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师范教育、普通高等教育 第一章 师范教育 第四节 学校概况 一、哈尔滨师范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校是黑龙江省的高等师范院校,省重点大学之一。前身是哈尔滨师范专 科学校,1956年改为哈尔滨师范学院,1980年1月1日改为哈尔滨师范大学。 1990年学校设1院(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11个系、15个专业,学制4年。还开设 了教育行政管理专修科,学制2年。学校有18个学科招收研究生。外语、音乐、体育系办有 夜大学,其它各系(除美术系)均招收了函授生。学校在籍教职工1792人,专任教师822人, 其中教授38人,副教授202人。在校的本、专科生3903人,毕业1143人,招生1048人;在籍 研究生129人,毕业53人,招生38人。在校函授生5364人,毕业1951人,招生1463人。夜大 学527人,毕业361人。该校承担黑龙江省自学考试2个系列、7个专业的主考任务。被评为全 国自学考试先进单位。自建校以来,培养本专科毕业生和研究生近2.2万人,大都成为中等 学校的教学骨干。 学校构筑了“33221系统工程”:即3个要高(基础学科教学水平、教育科学水平、思想 境界和道德风尚要高);3个为主(教学、本科教学、基础课教学为主);提高2个比例(提 高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比例、提高一类课的比例);处理好2个关系(学术性与师 范性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1个加强(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围绕“33221系统工程”, 学校召开了“第六次教改情况汇报会”、“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下发了《关于加强 常规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并按任课教师10%的比例评出81人获“1990年教学优秀奖”, 10人获“市教书育人先进教师”称号。 学校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马列主义理论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 意见》。3000多名学生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有480名学员系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知识教育,发展党员82名(学生67名、教职工15名),并办业余党校4 期,培训非党积极分子1500余名。学校申报成立“高新技术研究所”已获批准。当年有25名 教师分赴日本、美国、英国、德国、苏联做短期讲学、进修和学术交流。有4名俄语专业高 年级学生被派到苏联进行6个月的语言实践,学校接待外国专家、学者、留学生及来访团组 130余人次。学校外事处为日本明星大学和加拿大卡尔加大学举办了2期有24人参加的汉语学 习班。 学校成功地推出9项科研成果: 中文系副教授戴志钧继1986年出版《读骚十论》后,于1990年11月出版第二本楚辞研究 专著《论骚二集》; 外语系副教授吴新祥完成了《等值翻译论》科学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 化学系教授韩维屏主持研究的《钒系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及烃类氧化性能的研究》,经过 3年研究,在5个方面取得成果; 数学系教授陈述涛主持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巴拿赫空间几何理论及应用》, 于1990年6月15日通过省级鉴定; 《黑龙江省重要药用植物的胚胎学和细胞学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在生 物系教授申家恒主持下,采用石蜡切片法、酶解技术、扫描电镜和荧光技术,对人参、平贝 母、龙胆、黄芪、甘草、党参、五味子、黄芩、桔梗、侧金盏等10种植物的生殖过程进行了 研究并完成11篇论文,取得预期成果; 生物系史新柏教授主持的省教委重点科研项目《纤毛原生动物纤毛模式的发育和遗传的 研究》,1980年立题后,1990年6月30日通过省级鉴定; 化学系沙钝等研制成的“有机锗化合物——CGC”于1990年12月9日通过省科委鉴定,填 补了省内空白; 由地理系田永圻、孙孚广、刘全英承担的《黑龙江省综合自然区划》研究项目,于1990 年3月6日通过由省国土区划办主持的专家鉴定; 李景信副教授等进行的《种植星星草改良碱斑地的研究》的项目取得成果,为北方旱作 种草治理碱化草场开辟了新路,1990年在肇东等9个市县由飞机播种星星草39万亩。 二、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 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成立于1978年12月28日。其前身可追溯到1947年在四中附设的师范 班。几经变化,经国务院批准在师范学校的基础上演变成师范专科学校。 学校在教学改革中突出了师范性,重视教育实习,提倡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改变过去教 师统得过死的状况,在试讲、正式讲课和班主任工作实习中采用录像手段,研究、评论每个 学员的实习工作。该校在科研方面取得144项成果,有3人获得省社会科学研究特等奖和优秀 奖。 1989年,该校对专业基础课进行改革,更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经过改革修订后 的教学计划增加了总授课时数,个别专业实行主、辅修制,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 当年组建了公共外语、公共体育和思想政治课教研室。公共外语教研室在新生中实行快、慢 班制,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公共体育教研室加强共同体育课教学,活跃群众性体育活动; 思想政治课教研室加强对德育课、法制课、形势教育课、职业道德课的统一领导。各系教研 室开展教学评议,对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态度、教学质量、教学成果进行全面评价。