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专业计划 第二章 农业生产计划 第四节 “三五”、“四五”计划 一、“三五”计划的制定与执行 “三五”计划时期在“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和破坏情况下,没有制定五年计划,年 度计划也不完整。 1966年计划,要求工业和各行各业继续对农业进行支援,坚决把农业搞上去,逐步使郊 区成为大面积的稳产、高产样板田。在制定农业生产计划时,对1965年的粮豆和蔬菜估产过 低,所定的计划指标低于上年的实际总产量。计划总播种面积5.86万公顷,其中,商品菜 面积1.33万公顷,总产量2.5亿公斤,比1965年实际减少4.4%;粮豆播种面积3.4万公 顷,总产量5610万公斤,比1965年实际减少11.8%。大牲畜计划存栏3.25万头,生猪计划 存栏11万头,都比上年略有减少。水产品计划产量80万公斤,比上年增长30%,造林面积 1000公顷,要求逐步消灭光腚屯、光杆路、光秃山。农业总产值计划达到4500万元,比上年 增长28.4%。 实现指标的措施和要求:一是挖掘现有水利工程潜力,搞好渠系配套,维修配套电井106 眼,抽水站13处,新建电井98眼,抽水站4处,计划新增灌溉能力6330公顷,郊区水利灌溉 面积达到1.33万公顷,水利化程度由上年的11%提高到20%;二是大搞土地平整,计划平 整土地2600公顷到3330公顷,同时搞好水土保持,控制水土流失;三是抓好农机具配套和扩 大田间作业机械化,增加中耕机、七铧犁、起垅机及手扶式园艺拖拉机100台,并争取大部 分生产队实现锄草、脱谷、制米、磨面等机械化。 1966年农业没有受到大的冲击,仍然获得较好收成。农业总产值达到4194万元,比上年 增长19.7%,粮豆总产量达到8337万公斤,超过年计划48.5%,比上年增长31.1%,平 均公顷产量达到2115公斤,超过计划28%,比上年增长23.1%。蔬菜总产量达到3.09亿公 斤,超过计划23.6%,比上年增长18.3%,平均公顷产量达到1.95万公斤,超过计划4%, 比上年增长20%。畜牧业完成计划的情况也较好,都比上年增长。大牲畜存栏达到3.35万 头,超过计划3%,比上年增长2.1%,生猪存栏达到12.4万头,超过计划2.7%,比上年 增长1.5%。 1967和1968年,没有制定农业生产计划。两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严重,夺权运动 波及到农村,批判“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工分挂帅”,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 展,农业总产值1967年比1966年下降6.6%,1968年虽然有所回升,但比1966年仍下降0.5%。 粮豆总产量1967年比上年仅增长1%,1968年增长13.9%。蔬菜总产量1967年因灾害影响比 上年减产,下降25.9%,1968年因年景较好比上年增产31%,但仍低于1966年水平。大牲 畜略有增加,1967年增长3.6%,1968年增长2.7%,生猪波动较大,1967年比上年增长 20.3%,而1968年却比上年下降35%。 1969年和1970年制定了两个年度计划。1969年计划的指导思想,一方面要求“以阶级斗 争为纲”,“要准备打仗”,贯彻“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另一方面要求“抓革命, 促生产”学大寨,夺取农业大丰收。计划安排总播种面积为6.13万公顷,其中,粮豆面积 3.3万公顷,蔬菜面积1.72万公顷,粮豆总产量为7200万公斤,蔬菜总产量为4亿公斤,造 林面积1.46万公顷,大牲畜存栏为4.2万头,生猪存栏为13万头,水产品产量30万公斤。 1969年既有“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又遇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夏季低温秋季涝),粮食和 蔬菜都大幅度减产,粮豆总产量完成7850万公斤,比上年下降18.2%,蔬菜总产量完成2.8 亿公斤,仅完成年计划的70%,比上年下降6.2%,大牲畜存栏3.74万头,为年计划的 89%,比上年增长4.7%,生猪存栏8.6万头,为年计划的66%,比上年下降11.3%。 1970年计划,对郊区农业生产的指导思想做了调整,要求根据为城市服务的方针进一步 贯彻“以蔬菜副食品为主,兼种粮食”的原则,实现蔬菜自给有余,同时增加粮食生产。全 市播种面积计划安排6.9万公顷,(包括绥棱、新丰“五七”干校7000公顷),郊区为6.2 万公顷。要求粮食作物公顷产量达到2505公斤,比上年增长46%,总产量计划达到8950万公 斤,比上年增长14%。蔬菜面积2.07万公顷,公顷产量3万公斤,总产量计划为6亿公斤, 比上年增长1.1倍。