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管 理 第二章 计划管理 第三节 计划平衡 1953年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每月下达计划之前,计划部门与各有关业务部门(采购科、 业务科、加工科、储运科)进行充分研究协商,统一思想,而后向下安排计划。在计划执行 中,出现矛盾或庇漏,及时调查研究分析,进行局部调整,达到计划的再平衡。制定月份粮 食销售计划,安排粮油供应办法,确定粮油加工任务和调拨计划等,均运用计划综合平衡的 方法,予以实施。同年,小麦欠收,粉厂原料不足,及时将天兴福第四制粉厂改为生产玉米 面。既解决了玉米面市场供应缺口,又缓解了粉厂原料不足的矛盾。 1960—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全市粮源紧张,库存粮食经常处于最低限度。为解决市场 粮食供应出现严重困难,对上级安排调入的进口粮,从粮食到达口岸开始掌握信息,及时装 上列车运抵哈市,立即组织加工,接着将成品粮运到全市几百家粮店供给居民,使粮食购、 销,调、加、存紧密衔接,保证了粮食供应,稳定了人心。 1982年全省农业欠收,哈尔滨市粮源较紧。为保证有足够的粮源,1983年,重点抓外地 粮的调入。为此,全市共抽调局、处、科等各级干部143人次,奔赴省内各县与安徽、江苏、 江西、浙江、四川、湖南、湖北、辽宁、吉林等各省的发粮点催调粮食。全年完成粮食调入 890815吨(其中从省内调入427127吨,使全市粮食常年库存量达59000吨,基本保证了加工 原粮的需求。面粉需求量很大,是年全市加工小麦306586吨,比计划28.8万吨,超额完成9.5%。 1984年,为满足全市居民“吃精、吃细”的需求,改变年节精粉长期靠关内支援的被动 情况,市粮食局决定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首先,在第五制粉厂试制成功特制二等粉(简称 特二粉),年产量达到45000吨。其次,加工水稻,生产出一等、二等东北大米。全年共生 产精米、精面11万吨。比上年增加44000吨,增长了68%。 1985年全省农业受灾,粮食收购减少,粮食收支出现逆差。1986年初,为保证春节供应, 请求省粮食局及时调入花生果1300吨,香油150吨。针对玉米欠收,居民口粮、饲料粮与工 业用粮严重不足的情况,调动呼兰、阿城两县粮食汽车队全部车辆从吉林省往哈尔滨市抢运 玉米,至11月调入玉米93000吨。 1987年,为保证节日香油和食品业葵花油的供应,市粮食局从关内调入香油30万斤(150 吨),保证了春节供应。从省内各地调进葵花籽油827吨(比去年同期增加172吨),保证了 全市食品业用油,且因葵花籽油比豆油每斤节省0.536元,这一项就节支18.44万元。针对 议价大豆收购、加工量大,豆粕外销量大和平价大豆加工能力有余的情况,1—10月综合安 排了加工议价大豆69243吨,占同期加工大豆总量的41.32%,比上年同期增加20770吨。 1988年全省水稻减产,水稻定购与调入计划均未完成,加之水稻遭霜成熟差,使大米出 品率较正常出品率低6.4%,导致产量低。1989年8月,全市多数粮店大米供应断档达6000 余吨。为解决大米脱销断档,经请示省粮食局在松花江地区落实水稻调入计划3万吨,并求 驻军部队出动百台汽车,省粮食局汽车大队从各县调集40台汽车,公路、水路齐运,每天运 量达2000吨。全市3个水稻车间开满车,每天加工水稻700余吨(产出大米450吨)。到12月 初,全市大米供应紧张局面得到缓和。 1990年,年初计划调入玉米10万吨,因玉米水份大、潮粮多,粮库烘干保管承受不了, 经请示省粮食局将10万吨玉米调入计划削减为75000吨,缓解了潮粮的压力。2月份全市大豆 库存锐减,油厂加工原料告急,市粮食局立即组织各库、厂派员到产区抓粮,很快从产区调 入大豆19000万吨;同时又争得省粮食局的支持,将议价大豆转平价3万吨,解决了各油厂的 燃眉之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