根据 教学工作量的多少发放奖金,区别档次,多劳多得。选送25名教师到全国重点院校进修和参 加助教进修班学习。同年6月,东北地区师专第二次化学协作会议在该校召开;王皓、李新 民、崔瑞海的论文被评为“一等优秀论文”。当年全校发表论文、专著163篇(部),中文 系教授于非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数学系副教授周士本、化学系副教授王皓获省优秀教 学成果二等奖,英语系主任、副教授康见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政治系主任、副教授李幼怀 被评为省优秀教师。 1990年,根据“黑龙江省师范专科学校评估要求”,修改、补充了学校管理制度,编印 了近40万字的《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规章制度汇编》,包括:“党群部门工作制度”、“行 政各部门职责范围和岗位责任制”、“行政管理规章制度”、“教学管理制度”、“人才培 养规格、计划、课程”和“学生管理制度”。中文系将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代、当代文学 调整到400和300课时;历史系在定向招收的学生中实行主、辅修制;数学系增加192课时初 等教学研究和教法课;物理系增加200课时实用电子和电工课程;政治系增设“社会学”、 “中学政治课教材分析”、“现代西方哲学”等课程;马列主义理论课开展社会实践教学; 体育系制定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施方案(在1989、1990年2个年级进行);中文系进行中学 语文第三代教学法的尝试;英语系教学全部实行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生物 系在生物化学课中,进行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尝试。历史系在部分课程中实行口试与笔试 相结合;物理系坚持知识和能力同时考察;生物系中植物课采用累积式五步考试;数学、物 理、政治系建立题库,向标准化考试过度。该校物理系从89级开始与中学建立联系学校,每 周按计划到学校开展教学活动。 同年,该校制定《德育工作大纲》、《教书育人工作条例》、《辅导员工作条例》、 《班主任工作条例》。在3个年级里上“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马列主义 理论”课。选派有实际经验的老教师、党支部书记、团委书记、政治辅导员担任专兼职政治 课教师。学校还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祖国在我心中”征文、“党啊,我的母亲”诗 歌朗诵会、纪念“五四”和“一·二九”文艺汇演;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党的知识竞赛、马 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做社会调查、社会咨询,并开展大学生行为 准则、文明班级、文明寝室评选活动。业余党校共举办7期,有750名学生参加,112名学生 入党。该校完成科研126项,其中获黑龙江省心理学会一、二等奖各1项;获市第二次社会科 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佳作奖1项;有168名教师在国内一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22篇,二级刊物发表论文187篇;高教出版社和中央影像出版公司出版了该校编写的教材、 参考书、专著13部。校长田恩瑞赴大连参加了“中美师范教育学术研讨会暨美中师范教育联 合会第四届年会”,发表了题为《坚持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努力办出师范院校特色》 的论文。当年,田恩瑞还出席了在昆明举办的全国师专研讨会,并被选为理事,学校被定为 常务理事单位。 1990年,该校有10个系(部),10个专业,学制为3年。全校有教职员工365人,其中教 师178人,讲师46人。有全日制在校生916人,函授在校生615人,毕业生369人,招生373人。 三、哈尔滨师范学校 哈尔滨师范学校前身是1949年“哈尔滨行知师范学校”预科。1980年1月独立设校,成 为以培养小学师资为办学任务的中等师范学校。 在深化教育改革中,该校全体教师锐意创新,办学突出师范性、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连续3次被评为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受到国家教委的表扬。 1986年10月,学校提出“严格要求、启迪疏导、尽职尽责、为人师表”的教风;同时提 出“献身教育、热爱儿童、勤学多练、一专多能、为人师表、敬业乐群、奋发进取、求实创 新”的学风。 该校从1987年开始实行定向招生,招生适当照顾了文化落后的乡村。1989年在南岗、道 里、太平、平房4个区附设定向分配的师范班,培养小学师资。为解决小学急需的体、音、 美教师,在市教师业余体育学院附设体育专业班。在第一、第六职业中学附设音乐班、美术 班。 学校对毕业生实行“岗位验收制”,要求毕业生在一年试用期里提交工作总结和教育论 文1份;试用期满由所在小学做全面评估,填写岗位验收表,学校考察审核后颁发毕业证书。 该校学生自办《校刊》、《钟声画社》、《红杏文学社》、《记者团》等刊物。学校建舞蹈 队、合唱队、体操队、管弦乐队,以及书法、绘画、篆刻等课外活动小组,培养学生广泛的 兴趣,发展爱好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该校把德育摆到首位,每学期都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思想 教育、革命传统等教育。新生入学后,先进行2周军训和到小学校见习,学习在职教师的敬 业精神和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精神。学校为学生组织12个“党章学习小组”,1988年有37 人申请入党,当年发展19名。学校制定“中师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四十条”,建立了思想品德 量化考核制度。 为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学校规定与基层小学建立“见习”制度,密切与学校的联系。 在见习中师范生要担当辅导员、组织小学生开展活动,学习教学经验、增长才干,培养热爱 儿童教育事业的思想感情。