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烟 酒 第二章 酿 酒 第二节 露 酒 1953年,哈尔滨市道外区私营企业“和兴隆酒厂”与地方国营哈尔滨酒精厂(简称哈酒 精厂)合并。当年研制生产露酒100余吨。“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哈尔滨主 要生产“白玉露”牌露酒,期间共生产露酒1008吨,平均年产200吨。由于露酒是以酒精和 白酒做酒基,在3年自然灾害期间,酒精和白酒所用的主要原料玉米等供应不足,酒精、白 酒产量下降直接影响到露酒的生产,1960年只生产露酒186吨。1961年,由于没有原料,露 酒停止生产。1962年,恢复露酒生产,当年产露酒937吨。 1963—1965年3年调整时期,哈酒精厂共生产“白玉露”酒1280吨,年均产量426吨。 “三五”计划时期(1966—1970年),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露酒生产发展缓慢, 共生产露酒3059吨,年均产量612吨。1970年,哈酒精厂对饮料酒车间的设备进行了改造, 由手工刷瓶改为机械化刷瓶;装配了半自动压盖机;包装由原木制、条筐改为纸箱。“四五” 计划时期(1971—1975年)露酒产量达5031吨,比“一五”计划时期增长4倍。“白玉露” 酒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哈尔滨露酒行业的发展,形成了国营、集 体一起上的局面。 1979年1月,根据国务院关于企业改组、联合以及企业专业化的精神,组建了哈尔滨酒 类产品专业化的哈尔滨酿酒公司。下属企业有:哈尔滨酒精一厂(简称哈酒精一厂)、哈尔 滨酒精二厂(简称哈酒精二厂)、哈尔滨白酒厂(简称哈白酒厂)、哈尔滨龙滨酒厂(简称 哈龙滨酒厂)4个全民所有制企业以及哈尔滨饮料厂、哈尔滨饮料酒厂两个厂办集体企业, 职工总人数6050人,露酒产品近10种,产量1753吨。同年,哈酒精二厂(后改为哈尔滨中国 酿酒厂)总工程师黄兴,研制成功低度营养滋补型露酒——中国五加白。当年在广州秋季交 易会上,中国五加白酒畅销,外商当场订货2500箱。1980年,广州春季交易会上马来西亚、 新加坡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商人竞相订货。中国五加白酒最高年产量达2万余吨,成为哈尔 滨饮料酒中产量第一、销售第一、效益第一的产品。 从80年代初开始,哈尔滨酿酒厂先后研制出野蔷薇酒、仙桃酒、双参酒、野玫瑰酒、红 双喜酒、中国双喜酒、中国参喜酒7种露酒。其中,中国参喜酒在1984年全国轻工业系统产 品质量评比中获铜杯奖和国家保健食品银杯奖。哈尔滨龙滨酒厂研制生产了参泉美酒、参花 佳酒、御龙酒3种露酒。其中御龙酒被指定为中国登山队专用酒。知名人士、书法家爱新觉 罗·溥杰曾为御龙酒题写酒名,并书写了“御龙酒北方甘露”的题词。 1987年,哈尔滨中国酿酒厂(简称哈中国酿酒厂)、哈尔滨酿酒厂(简称哈酿酒厂)、 哈龙滨酒厂、哈白酒厂、哈尔滨参花白酒厂、哈尔滨好运来酒厂等厂家自愿联合,组建了总 厂,开展了以中国五加白酒为主的联产联销。当年各厂联产的各种露酒、中国五加白酒产量 达20033吨,其中哈中国酿酒厂生产6780吨,产量居首位。形成了以哈中国酿酒厂为骨干, 以中国五加白酒为龙头,各酿酒厂家共同开发,研制露酒新产品的局面。哈尔滨参花白酒厂 (简称参花白酒厂)研制成功39度参花白酒、35度好景来酒、35度五加鞭酒、30度白玫瑰酒、 35度五加醇酒、35度翠竹青6种露酒,投放市场后很受消费者欢迎。其中参花白酒于1987年 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1990年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 哈尔滨好运来酒厂(简称好运来酒厂)研制生产了低度滋补营养型好运来牌系列露酒, 成为该厂的拳头产品,并于1988年获省优和中国首届食品博会银牌奖。 1990年,哈尔滨露酒生产企业共有7家。其中哈中国酿酒厂、哈酿酒厂、哈白酒厂、哈 龙滨酒厂4家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参花白酒厂、好运来酒厂、雪莲白酒厂3家为集体所有制企 业。职工总数560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20人。厂房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净值 5007万元,产量11347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