建 立了政治思想工作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注重教育科研,充实科研队伍;延期任用有学术造 诣的学科带头人;加强学位点建设,重视组建学术梯队;有计划地派遣优秀教师出国学习, 注意培养青年教师。各师范院校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 定》,认真执行《学习思想品德评定暂行办法》,提高了师范教育的办学水平。 1920年,中俄工业学校的开办(后改称工业大学),哈尔滨开始有了高等教育。当时, 只有少数中国人在工业大学读书。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严格控制大学的发展,只保留了工、 农、医3所大学。敌伪还通过制订“日满共学制”的办法,给日本人上大学敞开大门,把所 谓“满系”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压缩到最低限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哈尔滨高等教育事业飞跃发展。1990年,全市有24所大学, 相当于解放前的8倍。在校大学生5万多名,教职工2万余人。多年来哈尔滨的高等学校,为 国家各项建设事业培养了尖端科技人才,在科研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许多发明创造填补了 国内空白、跃居世界前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