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人造板工业 第三章 其他人造板制造业 第三节 纤维板 1958年,松江厂土法上马,手工操作生产出第一批湿法纤维板。1960年,林业部在松江 厂召开全国纤维板生产现场会议,推广松江厂的纤维板生产经验。但是,松江厂只生产了3 年,1958年的产量4吨,1959年50吨,1960年40吨,以后基本上没有生产纤维板。 60年代末,正阳木厂为了提高出材率、等级率、合格率,对原木实行划线下段先进工艺。 通过这一措施,锯割出多种联产付产品,剩下的板条还用作造纸原料。但是,与中共黑龙江 省委提出的加工木材产品要“吃光轧净”的要求还差很多。实际年产12.5万立方米的各种 成材,所耗原木为16.7万立方米,出材率只有75%。其剩余物有4.2万立方米,除用于造 纸原料1万立方米和自然损耗以外,还有2.1万立方米。工厂根据这一现象,为了达到“吃 光轧净”要求,开始研究和生产纤维板。1970年,工厂自筹资金,开始对纤维板设备进行试 制。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试制,工厂无法承担制造设备任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71年6月, 工厂将纤维板主机外委哈尔滨汽轮机厂加工。同时,向省革命委员会、林业总局呈报新建纤 维板车间的设计任务书。1972年2月,省革命委员会批复同意新建年产2000吨规模的纤维板 车间,并投资155万元。6月,纤维板车间土建工程破土动工。1974年3月,厂房土建工程完 工。5月开始安装设备。1975年9月22日纤维板试产成功,1976年1月正式投入生产。1977年 产量2013吨。1980年6月,根据市场需要,经报请省林业总局同意,工厂进行了纤维板单线 单机生产改为单线双机生产的技术改造。1981年6月,完成改造任务,实现了单线双机生产, 生产能力由原来年产2000吨提高到4000吨,提高1倍。经过改造,备料工段做到了对原料的 合理搭配,使原料按树种分类,干湿程度、形状不同进行整齐堆放。有了各类的原料贮备, 很好进行搭配,进行削片工作。在削片之前,要求木材含水率必须达到35—50%。同时,还 要求原料保持干净,不准混入金属、沙石等硬物。对一些有硬节和严重腐朽的木材要剔除, 桦木要去掉树皮。 80年代初期,纤维板年产量最高达到5000多吨。80年代末,产量开始下降,到1990年只 生产2208吨。纤维板车间自投产到1990年,共生产纤维板51768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