造林1330公顷,大牲畜存栏计划3.6万头,比上年下降4%。生猪存栏 计划为13万头,比上年增长13%。水产品产量计划为72万公斤,比上年增长34%。1970年郊 区农业生产,仍然不稳定,有的指标继续减产。粮豆总产量完成7682万公斤,完成年计划86%, 比上年下降2.1%。但蔬菜获得较好收成,总产量达到3.88亿公斤,由于计划指标定的过 高没有完成年计划,但比上年增长37.8%。大牲畜存栏3.55万头,比上年下降5%,生猪 存栏11.2万头,为年计划86%,比上年增长29.3%。农业总产值达到4291万元,比上年增 长15.2%。 二、“四五”计划的制定与执行 1972年8月编制了郊区农业生产的“四五”发展规划,各年都制定了年度计划。五年规 划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和农业“八字宪法”,坚持郊区农业生产为城市服 务的方针,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大搞机械化、水 利化,狠抓高产稳产农田基本建设,实行科学种田,执行“以菜为主,粮菜结合,大量养猪, 多种经营”的方针,保证城市供应,逐步做到菜、肉自给。《规划》的主要指标:1975年的 总播种面积为6万公顷,其中蔬菜1.66万公顷,粮食2.73万公顷。计划蔬菜公顷产量达到 3.75万公斤,总产量达到7.5亿公斤;粮食到1975年力争上“纲要”,平均公顷产量达到 3000公斤,总产量达到8000万公斤。生猪存栏1975年达到25万头,基本实现郊区农村人口一人 养一头猪,奶牛存栏1975年达到9500头,水产品产量达到100万公斤,蛋、禽也要有大的发 展,五年内要为市场提供更多的副食品,进一步提高副食品自给比重。 对计划的实施,提出了四项措施:一是加速实现菜田机械化、水利化,合理布局,平整 土地,精耕细作,争取尽快建立起高产稳产的蔬菜基地。力争到1975年全部实现种菜机械化、 水利化、园田化。积极培育良种,增施农家肥料,建立科研队伍,提高蔬菜病虫害的防治能 力,做到高产保收。二是大力发展“以养猪为中心”的畜牧业生产,加强防疫,搞好饲料的 生产与供应,实现猪多、肥多、粮多、菜增产。保护好现有草原,发展新草原,积极培育良 种,搞好防疫,争取奶牛进一步发展。充分利用现有水面,积极发展养鱼事业,把长岭湖、 黑鱼泡、金山堡3个养殖场,作为养鱼基地建立起来,使养殖水面从现有666公顷发展到2000 公顷。同时要积极发展养羊、养禽的生产。三是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扩大农田灌溉面积。 本着“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筹为主”的方针,未配套的51眼电井全部配上套,同时 新打电井150眼,1975年达到803眼,不配套的30处抽水站要完善,并新建抽水站30处,1975 年达到203处。水利化程度,春菜达到100%,夏菜达到70%,秋菜达到40%。四是加速实现 农业机械化,扩大机耕面积。重点抓好耕种机械和蔬菜机械的配套,充分发挥现有农业机械 潜力,在“四五”计划期间新增农用拖拉机148混合台,使机耕化程度提高到55%,各种收 获机械增加到120台,机械化程度提高到30%,各种喷雾、喷粉器1975年增加到4500台,基 本上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四五”计划期间,继续存在“文化大革命”干扰,1971—1973年又连续遭受自然灾害, 但由于注意抓了农业基础建设,使生产在波动中有所发展。粮豆总产量1971—1973年都低于 1969年,尤其是1972年涝灾严重,仅完成5223万公斤,比1970年下降32%,1974年和1975年 收成较好,1975年粮豆总产量达到7962万公斤,比1970年增长3.6%。蔬菜1971年收成较好, 比上年增长21%,1972年受灾,比上年减产15%,1974年和1975年收成好,1975年蔬菜总产 量达到5.12亿公斤,比1970年增长32%。畜牧业有一定发展,大牲畜存栏1975年达到3.67 万头,比1970年增长3.2%,生猪存栏1975年达到14万头,比1970年增长24.8%,家禽存 栏1975年达到70.4万只,比1970年增长60.5%。水产品的增长幅度较大,1975年产量达到 120万公斤,比1970年增长66%。农业总产值1975年达到7888万元,比1970年增长29%,五 年平均每年增长5.3%。 “四五”计划期间,郊区农业的基础设施和机械化水平有进一步增强与提高。农业拖拉 机拥有量达到550混合台,比1970年增长1.3倍,机引农具达到763台,比1970年增加71.5%, 机耕面积达到2.9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7.5%,水利灌溉面积达到1.3万公顷,占耕地 面积的2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