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东正教 第一章 宗教活动 第三节 教 徒 1920年和1921年,随着大批白俄流入哈尔滨,中东铁路局分别于道里偏脸子和正阳河地 区建立“纳哈罗夫卡”和“沃斯特罗乌莫夫”移民村供其居住。此时,哈尔滨教区有信徒十 几万人。 1920—1922年,哈尔滨俄国侨民已增至15万人,俄罗斯正教徒骤然突增,促其教堂增建。 根据监理局统计,哈尔滨大主教区信徒30万人,市内信徒14万人。 1924年5月,中苏双方签定《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双方组成中东铁路管理委员会。 7月29日,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开设,一些苏联官员和侨民接替中东铁路原有的俄国人职 务,使寻求职业的俄国人陆续南下,或到其它国家谋生,全市苏联侨民下降到5.8万人,东 正教徒数量衰减。 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2月5日,日本侵略者侵占哈尔滨,白俄妄图借助日本 人力量推翻苏维埃政权梦想破灭,“日军入侵满洲不到几个星期,成千上万俄国难民逃离满 洲”。1935年,苏联政府以1.4万亿日元将中东铁路出卖给日本,“至1935年8月22日,该 铁路6000多名苏方工作人员及14000多名家属已全部回国。”哈尔滨苏联侨民降到历史最低 点,所剩白俄也因中东铁路交给日本而大部分失业。 1937年,哈尔滨大主教区东正教堂为市内婴儿洗礼376人,婚礼311对,终傅668人。 1938年,哈尔滨主教区仅有东正教徒2.5万人,其中1万教徒居住在市内。 1946年7月,莫斯科牧首区牧首阿列克赛指示都主教聂斯托利运用教会“全部力量”发 展中国籍教徒。聂斯托利根据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推荐,任命季姆鲍和何海林为“东亚牧 首代表处”传教事务顾问。同月15日,成立以聂斯托利为首的传教委员会,成员有季姆鲍、 何海林、丁松坡、瑞增玉、阿弗宁、拉兹日加耶夫、苏马洛科夫、洛巴斯等。按照委员会拟 定的计划,要在中国居民集中的道外区设立教堂、开办教会医院、设立教会孤儿院和学校, 并在中国籍居民中进行传教活动。不久,由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进入全面反攻阶段,计划未 能付诸实现。1947年,“传教委员会”举办汉语学习班,培养年轻的苏联籍神职人员。至 1949年,发展中国籍教徒15人。 1956年,俄籍东正教信徒纷纷离开中国,前往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等地,哈尔滨教 区约有东正教徒1万人,而市内仅有800人。 至1985年,市内有外籍信徒42人,混血信徒200人。1990年末,市内有外籍信徒20余人, 混血信徒200人,经常参加宗教活动的约50人。 显示原文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