1987年开始,学校进行“顶岗实习一学期”的实验,参加学校全 部教育教学活动。顶岗期间,每个师范生最少组织2次班队会,听课100节,授课120节。1987 年以来,学校组织全校学生利用寒暑假做社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450篇。 1989年,黑龙江省在师范学校进行评估试点的结论是:指导思想明确,办学方向对头, 突出了师范性、实践性,全校教师发扬了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教学质量高。 1990年,该校有中师13个班,音乐专业2个班,体育专业3个班、美术专业1个班。有教 职工94人,教师54人,其中高级讲师15人,讲师22人。在校生741人,毕业生240人,招生145 人。同年成立教育教学科研室,加强对师范教育的科学研究。助理讲师孙晨红的论文《浅谈 如何组织教学》,获省中师教育论文评比二等奖。该校于当年3月20日迁到南岗区学府路四 道街新建校舍,这项工程是哈尔滨市教育系统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项投资 (1794万元)。新校舍占地面积45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75平方米。 四、哈尔滨市幼儿师范学校 幼儿师范学校原是哈尔滨师范学校幼师部,1986年9月从师范学校分出单独设校,定校 名为“哈尔滨市幼儿师范学校”。是一所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中等师范学校。有中师班13个, 音乐专业班1个,美术专业1个班。教职工93人,其中教师54人,教师中高级教师15人,讲师 22人,在校生1130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为该校资助了电视系统,教学巡回车,语言实验室, 心理实验室,胶印复印设备和摄像、录像设备。为满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与提高的需要,学 校举办了自学考试及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还设有脱产、业余、函授12个教学班,培养“代培 生”。 哈尔滨市幼儿师范学校开设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同时开设8门选修课和 劳动技术课。教学科目有思想政治课、语文课(阅写、听说)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 历史、地理、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教学法(包括语言、计算、常识、体 育、音乐、美术等科)、体育、音乐、美术、舞蹈、劳动技术课。 该校于1989年11月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90年被省教委定 为德育大纲试点校,举办3期党员训练班。有86%的适龄学生写了入党申请书。 1990年,学校拨专款鼓励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收集、整理教师论文60多篇,编辑了2个 论文集。学校在省幼教理论研讨会上,宣读10篇论文,其中张临国的《论幼儿园的启蒙教育》; 张桂霞的《幼儿计算教学法初探》和崔若兰的《幼师声乐教学如何面向幼儿园》获二等奖; 杨枫的《古诗在幼儿园的美育作用》和周燕燕的《浅谈幼师舞蹈教学》获三等奖。 同年6月,该校和黑龙江省军区通讯营建立共建关系,聘请通讯营教导员、指导员等25 人为辅导员。9月1日,对该校90级新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军训,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进行 组织性和纪律性教育。 学校对学生进行基本功测查(全省师范系统首次),全面检查了学生的个人素质。测查 分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在个人项目中有创编幼儿舞蹈、幼儿歌曲弹唱、教学分析、活动分 析、看图绘制教具等,集体项目有表演唱和舞蹈。 五、哈尔滨市教育学院 哈尔滨教育学院的前身是哈尔滨市中学教师文化夜校,创建于1950年4月4日。曾改名为 哈尔滨市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哈尔滨市教师进修学院,1979年11月27日改名为哈尔滨市教育 学院。 该院是承担哈尔滨市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在职教师和行政干部培训任务的师范性质的成 人高等学校。是中小学实验、干训、电教、信息资料的中心。学院为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决策 提供依据,并根据教育行政部门对普教事业的总体规划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学院设有基础教 育、职业教育、民族教育、电化教育4个研究部和干训部、编辑部。有中文、数学、物理、 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外语、音乐、美术11个系和服装、财会、幼师、图书馆、 教育管理等12个专业,还有为外国留学生开设的汉语专业。1986年以后,学院由学历教育向 岗位培训转变,并进行中、小学教师综合评价,新教师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学院教师和 教研人员参加国家和省市级定的科研项目,其中有:教育学院培训规律与特点的研究、考试 改革试验、编写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与三算教材,还辅导市内26所小学整体改革试验。1980 年,先后有美国、日本17位外籍教授、高级教师、语言学家到学院任教,培训英语、日语进 修生507人。1986年以来,为美国、加拿大、丹麦、英国培养留学生24名。 1990年,有学员1400人,教职工453人,教学业务人员240人,其中副教授75人,讲师105 人。校舍面积2万平方米。由世界银行贷款新建的实验楼设有教室、微机室及物理、化学、 生物实验室。建校40年里,培养与培训中小学教师1.2万余人。学院工作重点由学历教育向 “职后继续教育”转变,建立了教研、培训、视导三位一体的新体制,探索继续教育的新模 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