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哈尔滨工业大学
【概况】
    该校隶属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是国防科工委、教育部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经、法结合的多科性理工大学。该校创建于1920年,建校初期主要为中长铁路培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1950年6月7日,苏联政府在移交中长铁路的同时,将该校移交中国政府管理。1954年,该校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1984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1996年,该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投资建设的学校行列;1999年,该校被确定为按照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2000年6月,原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原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该校除哈尔滨校本部外,还建有威海校区和深圳研究生院。学校占地面积4 342 516平方米(其中哈尔滨校区3 446 500平方米,威海校区896 016平方米),校舍建设面积1 972 012平方米(其中哈尔滨校区1 702 419平方米,威海校区269 593平方米)。深圳研究生院有非学校产权独立使用占地面积16.2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43万平方米。该校拥有固定资产35.27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06亿元。馆藏书刊总量(含电子图书)425.24万册。
    该校设有航天学院、电子与信息技术研究院、机电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理学院、管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建筑学院、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媒体技术与艺术系、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经贸关系学院和教育学院共21个院(系),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成人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该校有73个本科专业,147个硕士学位点,81个博士学位点,18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后工作站;有国家重点学科1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3个、省部级重点专业27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2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际联合实验室28个。
    该校现有专任教师2 948人,其中工程院院士、科学院院士22人(含双院士2人),教授809人,副教授1 141人,有博士生导师621人,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获得者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创新团队4个。学校现有各类在校学生总数62 767人。其中,博士生4 387人,硕士生11 794人,专业学位硕士生4 322人,本科生25 035人,成人脱产生788人,函授生5 267人,夜大生1 713人,外国留学生616人。
    至2006年末,该校培养全日制本、专科毕业生93 471人,研究生23 820人,成人教育学生35 975人,外国留学生5 554人。该校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24个国家和地区的123所大学及研究机构签订友好合作协议,联合培养研究生、主办学术会议和进行科研合作,该校被选为国际宇航大学(ISU)在亚洲惟一的一所常设分校。
    2006年,该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 917项,总经费11.13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48项。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7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91项。科技论文发表数量继续保持增长,SCI收录论文992篇,列全国高校第九位;EI收录论文1 886篇,列全国高校第五位;ISTP收录论文1 033篇,列全国高校第四位。知识产权工作有较大提高,共申请专利391项,获授权专利215项,计算机软件登记13项。
    2006年,该校“十一五”科研规划工作全面展开,在国家中长期规划设立的16个重大专项中,该校参与了其中的7项。该校现有总装预先研究组专家17人,“十一五”总装“863”专家15人,科技部“十一五”“863”领域专家4人,载人航天预先研究专家3人。“985工程”二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先进机器人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资源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仿真测试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微系统与微结构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准筹建。